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下亭,济南之亭

 龙泉清溪 2023-06-29 发布于山东

  □孙葆元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大明湖西侧重修历下亭,恰杜甫游历到这里,李之芳便邀请了他的叔叔北海太守李邕和当地蹇处士等几位名士在此亭共饮。就在这次欢宴中,杜甫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其中有句:“海右此亭古,历下名士多。”于是也给我们留下千年之问:历下亭始建于何年,又历经了哪些变迁?

  如果数济南古城的历史坐标,历下亭首当其冲,它披地名之誉、享千载风华,无论从时代节点还是地名演变上,都是一座城市标志性的建筑。杜甫说“此亭古”。考察它,不妨从公元前221年往后推。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封济北郡,辖历城县,县治在今历下区境内。

  公元前187年,吕后元年,设济南郡,“济南”这一地名首次出现在历史上,辖历城县,县治仍在今历下区。

  吕后死,政区重置,济南郡重归齐国。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济南废郡为“济南国”。

  公元41年,汉光武帝十七年,仍置“济南国”,国都在东平陵城,即今日章丘西北。侯国辖历城县,治所在今历下区。这个“济南国”持续五代,公元153年,永兴元年国主刘广薨,“济南国”除。可是到了公元174年,汉嘉平三年,重置“济南国”,仍辖历城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治理。济南为郡,属青州,辖历城县。隋朝承前代之制,置齐州,领济南郡,仍辖历城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高祖重置齐州,领历城等五县,直至天宝公元745年。

  沿着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到,历城县从没更改过地名,它所在的领域无论是县、郡、州,它的建制都没有改动。于是问题就来了,历下亭为什么不叫“历城亭”呢?还是从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里找答案。那一联名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句“海右”对下句“济南”,这两句均不是地名,“右”是“上”,古人尚右,以右为上,“海右”就是海上、海内。杜甫在这里说,这座亭子是一座海内古亭。“济南”则是济水之南。“济南”句,杜甫在说,坐在此处的都是历城县里的名士,诗有原注:“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诗中的“右”与“南”都是方位词。“历下亭”用现代汉语解读,就是位于历城境内的亭子,与古历城一样古老。否则李之芳不会修复它。1955年历下设区,“历下”演变成名词,皆源于此。

  从公元745年之后历下亭逐年走向它的衰老,在史料上找不到它的踪迹。直到宋时也没看到有关它的记载。清《康熙济南府志》记叙历下亭说:“历下亭,在大明湖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位,与今天湖水中的历下亭不在一个位置。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讲宋时济南遗迹,提到旅居济南的诗人曾巩、苏辙、晁无咎、赵孟頫等人留下的题咏,诗里有西城的溪亭、北渚亭、环波亭、鹊山亭、水香亭、芍药厅、静化堂、仁风厅、凝香斋等,唯独没有历下亭。可见历下亭在此期间荒废了。否则,这么一个杜甫、李邕的题咏处不会不被后人拾起。就这样,历下亭消失了千余年。

  转眼到了公元1556年,这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历城人李攀龙从陕西提学副使任上归来,隐居家乡,先在韩仓店丁香湾建白雪楼,数年后又在大明湖百花洲建第二座白雪楼,后人却忽略了他修复历下亭的重要贡献。清朝盐运使李兴祖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三位修复历下亭的人,他在《重建古历亭碑记》中说,“迄今千数百年,未

  有继响者,惟李沧溟曾一修葺,至今几二百年。”李沧溟就是李攀龙,字沧溟。这篇碑文为我们提供了历下亭身世的第一手资料,现录于下:

  “济南之历下亭,故在大明湖之滨,不知创知何代。至唐李北海以其宗子官斯地,爱其幽旷,常登眺赋诗其上。继之少陵与所谓蹇处士者,后先倡和,而亭之名由是益传。盖地以人重,有自来矣。迄今千数百年,未有继响者,惟李沧溟曾一修葺。至今几二百年,又为荒墟,向之几筵薄炉委于草莽,而前人宴赏遗踪不可想见矣。余承乏斯地三载,考民风,披舆志,数过其处,感慨房皇者久之。因谋之藩臬诸公,重鼎新也。其地久为故绅艾君遗产,闻余斯举,遂捐以助。于是征工庀材,甃石安基,相方考楹,面南而中,周回凡六楹,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綽楔,右置闲房,后立石刻李杜二公诗,廊内缭垣嵌今诸名什,循旧而增新,颜曰'古历亭’,旁架木梁通游屐。始于三月上浣,成于五月中浣。弥望极顾,万山面内,重城束外,烟蓑月棹,来往波间;雨槛云窗,参差湖面。鸟慕广闲,鱼乐静深,凡其物类,无不呈形现态,效媚于前,诚游观之佳丽者已。因思物之兴废,虽有成数,然亦存乎其人。如谓亭榭非政务所亟,则昔之明堂,云亭何以示劝于后?观风问俗,起废举坠,固良司牧之责也。夫以北海之后千余年而有沧溟,沧溟之后几二百年而有予,又皆为统宗,岂水木根源相感触而使然欤?抑精灵所萃俟其人而后发欤?维此千百年之后,复有如余辈之不忘前修,踵事增华,则斯亭与天地同寿可也,是则予所以望后起者之责也,遂记之。”

  好一个李兴祖,身为鹾使,却存“司牧”造幸社会之责,一番慷慨陈词,给今天的我们讲述了历下亭的来历和保护它千秋万世的道理,把一段中断的历史续接起来。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前后,历下亭得以修复。斯亭完工,当时云集济南府城的官员同庆毕致,国朝观察王梁,藩司杨廷耀,廉察喻成龙,参议陈俞侯,学使朱雯,鹾使李兴祖,盐运分司谭弘宪、朱文蔚等,以及社会名流纷纷题诗。

  这篇碑记和当时的题诗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

  首先,历下亭由“大明湖之滨”移建到湖水中央。杨廷耀的诗中有两句颇为重要:“四围波层翻,恍如行艓送。”安丘名士张贞在《重建古历亭记》中说,他每到济南都从大明湖经过,“是后行役必过湖上,见有洲渚孤峙中央,则历下亭故基也。”指出亭址的移变。

  其二,鹾使李兴祖重建历下亭时,这块基址为民间士绅艾氏所有,听说要复建该亭,艾氏慷慨捐助,成全了这一盛举。

  其三,新建的历下亭“周回凡六楹”,周围耸立着六根亭柱。东西两侧均护以连廊。“左竖绰楔”,是说左侧耸立着牌坊。“右置闲房”,是说右侧设有厅堂。后面设一块诗碑,镌刻着李邕和杜甫的咏历下亭诗。这样,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康熙年间历下亭的鸟瞰图,亭子耸立在洲渚之上,坐北朝南,东西两侧设环廊,南侧一边是牌坊,一边是厅堂;北侧则立诗碑,近于今天的格局。

  亭子落成,李兴祖给它命名“古历亭”。这是有道理的,历亭在历城,省略了“下”这个方位词。当时没有“历下”地名,自然不会有属于它的“历下亭”。治置几经变迁,地理不曾改变,历城即济南。当时府衙与县衙在同一地设立衙署,司职不同。历亭应该是它的本名。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历下亭是千古济南的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