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藏楚简《周易》:版本最早,字形工稳秀雅,结体变异巧妙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周易》,竹简墨迹,楚国篆书,简长44厘米,宽0.6厘米,一支完整竹简一般书写44字,计58简,涉及34卦,共1806字,经鉴定,约书于战国中晚期。

上博藏楚简《周易》是迄今我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周易》版本,保存了近一半的卦文,对《周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书体工稳秀雅,结体变异巧妙,撇画挺直,曲弯柔刚,大小一致,字距等同,有平行对称之美,工妙之绝为战国书法中所罕见。

一、上博藏楚简《周易》的发现与研究

1994年的春天,香港古玩市场出现了一些竹简,香港古文字专家张光裕教授立刻把这个信息告知了上海博物馆的馆长马承源先生,并且电传了一些摹本至上海。马先生认出了里头有几支《周易》简,其他的一些也同已经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极像。于是上博馆一方面请张教授与卖主周旋,又请他寄来更多摹本进行鉴定。为防文物流失,在无法预见实物的情况下,根据多年鉴别经验,上博决定出资收购。当年5月,竹简运抵上海,同年岁暮,又有与此内容相关,甚至可能属于同一批的竹简流入市场,香港爱国华侨将这批简购下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这两批所购得的竹简共1200多支,字数多达3.5万,经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实验室测年鉴定其年代为2257±65,属战国中晚期之物。简文为楚国文字,内容也有很多和楚国有关的史事,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等多方面,计有百篇,以儒家文献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从竹简的形制上看,简的长度有几种,最短的有23厘米,最长的一种有57厘米,宽度约为0.6厘米。由于上博楚简与湖北荆门郭店附近发掘出土的楚简极为相似,专家猜测这些竹简是从湖北郭店出土继而流散出去的。

楚简《周易》共有58支简,是上博藏竹简中简数较多、篇幅较大的一篇,涉及34卦,是今本《周易》的近一半,这34卦是(括号内为相当于今《周易》卦名):尨(蒙)、孺(需)、讼、币(师)、比、■(大有)、廉(谦)、余(豫)、陵(随)、蛊、复、无妄、大(大畜)、颐、钦(咸)、■(恒)、豚(遯)、楑(睽)、讦(蹇)、繲(解)、夬、敂(垢)、啐(萃)、困、汫(井)、革、艮、漌(渐)、丰、旅、奂(涣)、小过、■(既济)、未济。每卦的书写格式为先卦画,次卦名,然后一种符号,再卦辞、爻辞,最后是另一种符号。简尾有留白,表示此为一卦。

上博藏楚简本《周易》是目前关于《周易》最早的版本,在《周易》的版本学和文献学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廖名春先生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一文中探讨了楚简《周易》涉及的有关卦名出现年代问题、本经作年等问题;林忠军先生在《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一文中考察今本《周易》的版本之源,比较今本和楚简本的用字异同;姜广辉先生指出《晋书·束晳传》和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所言的汲冢战国《易》经与《周易》上、下经同,证明战国时早已存在与今本《周易》相近的《周易》;李学勤先生则比较简本、帛书本和今本在一些用字方面上的优缺点,认为各有胜处。

二、楚篆的特点与上博藏楚简《周易》的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前,各国的书写文字虽承商周金文而来,但各国文字书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秦篆笔画均衡,略呈长形,齐篆字形更长,装饰性较强,楚篆则呈圆扁状,一些字体结构上各国的写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给彼此之间的交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这对全国的统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民族带来了更好地凝聚力,是其一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也使大量的古籍毁灭了,既断了许多文化的传承,也给后世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战国各国文字的对比,左:秦国金文;中:楚国金文;右:齐国金文

除商周金文外,在简帛书出土前,人们很少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和古文字的书写方式。见于记载的仅有两次,其一是西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其二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凖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晋书·束晳传》)这就是中国简牍史上著名的“鲁壁魏坟”事件。但这些简竹书已无法看到,留下的只是历史记载。

随着近代简牍帛书的陆续出土,使我们得以一窥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古籍,同时也一睹了古人的书写方式和书法艺术。楚简《周易》的发现,不仅使后人了解了周易的形成嬗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楚人的书写方式和书法艺术。

楚文字的特点一是结体多变,如“好”字,“女”“子”两字的构成可左可右,可上可下。二是一些字有固定性,如“左”“右”方向固定,不可正反变换。三是义符变化通用。如“蜀”字,或从“目、虫”,或从“見、虫”,目、見相通。

在结体上,楚篆多呈圆扁形,但在书写时,笔画的粗细和藏露锋,也因人而异,如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多记司法文书,书写较迅疾,笔画较粗,以露锋为多,而上博楚简《周易》则笔画均匀,撇画挺直圆劲,犹如钢筋,曲弯柔而有刚,起笔含露,终笔有收,字距等同,大小得宜,有平行对称之美,平稳秀雅,工妙之绝为战国书法所罕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