分享

英语拉到涨停,全靠这三把“金钥匙”

 圣龙领主 2023-06-29 发布于重庆
图片
文-ET爸


图片

最近各地中考结束、高考陆续出分,亲友天天跟我讨论。

很多孩子都被今年的英语卷“背刺”到了,没想到觉得三科里最容易“拉到涨停”的英语,居然这么扎手。

轻信媒体“解读”,这几年“放飞”英语的家庭,都在后悔。看来,最重要的还是长期主义,选定的路要坚持走。

其实,考试真的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有付出必有收获、对人人都很公平的事情。

我在分析2023英语卷时,总结以下三种内容越来越多:

  • 中国故事

  • 非虚构类

  • 原版文章

总体来看,越发强调英语的功能性。很正常,高考后进入大学,英语是用来学习、工作的,后边我会详细解释。

最近探访国际学校的时候,我也特别留意了他们是怎么搞定孩子的英语的。

国际学校里的孩子,英语基本都是原版路线。看看他们几年下来的成果,也可以帮我们找个benchmark(参照)。

图片

和几位国际学校的校长、老师深度聊了聊,他们对近年来英语高考的变化,都非常的欢迎。

都指出,现在的高考、四六级、考研,越来越像托福、雅思,注重实际运用能力。

在聊的过程中,我们谈到最多的三个关键词,就是表达、思维和文化,我称之为三把金钥匙: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地方越来越多,尤其是作文,中国历史人物、传统工艺、绿色北京、快乐童年,对表达能力的要求空前之高

➡️非虚构类内容越来越多,逻辑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考验思维能力

➡️原版外刊在阅读里越来越多,单词都认识,段落看不懂,需要更深的背景文化知识

思维

语言脉络

当年我教雅思的时候,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是不同的。

国际学校的英语外教,也喜欢说这句话。

这其实是一个蛮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很表面的不同习惯说法。比如,很多博主喜欢举这样的例子:

汉语:我没时间。

英语:更经常说I'm not available, 而不是I don't have time.

汉语:他开车很小心。

英语:He’s a careful driver,而不是He drives very carefully.

汉语:这个我买了。

英语:I'll take this, 而不是 I’ll buy this.

这些确实是中英文说法不同的例子,学会了也能让自己听起来更地道。

不过,我说的思维,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呼应,段落的组织、衔接。

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逻辑在“言外”;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逻辑在“表面”。

一般好的汉语文章,推崇含蓄、简约,要求不要写的太满,像水墨画一样,要留白给读者思考。

而好的英语文章,需要事无巨细都写清楚,句子里该有的成分不能随便减,句子之间的衔接不能随便省。

比如:

“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

If I get arrested, it’s no big deal. But if you die on me, then I might as well be dead too.”

明显英语显得更“啰嗦”,把各种人称、逻辑关系都写了出来。而汉语,不说“谁”被经常逮着,也不用说“如果”,大家就能理解出里边的意思。

请帮个忙。Please give me a hand.

那也没办法啊!I can do nothing about it.

英语里一定要说出,到底是“谁”,理清主谓宾的关系,逻辑在表面。对应的汉语的逻辑,明显字面上没有,都在说话和听话人的理解里,在言外。

古汉语就更精炼了:

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

if you spat blood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ould die early, or at the very least be an invalid all your life.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好的汉语古诗词,翻译成英语后就觉得俗了:

失去了简约留白之美。

不过,在英语写作的时候,如果不这样写清楚,很容易被判丢分。

在高考中,掌握这种英语思维,写作自然是不容易出错;看原刊阅读理解时,也不会觉得“这句子怎么这么长,绕死我了”。

图片

其实我从前也经常嫌英文句子难,后来学了法语、德语,才闭上嘴,因为他们的外在逻辑性更强,句子更复杂。

换一种语言,就要换一种思维,这句话是没错的。

国际学校的校长和招生官在跟我聊时,总是特别强调老师们的资质。英语母语、教育相关学历、TESOL和本国教师资格证书,都是常见的要求。

只有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把英语的基础知识讲对,也才能把很多微妙的思维细节讲清楚。

