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的“碑学”和“帖学”,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分清吗?

 墨品书法网 2023-06-29 发布于北京

从介质上来划分,书法被分为了两个大类:碑学和帖学。相信熟悉书法的朋友对这两个词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经常说清代中后期帖学逐渐衰微,碑学逐渐兴起,但大家对这两个词的概念界定可能不是那么清晰。

欧阳询《皇甫君碑》

首先来讲碑学。唐代陆龟蒙的《野庙碑》对“碑”的解释是:“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下葬)用木。”意思是下葬时所用的一种没有文字的竖木,此后由此逐渐衍生为刻有文字的功德碑、墓碑、祭祀碑等等。

现在书法意义上广义的“碑”指的是各种形质的石刻文字,摩崖、塔铭、造像记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魏碑《张猛龙碑》

狭义的碑指的是被精心打磨的,有一定规制的长方形竖石,概念相对来说要狭隘很多。

书法史上的《元思墓志》《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这些经典作品,都属于碑学的范畴。

《元思墓志》

其次讲帖学。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帖”从“巾”,原本指的是在帛书上的文字,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演变为书写在素、帛、纸上的小篇幅书迹。

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是写在一块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的蜀素上,所以被称为《蜀素帖》,属于帖学的范畴。

《蜀素帖》

我们寻常所见到的王羲之的信札比如《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这些作品都是属于帖学的范畴,后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确立,绝大多数的书家学书法都是以“二王”为宗,帖学一直都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直到清代中后期,碑刻作品不断增加,帖学逐渐失去活力,走到过于理性的死胡同之后,碑学才逐渐兴起,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帖学。

赵孟頫《临十七帖》

我们熟悉的一些近现代的书法大家,比如于右任、康有为,都是在碑学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

在碑学之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门类:刻帖。在古代印刷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古人为了传播一些经典法帖,将帖本摹刻上石,再经过拓印制作成墨迹本,就形成了刻帖。

赵孟頫《朱子感兴诗》

比如王羲之的草书经典丛帖《十七帖》,原本是王羲之的一些信札的合集,后来才被摹刻上石。现今真迹已经佚失,我们学到的也都是拓本,《十七帖》就是经典的刻帖。

欧阳询《九成宫碑》

在唐代以后“帖学”这个概念中,就包含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帖”和“刻帖”。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刻帖,是宋徽宗时期所刻的《淳化阁帖》。

分清碑学和帖学之间的区别,能够让我们对不同的书法作品有更清晰的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学习范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