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岫 | 在书法这片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应有自己的心声

 泊木沐 2023-06-30 发布于辽宁

当众多的书法高手们仍不断地在宣纸上抄录着古人的诗词时,著名的女书法家林岫在其书法作品中经常书写的却是自己创作的诗词。她认为,在书法这片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应有自己的心声。

这位女书法家兼诗人常常是在诗词创作之余,兴犹未尽之际奋笔挥毫,并据当时的心境和诗词的内容,选用合意的书体和风格。她的作品几乎都是自己的原创,无论诗词还是楹联,都生发于心,这样的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上的精髓,更展现了一代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林岫给书法家的定位是“文化人”。这三个笔画简单的文字,所蕴含的能量和热量是无穷的。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林岫一生的追求和实践。

林岫行草书自作梅兰竹菊八绝

作为诗人,她至今已创作四千余首诗词。中国著名书法家兼诗人赵朴初读了林岫的诗作后赞道:“很有诗才,实属难得。”他认为,林岫的诗是自然流出,没有作的痕迹。

林岫小时候曾跟随刘思祖先生学诗。那时刘先生家境清贫,满腹诗书,可惜身在乱世,只能教教小孩子。虽然那时候没有科学教学,但刘先生教诗的方法很好。林岫先生记得在她初二时的一次日课,刘先生先讲一通古诗,然后让她将宋人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翻转言之(诗学上称“反客为主”)。起初她不理解,便请教先生。刘先生说:“只能云来破月,月亮公公不能探头出来看看云是如何'破’的吗?”经过一番指点,林岫很快翻改成两句五言诗“月出看云破,影随花舞稀”。先生很高兴,用红笔改“看”为“窥”,说:“振得此诗精神者唯此字!”此字的确画龙点睛。见林岫心领神会,先生又出头句“云去冰轮寂”,令写“云去后事”。林岫便接着作出次句“天清无所依”。先生看后说:“如何写得月无骨气?不如改为'天清分外奇。’”之后先生又出了第三句“明朝如化雨”,林岫接尾句“润土莫迟疑”。先生评说:“未必不佳,只是时间旱涝不均,云亦为难。不如公道为仁的好,改为'润土慰先期’吧。”遥想当年,林岫不禁感叹:“真是善教者,授诗教人,诲人美善,亦是宣教君子之道。人生能得嘉师指点,实乃三生有幸!”

林岫诗书画枇杷图

一九六二年,林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很快脱颖而出,成了这个系的高才生。然而一九六七年毕业时,正遇上了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她被列为“需要进行思想改造的学生”而被分配到内蒙大兴安岭的一个林场,当上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伐木工人。上山伐木其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往往会把一个强壮的男人累垮。而林岫却和林场的七十八条男子汉一起整整干了七年,干得和他们一样出色。然而比别人更出色的是,林岫在这七年中从末放弃书法练习和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断写诗作赋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她说:“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我第一次真切感到书法是最能抒发性情的灵物。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个黑白分明的美的世界。”从此她便把书法和诗词创作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豆叶黄带相见欢 · 第十届中国兰花博览会有赋

三番花信遍瓯东,九畹春回瑞气融。轻黄淡白隐碧丛。赋难工,一顾倾城万苑空。

恰宜泉水淙淙,月朦胧。朱蕤紫茎,风过鼻观通。痴情醉,奇香异,赏心同。念道经营惨淡百年功。

减字木兰 · 参观川端康成创作《伊豆舞女》原址

旧时人面,岁岁如花桥畔见。水是眼波,不尽相思别恨多。

红销翠阁,依约屧声犹如昨。梦短愁长,天歇芳菲最断肠。

林岫自作诗书画《蟹菊图》

踏莎行 · 游川北西山风景区登天王殿

曲岸浮岚,适人爽气。霞赪鱼尾连天瑞。驱车栖乐入寒青,彤轩星拱锺灵异。

秋半阑珊,花重清丽。旧题斑剥今余几?多情客剔藓文看,风吹桂子怜香细。

瑞鹧鸪 · 登南充陈寿万卷楼眺嘉陵江

竹松澄翠鸟声寒,画构初成百级盘。十二层高珍万岳,清江一道古今连。

往来车楫熙熙过,风尽浮云眼界宽。史诀也愁人解得,输赢勘破好山川。

自作诗行草扇面

武夷山宾馆晨窗

窗看竹梢三两把,雾遮云水一千层。

倪黄不及风能画,倏忽吹来万象澄。

减字木兰花 惊悉陈佩秋先生辞世恸赋

薤歌哀遽,别鹤九皋清唳去。

管赵情深,相呴沾濡自在心。

松萝共倚,衣钵而今谁继起?

啜咀大成,仰止云天双子星。

行草自作书画小品《题画猫头笋》

每当这位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在课堂上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时,学生们便会为她那生动的讲解和渊博的学识所吸引。一位已毕业的学生说:“我们在大学时没少逃课,但从不错过林老师的课,因为她讲的课很有见地,我们都爱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