表达

语言基础

大部分国际学校都采取一中一外的老师,带一个12-20人左右的小班。外教主要管英语教学和一些英语教的科目,中教主要管非英语教学和家校沟通。

有些小朋友上来不习惯英语,中教老师也会进行辅助指导。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用英语跟人沟通,就像是游泳。总有一个从怕到不怕的过程,最重要的豁出去,勇敢地跳下去。

外教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他是个外国人”,而是他们总会用丰富精确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配合板书或动画,让孩子们进入状况。

图片

我刚开始有点担心,孩子直接进入纯外语环境能行么。和一位外教讨论的时候,她说:

You gotta trust your kid’s potential.

你得相信孩子的潜力。

一天天下来,孩子对于英语的各种表达,就形成条件反射,不仅听到就能理解,自己也开始逐渐会说了。

有了口头表达的基本功,未来识字以后的写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觉得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难,那肯定是因为平时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孩子如果在课堂上只学一些固定的句式,当脱离了熟悉的内容,肯定就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了。

相反,从小就习惯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只要稍微知道一些特定领域的词汇,马上就能组织语言,表达通顺的意思。

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学的,我观察了他们各种作业之后发现,无论是讲中国故事,还是各种故事,他们都信手拈来。

图片

扎实的表达基本功,真的是相当重要。

文化

语言之外

我当年高中时,也是有幸上过外教课的。

我们班是全市唯一一个外语特色班,也请了大概是我们小城史上最早的高中外教——来自英国南部小镇的John。

John刚来的时候还是个高中毕业生,利用gap year来中国勤工俭学,后来去了牛津,现在西安一所国际学校当老师,跟我依然是好朋友。

我拿当年他的课,和现在的国际学校对比,感觉还是差了不少“那味儿”。

现在的孩子,别说国际学校里,就说咱们原版娃家庭里,经常有成堆的绘本、分级,满平板的视频、音频、app,点读笔、词典笔、单词卡、复读机、学习机,“武器”非常精良。

图片

对比了一下国际学校,我发现我们跟他们“装备”上最大的差别,主要是教材。

Think, Reach, Oxford Discovery, 剑桥英语等各种教材,都是国际学校常用的原版教材。

图片

使用原版教材,就是为了熟悉英语世界的文化,尽早和原版刊物接轨,防止“单词句子都懂,放一起不认识”的囧。

比如这次高考里,全国乙卷的阅读:

图片

提到了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里的ranger programs,也就是护林员帮助大众了解公园的各种活动:

图片

黄石公园是各种原版教材、分级(Raz),尤其是国家地理系教材(包括Reach等)的常客。

知道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做题的时候马上把“频道”调过来,减少很多读题、理解的时间。

图片



和我们很多人都是闷头学10多年英语,突然抬头直接接触原版高难度内容不一样。

从小接触原版,在原版的语境里循序渐进,到了高阶难度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上边说到的教材,我一般都不推荐大家自己学,因为和平时大家读的分级读物还不太一样。

能叫“教材”的,主要就是给老师用来教的。很多内容,老师如果不讲,自己可能读不出所以然来;需要老师讲解的练习,也比一般的分级要多。

图片

这种原版教材的形式非常灵活,各种思维导图都很吸引孩子,“缺点”就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带领着学。

过,无论是自己读分级,还是跟着老师学原版教材,对于高考里那些外刊阅读里涉及到的各种文化常识,都会觉得像老朋友,丝毫不会发憷。

图片

写在最后

当然,每所国际学校的优势、特色都不同,国际学校也不止学英语这一件事儿。但我们最方便借鉴的,当然是里边的孩子如何学好英语。

表达、思维、文化,是我总结的三个核心要素。

有机会在资深老师的带领下,全英语学习原版教材,当然是个捷径;自己在家带孩子读原版分级,也一定比只在课堂上学要好很多。

今天这篇,也是在原版之路上,再给大家鼓鼓劲儿。

另外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重孩子的英语表达、英语思维,熟悉英语世界的文化背景常识。

很多国际学校的老师都跟我说过,只要坚持,孩子进步的速度绝对比你想象的快。

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不会怕各种考试里的“原版”了。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公众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