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刘德华的武功师傅,见到我奶奶,却“扑通”跪倒在地

 新用户339933 2023-06-29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那天是1995年6月28日。大概上午10时20分左右,我陪着奶奶在烟台机场登上了东航波音747客机。

    80多岁的老人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居然心中不慌,脚下不乱。她迈着那双曾经裹过的脚,轻松地登上舷梯来到舱口,在空姐的引领下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座位上。那坐姿、那神态,跟她天天在家里坐在那把破旧的太师椅上时,简直没有任何两样。

    一个星期前,当奶奶得知这辈子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的时候,老人家无声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她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第三天,奶奶一共流了三次眼泪。每次眼泪流下来的时候都会对我说:“我就知道,他会活着,会活着的!”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当奶奶登上飞机的这一刻,她在众人面前流露出来的神情,却是那般安详、镇静、泰然自若。

    奶奶闭上了眼睛,把握在手里的两块大洋攥得紧紧的。

爷爷的戏班老照片

    3个小时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深圳宝安机场。

    奶奶迫不及待地快步穿过甬道,来到了机场大厅。她瞪大了眼睛,在等候的人群中急切地寻找着,浊中藏清的眼神里充满着满满的期待。

    与此同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躲闪着拥挤的人群,一步步走到了奶奶的面前。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鬓发斑白的老妇人,泪水“唰”地一下夺眶而出。

    半晌,老人双腿一屈,“扑通”跪在奶奶面前,抖动着嘴唇,泣不成声地冲着奶奶喊了一声:师娘——

    奶奶眼里闪着泪花,弯下身子,抖动着双手将跪在地上的老人扶起,目光扫视了一圈迅速围拢过来的人群,说道:“别哭,孩子,这么多人在看着咱们呢。”

    老人擦去泪水,看着奶奶笑了。

    这位老人是香港演艺学院的一位武功教师。当年在TVB的艺训班里,他是影帝刘德华的武功师傅。老人的名字叫李少华。    

李少华(右)与刘德华同台演出

    二    

    1949年6月2日,农历端午节后的第二天。

    这一天是阴沉的、慌张的、纷乱的。

    这一天,青岛的前海和后海到处涌动着骚乱的人群。一群群惊慌不堪的军人们,还有一群群比军人更加惊慌的眷属们,全都失魂落魄地拥挤在这里。

    这是国民党军队从青岛逃往台湾的日子。

    史料的记载,更多时候就像栈桥下边的海滩,放眼望去你能看到成片的海沙,却难以看到一粒沙子在海风的驱逐下是如何身不由己地滚动着、哭泣着。因为它太小,小得让人无法看到。

    是的,1949年6月2日这天,在青岛曾发生过一件像沙粒那样的小事,虽然它没有被记入史料,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位于青岛平度路的永安戏院门前。

    “那天一早,很远的地方就响起了炮声、枪声。街上除了那些跑向码头的当兵的,见不着几个走路的。你爷爷和我,还有那些徒弟们,吓得全躲在戏园子里不敢出去……突然,有人敲戏园子的门,我跑过去从门缝里悄悄地向外看,就看见了他。”

    我在奶奶身边的那些岁月里,她时常在我耳边这样唠叨,每次讲这件事的时候,那感觉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

    “他穿着军服,真是好看。只可惜……”我不止一次努力地去想象,想象当时站在门外边的那位少年应该是多么的潇洒英俊。我相信从一个京剧科班的师娘嘴里发出这样的赞美,那少年一定英俊潇洒。只可惜,当时在那位少年的身后,还站着两名全副武装的军人,他们神情严肃,手里拿着枪。

    “宝子他妈,别开门!”当时,我的爷爷在舞台边上,冲奶奶这样喊了一句。

    奶奶却像没听见似地开门走了出去。

    那少年看着我奶奶走到他面前,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是好。

    “……你能不走吗?月来。”奶奶问。那少年的艺名叫月来。

    月来摇了摇头,无奈的泪水流下来。

    “你……就是个唱戏的,跟他们不一样。”

    “可谁让我做了个会唱戏的军人哪!”月来哽咽着说道。

    “……什么时候能回来?娘等着你。”

    “不知道!”月来说完这话,伤心地抽泣起来。

    “别这样,你后边还站着俩军人呢。”

    月来点点头,抹去一把眼泪。

    “你这一走,娘就不能照顾你了。以后要学会自己照看自己。给娘记住了,得天天练功,千万别撂下。这些年师傅教你的那些功底儿,甭管走到哪儿,都够你有口饭吃的。”

    奶奶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总是停下来,伤心地哀叹一声。我听得出,在这样一次次的哀叹中,饱浸着终日割舍不下的牵挂。

    “我记着了。”月来点点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泣不成声地说道:“师娘,您疼我,对我的好,这辈子我忘不了!只是,我没想到今天会……”

    月来没有再说下去,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块大洋,双手擎到奶奶的眼前,说道:“我身上除了这两块大洋,没有别的了。您留着吧,师娘——”

    奶奶不知给我说过多少回,说那一刻,她根本不知道是怎样伸手接过了那两块大洋。奶奶说,当月来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平度路尽头的时候,她的眼泪这才流了下来。    

   三

    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在青岛有一个以武功见长的京剧小科班,戏班的名字叫“玉顺合班”。科班中孩子多,其中有几个是没爹没娘的孩子。这个艺名叫月来的李少华就是娘死了后被爹抛弃的孩子。

    我爷爷不想从军从政,只想自己领着科班唱戏为生,但他没有阻止孩子们的选择。后来,有几名徒弟去了解放军娃娃剧团(后改为山东省京剧团)。当年在京剧《奇袭白虎团》中扮演朝鲜人民军韩大年一角的武生邢玉民便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爷爷深感共产党好,新社会好,新中国好。他说:日子从来没这么安稳过,戏好唱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我爷爷领着小科班流动演出走到莱阳。当他得知莱阳专署想成立一个文艺团体又苦于力不从心时,爷爷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将小科班分文不取地奉献了出去。专署给爷爷开了张借条,爷爷接过借条,一笑,给撕了!

    这个文艺团体就是最早的莱阳京剧团。

    而叫月来的李少华,当年却只身去了国民党第八军文工团。

    就是这位当年在台湾退役后为生存私渡香港做了武功师傅的李少华,做梦也想不到,风风雨雨40多年后,当年在青岛栈桥下被海风驱逐着滚动着哭泣着的那粒沙子,今天再一次站到了师娘的面前。

从左至右依次为作者、奶奶、李少华夫妇

        

    “月来,娘知道,你会活着的!”奶奶说着,将手伸进蓝布斜襟大袄内,小心翼翼地掏出了那两块大洋。

    李少华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师娘,这……这是我当年给您的那两块大洋?”

    “是,是!”奶奶也有些哽咽了。

    从1949年6月到1995年6月,李少华留下的那两块大洋,在奶奶的手心里整整攥了46年!

 你可能还想看:

这一碗蓬莱鱼卤小面,在异乡的雨夜聊以慰乡愁

端午前后“送鱼礼”,新媳妇要“送端午”

不要再误读大海了,这次我说点真东西!

孙玉香师傅,谢谢你当年对我的照顾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