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莳秧黄梅天

 吴越尽说 2023-06-29 发布于浙江

莳秧黄梅天

想起


自农村拆迁后,我和老伴住进了安置小区,住房崭新,环境优雅,不失为颐养天年的绝好之处。人到暮年喜欢念旧,触景生情,时不时想起那些陈年往事。随着农历五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又叫人想到当初在农村时的莳秧黄梅天。


❖黄梅天



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多诗情,多浪漫。其实这不过是诗人的自作多情,面对如此多的黄梅天雨水,农民们是喜恼参半:喜的是拔下的黄秧不受日头的暴晒更加容易活棵,黄秧插下后又正需雨水,连续不断的黄梅雨正适宜稻苗的生长。在雨露的滋润下,刚插入田里的黄秧不几天就会褪去黄衣,穿上绿袍,蹭蹭地向上长。恼的是刚收上来的油菜籽、麦子急需晒干扬净入仓,而偏遇下雨则容易发霉变质;而且即将上山结茧的家蚕食量大,须采摘大批桑叶;而那些毛豆、豇豆、赤豆等也须及时播种。雨落纷纷,干农活不便,再加上各种农活挤在一起,成就了一句 “莳秧夹在忙档里”,农民们满脑子都是如何抢在雨前、战在雨中、胜在雨后圆满完成夏收夏种。

❖油菜籽


❖桑叶

如此忙的黄梅,农活就需要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了,这也能充分考验农民的智慧和经验了。但无论怎么忙,莳秧可是第一位的。


❖黄梅天的雨水


记得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那一年,我家六口人,分得十亩多责任田、口粮田。要悉数种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作为一介书生,本来就对农业生产陌生,干各项农活更是外行,加上身体羸弱,难于胜任繁重的体力活;也因读书拖晚了结婚,等到分田到户时,父母年事已高,小孩年纪尚小,这对我来说,无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有点后怕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承包合同书

这么多年来,种熟这些田地,幸亏我妻子能干,独当一面。她从小生活在农村,手脚麻利,不愧为农业上的一把好手。在妻子的谋划操持下,稻麦产量并不比别人家差,我们家不但能完成国家的粮油任务,留足口粮,还可多卖余粮。当然,其辛劳程度是不言而喻。


❖田间辛勤的劳作


我仍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黄梅天,雨如断线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经妻子多次努力,灌水的大田田面好容易用拖拉机碎好,只要耙平田面就可莳秧了。头天开秧园,妻子一大清早,估计也不过三四点钟,就出门去拔秧了。她要拔足当天所莳大田的全部秧苗,我则稍晚些出门。要知道,莳秧黄梅这段时间,我负责挑秧,必须赶在上班前,把妻子拔好的秧挑到要莳的大田里,并均匀地掷开,以方便妻子莳秧。掷秧前,还要把昨天落好沟的田面再摊一摊平。差不多了,洗脚穿鞋急着上班,不敢也不愿迟到一分钟。当学校下午放学后,我又急急地赶回家。要把拖拉机碎过的大田耙平,俗称“落沟”,以便明天让妻子继续莳秧。有一天,我落沟落到深夜十点多,捉火蟮的人很为惊奇,说“你这么晚了还在做生活”,我只能苦笑,这能怨谁呢!


❖莳秧

❖挑秧 / 掷秧

❖耕地拖拉机

当然,现在我老了,也随着所在农村迁居在市镇的安置房内,不再躬耕农田,不再经受黄梅天雨水的洗礼了,但当年的黄梅天情景让我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着深层次的体验。我们世世代代绝不可忘记农业、农村、农民!民以食为天嘛!

END

◆ 作者吴 兵

◆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 2023-06-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