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精神病药物治疗体会.doc

 guojizhi123 2023-06-29 发布于安徽
浅谈精神病药物治疗体会 【摘要】对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类型精神病来说,目前的治疗方法仅为姑息对症治疗,患者用药后往往表现为认知障碍等诸多能力丧失的症状。维持药理学上和治疗疾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临床医生精湛的技术。目的浅谈精神病药物治疗体会。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使用药物治疗。结论一旦决定使用一种药物,就应使用充足的剂量和疗程,这样一旦发现该药物无效,则无须重复应用此药。 【关键词】精神病药物治疗 精神性疾病往往病因不明,常并发精神科或内科疾病,且其出现的症状常常会干扰治疗(比如:躁狂症患者会否认病情,很多精神病患者表现为猜疑,某些不需要家庭护理人员的性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对人际关系的混乱思维等等)。另外,目前的治疗措施对很多患者来说并非很有效。比如对于抑郁症和惊恐障碍,现有疗法有助于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很多患者对药物是部分敏感的,但少量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证明疗效有限。而对于既有躁狂又有抑郁表现的情感性患者来说,多数药物治疗仅仅为原则上可行,很多患者用药后留有后遗症。对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类型精神病来说,目前的治疗方法仅为姑息对症治疗,患者用药后往往表现为认知障碍等诸多能力丧失的症状。维持药理学上和治疗疾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临床医生精湛的技术。对很多患者来说,医生对于当前已有的抗精神病药的恰当应用意味着康复,否则带给他们的将是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治疗之前的注意事项 1.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尽可能作出明确的诊断很重要。如果没有明确诊断,应该首先建立一套清晰的假设性诊断,并没计一系列可以证明诊断的方法。比如,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病因可能是身体、心理疾病或者滥用药物,也可能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2.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熟知病理问题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很重要。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一则可能引发患者的精神症状,二则可能增加处方药物的毒性(比如:糖尿病或非固醇类抗炎药物可以提高锂含量),或者降低已设计治疗方案的疗效(比如:卡马西平能够加速某些三环类的抗抑郁症药物的代谢)。 3.必须了解酒精或滥用药物会影响治疗。患者在误服酒精或药物期间被初步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时,应该首先建议患者停止饮酒或去除药物毒性,除非患者的症状非常严重必须马上接受治疗。 4.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必须明确在治疗过程中用来检验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靶症状(比如:睡眠障碍、惊恐发作或幻觉等),同时监测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也同样重要(比如对家人和家庭生括的满足感、工作能力以及所有的幸福感)。如果患者不能表达自己的症状(如痴呆或精神障碍患者),可以请患者的家属监测行为变化(如按照110分进行简单的日常评分)。当诊断不明确采用试验性治疗时,采用公认的主要靶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价尤其重要。 5.关于如何选择理想的药物将贯穿本手册的始终。针对病情,即使目前有更新的药物,如果原来的治疗方案有效而且患者能够承受,这仍然可以作为再次选用该方案的合理临床评价标准。 6.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受到强烈质疑时,应该进行会诊。临床医生对会诊医生建议的态度(包括同意或反对)应该记录在案。 药物治疗原则 1.一旦决定使用一种药物,就应使用充足的剂量和疗程,这样一旦发现该药物无效,则无须重复应用此药。对于诊断明确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剂量不足和疗程不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2.警惕不良反应,如果有必要可以提前警示患者(例如白天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的早期镇静作用或者由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引起的性不良反应等)。必须明确哪些毒性需要再次强调(如口干),哪些需要治疗(如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症状),或者哪些毒性反应需要停止治疗(如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必要时应该对患者进行检查(如检查患者是否有强直或运动障碍)。回顾致精神障碍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模拟一些正接受治疗时出现的症状(如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导致的激惹症状可模拟激惹的抑郁症等)。 3.尽可能采用简单疗法。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药效,又可避免产生协同副作用。治疗方案或剂量简单时药效会加强(如锂含量每日升高12倍而不是34倍)。 4.提倡在预计出现治疗效果期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要认真对待不良反应。 5.对有精神障碍、痴呆或反应迟钝的患者,需要家人或其他护理人员对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细致的监测。 6.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中的剂量,以决定患者疾病特定时期的最低有效剂量。因为对于精神疾病来说,经常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的药物用量通常要高于长期维持的用量。 7.对于老年患者,在开始治疗前使用低剂量比较稳妥。由于老年患者服药后药物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的时间长于年轻患者,故老年患者用药改变剂量的频率也应小于年轻患者。 8.治疗后的随访包括:疗效评价;监测和处理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的生活问题、并发药物或精神情况;收集并分析合适的实验数据;必要时改变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安宝富,姚建军,季庆.氯氮平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9期. 2任清涛,刘素贞,马秀青.氯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