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洽熙医案评析·(九)喘证

 四圣医苑 2023-06-29 发布于广东

九、喘证

李某,男,60岁,2008年2月1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咯痰、气喘10年,再发1月余。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咳嗽,咳则咯吐少许白黏痰,赴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气管炎,经治疗,诸症缓解。以后每年秋冬季或气候变化时咳嗽、气喘等症状复发。1个月前又因感受风寒,无寒热自服“消炎药”,症状改善不明显,因此来我院求治于孙洽熙老师。现喘咳、咯痰、气短,胸部胀闷,动则加重,痰多色白,乏力懒言,无汗,睡眠差,纳差,二便调。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遥远。胸片示:两肺间质性炎症。脉浮紧,关寸大,舌质暗淡,舌苔白薄而滑。

辨证:脾湿胃寒,风寒袭肺,肺气上逆。

诊断:喘证。

治则:健脾和胃,宣肺散寒,肺气上逆。

处方:紫苏叶10克、炒杏仁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炒干姜10克、粉甘草6克、缩砂仁6克、煨生姜10克、炙麻黄6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2008年2月23日):服药3剂后,气喘症状减轻。现气喘不显,仍咳嗽咯痰,痰多色白,气短乏力,较前减轻,食纳好转,脉滑、关寸大,舌质暗淡,舌苔白薄。上方去麻黄、苏叶,加炒苏子10克,炒苍术10克,炒白术15克,6剂,水煎温服。

三诊(2008年3月1日):气喘已愈,咳嗽咯痰明显好转,痰略黏,色白,动则乏力气短,饮食及二便尚可,脉沉滑、关寸大,舌质淡胖,舌苔白薄。2月16日方加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10剂,水煎温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素体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脾陷胃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一遇风寒感袭,闭塞皮毛,中脘滞塞,肺胃愈逆,表里不通,宗气逆冲,出于喉咙。然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发为喘证。故治疗以温中燥湿,复其升降为本,宣肺散寒,止嗽平喘为标。初诊时咳嗽、咯痰、气喘症著,故在温中燥湿基础上加麻黄、苏叶宣肺散寒,止嗽平喘。三诊时标证已解,故加党参、黄芪益气固表,以治其本。(刘文胜整理)

陈注:喘证,直接病因是肺气不降;深层病因,也就是说,导致肺气不降的原因,则有表邪闭束、君火不收、相火刑克、戊土不降、中焦湿阻、下焦寒盛,以及乙木不达等(可以合并出现,亦可以互为因果)。案中“喘咳、咯痰、气短,胸部胀闷”,以及“睡眠差,纳差”,基本上是喘证的常见症状;“动则加重”者,动则气耗,气耗而左阳不能及时补充,是以浊阴更加上逆,故而更喘;“痰多色白”,湿重而火衰;“乏力懒言”,阳气不升之象(“肺主声,入心为言”,而肺气、心火均由左路阳升而化);“脉浮紧”是表邪闭束;“关寸大”,于本证来说,亦有其必至之理,肺胃不降的缘故。但是,案中仍然未诊察是否肾阳虚亏而肾水寒盛的问题。依理,尚宜细察是否存在五运六气的相火司天而金气过旺的影响。从案录症状来看,此证持续10年的病因病机,乃中焦寒湿,乙木不达致肺胃不降。刻诊之证,乃因寒邪束表所致。治宜开表散寒、去痰敛肺胃,并去湿燥土达乙木。

初诊处方,大致亦善。苏叶、麻黄、杏仁、甘草,其实就是《伤寒论》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去桂枝;陈皮、半夏、茯苓则是中医治痰的经典,二陈汤法;干姜、生姜、砂仁并可温中醒脾,总体甚为周密。去苏叶、陈皮、生姜,加厚朴、细辛、五味、附片、桂枝,于法更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