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八五是好拳,可很多的人并没有练好!

 太极的秘密 2023-06-29 发布于江苏


他家传的太极拳是有其特定的一些历史背景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偏听偏信,学他创编的“杨八五”当然也就不能得法了。

这就好似繁体的汉字结构内涵丰富,是汉字简体化完全比拟不了的道理一样。可是现在的人只管使用而不探究究竟,这就使得汉字给人呈现更多的是外形,而内涵深度不足。
虽然,从简便实用而言,汉字简化无可厚非,但是文化内涵的丢失也就让人难以从中获得更深的感悟一样——越来越在外形动作上“抠得贼细”的“杨八五”已经脱离了杨澄甫创编这套拳的本意。
譬如,在“杨八五”当中,有若干动作相似的招式,很多人是搞不清楚它们的分别到底是什么,甚至错误的解读这些相似的招式。大家可以通过下方视频中我的讲解演示先做了解。然后才好明白“杨八五”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想练好“杨八五”,大家必须要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杨澄甫对他家传的太极拳做了改编定型的动作数量为何不是他过去所教的108式,而是85式呢?
其实,他是意在告诉世人,我这拳无论怎么改动,其根本核心都没有离开“八门五步”(85)的练法总则。因为,真正的太极拳就是以“八门五步”为核心演变给来的。
“八门五步”又称为“十三势”。它是一门功法,是专门练太极劲的。没有太极劲的太极拳就是空架子,也叫太极操。
太极劲是太极门独有的一种内劲。它实际上就是形意拳谱里所说的竖劲。只因为它是在太极理论和独有的松沉练法中练出来的,所以有别于形意拳的竖劲。可无论怎么不同,这个劲是从松沉中,即向下之后又从下往上逐渐形成的劲是和形意拳没有区别的。
十三势的五步功法练得就是这个太极竖劲。有了这个竖劲还要有横劲,横劲必须要通过八门功法才能练出来的。这个八门功法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其中,掤劲是从斜下向斜上的掀翻劲。它的劲点在两个小臂上,古谱称之为“掤在两臂”。捋劲是从斜上向斜下的牵引劲。它的劲点在掌中,古谱称之为“捋在掌中”。挤劲是从胸部水平向前的拧钻劲。它的劲点在手背,古谱称之为“挤在手背”。按劲是从腰部高度向下的揉楔劲。它的劲点在对方的腰隙上,古谱称之为“按在腰功”。
採劲是从上向下的搬扣劲。它的劲点在十指,古谱称之为“採在十指”。挒劲是左右横向的旋转劲,也叫做翻车劲。它的劲点在两肱。古谱称之为“挒在两肱”。肘劲是横向侧身的冲摆劲。它的劲点在肘部。古谱称之为“肘在屈使”。靠劲是惊炸劲。它的劲点在肩窝。古谱称之为“靠在肩胸”。
纯正的太极拳无论多少个招式,都在这八种劲的范畴当中。学太极拳的如果不知道这太极竖劲和八种太极横劲怎么练,就都是不得法。现在这种不得法的情况非常多!
很多人练太极拳都提倡松,重视松。为什么要松?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就导致了怎么松的都有,松的不对、不到位的更是越来越多。
松,确实是太极拳的一个宝,是打开真太极的金钥匙。松有若干目的。而其中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沉。因为没有松沉就练不出太极竖劲。没有竖劲就别提能练出八种横劲。
这种先竖后横,无竖无横的道理是一切拳术的根本特征。凡是不知道竖劲怎么练,没有竖劲的太极拳习练者或是松散,或是僵力。
怎么验证自己有没有太极的这种竖劲呢?找个人一打手,瞬间就在脚上把对方的力量“接”上了,整个身体没有一处僵紧用力的地方。在你根本不使劲的情况下,对方却能感受到被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好似敷上了。这就是太极劲。
这个劲儿是通过松沉的练法先从脚下形成的,然后渐渐往身上,手上蔓延。整个过程就好似把身体贯穿了一般。身、手、足三节成一体,肌肉若一。别的拳派也有称其为整劲的。
在太极古谱当中所说的“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对太极劲的劲路形成的极好概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