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教育学院张红教授讲座文字稿(初稿)

 知无知 2023-06-30 发布于陕西

看见 明白 理解 引导 ——读懂学生,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

——北京教育学院张红教授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论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我们怎样读懂他,以及我们怎样去教育他。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文化存在的学生,我们如何站在一个社会化的角度去引导他。第三个问题就是面对今天的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建立一种思维方式,专业的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偏向师生关系,越来越偏向研究,越来越偏向教育的本质理解,更接近教育内部和内核的东西,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教育学的本质是关系学,如果没有关系,教育将很难找到通道。我曾经说过,从前的学校在教育上基本是管理或管教,而管理或管教依赖的是权利,今天教育正在回归它最原本的样子,即引导和激发,它不再是赋予老师许多权利,而是要求老师具备专业能力,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一代老师而言,几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挣扎、乃至自省的过程。

我们跟学生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第一个叫“看见”。我们天天跟孩子们打交道,总是会看见他们的行为,简单的说分为两类,一类叫符合我们期待的,一类叫做不符合我们期待的。“看到”是个自然行为,它很容易调动我们的本能,而我们的本能是源自情绪。当看到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会有积极和愉悦的情绪产生,反之则会有愤怒和负面的情绪,几乎所有老师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因此,“看见”是我们要经过的自然的第一层,也叫本能反应。我曾经在给年轻老师们做入职培训的时候说过,人要跨过两个门槛才能成为一个老师。第一个就是从自然人到专业人,这个过程叫超越本能。人具有本能,但人不被本能控制和左右。最近很多人对天津“最美”女教师事件的主人公进行辩解,认为她说的是实话,只不过好心办坏事,任何老师遇到不听讲的学生都会很愤怒,但我本人不赞同这种说法。首先,这不叫说实话,描述事实和主观评价带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第二,无论目的多么合理,都不能证明手段是合法的,这是两件事。我在录音里没听到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我听到的是羞辱,我没有感觉到她对学生的尊重。第三,我们决不能用情绪来作为突破教师道德底线的理由或借口,因为这不是一个专业人的表现。

要成为一个老师,必须要跨过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门槛。今天大家都在说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但是对非班主任的学科老师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事不关己。在我小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我们上学校来干什么,今天我们作为老师有时也会这样拷问我们的学生,当然我们都知道正确答案就是学习来了。在语法上,学习是一个动词,动词后面要跟的第一个宾语是学知识,其次是学做人,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发展认知能力。中考、高考的本质都是在筛选认知能力更高的人,所以全世界的考试,都是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那样一个金字塔来考的。今天的考试之所以比过去难,就是难在考试内容从考初阶能力转变为考高阶能力。初阶能力的本质是记忆,模仿和训练,而高阶能力的本质是分析,评估,综合,创造与应用,因此教法跟过去有所差别。

学做人,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做人不是自然长成的,而是要学习,在社会学上这叫社会化。社会化有特别关键的两点。第一点叫做理解并遵守规则,第二点叫做尊重并能与他人有效合作,这是成为一个社会人最重要的两点。所以不管您是否为班主任(班主任只是在这个过程里承担了更多的任务),本质上都是要育人的。我们看见了就被它激起了本能,但我们要超越本能,这样就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即能够理性地分析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行为,了解学生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在分析时不能只停留在行为和我的自然情绪反应上,而是要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到了一个专业层面,叫做诊断。所以教育有一句经典的话: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了解是你对学生有一个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叫理解,从理性的层面重新又进入到了注意,这个时候就要教师具备专业情感,专业情感就是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接纳和理解。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老师的教育情怀,不来自于普通情绪,如煽情、激动这些,而是来自于认知,来自于对事情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老师的耐心不是因为脾气好,而是因为教师对教育过程有准确的理解、对学生状况有准确的判断,即认知。不管你有什么样高位的情怀,最终都要进行转化,如果你没有能力把高位情怀转化为现实力量,那么你就只能去煽情,去自我感动。在当了老师之后,包括当了父母之后,我们很容易愤怒和焦虑,很容易自我感动,其实就是出在情绪的问题上。有了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感,你才能更好地做下一步,这一步就是引导。所以我用了这四个动词,今天的教育是一步一个台阶,我们唯有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才能够把教育落到实处。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挺常见的例子,一个学生上课时在睡觉,老师说:“醒醒,你不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能睡觉吗?”学生说:“睡觉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没有影响其他人。”老师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人人上课都睡觉,我的课怎么上?”学生说:“那是你的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老师说:“好,就算这是我的事儿,咱现在说说你的事儿,上课睡觉影响你的学习,违反课堂纪律呀!”学生反驳道:“哪条规定说了上课不能睡觉?”老师说:“是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你自己的学业总得考虑吧,考不上大学,我看你怎么办!”学生说:“考不上大学也不犯法,那是我的事儿,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看见”这个层面上,老师们看见这样例子时已经怒气满胸。我们再来看去年疫情期间发生的这样三个案例,这三个孩子在咱们学校也能找到。首先是小a,小a对自己要求不高,线上学习期间要么不交作业,要么交了也不符合要求,家长督促不听,情绪累积后发作,小a发脾气说狠话,请注意,家长其实是最容易激发本能的,不管他在外是特级教师也好,是名校长也好,是专家也好,是大领导也好,被激发出本能都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家长被激发本能后会发脾气说狠话,作为孩子的小a表示无法接受这种状态和方式,抗拒情绪更明显,直接表示心情不好,无心学习,不但无心学习,连饭也不想吃了,如此就出现了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教师学生不学习,老师找家长,家长爆发情绪,学生行动抗拒,家长妥协软弱。孩子不吃饭,就牵扯到一个生存问题了,在生存面前学业不算什么,所以跟孩子斗狠这件事,基本上家长都斗不过。以上是小a的情况。我们再来看小b。小b是个对凡事都不太上心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为他的学习着急,唯独他自己不着急,作业都能完成,但保量不保质,写作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受到老师的啰嗦。那么他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样呢?小b和老师能够进行沟通,沟通时态度很好,但过后基本不改。跟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一谈学习就烦,一谈生活就没有话题。这叫做不能谈学习,不愿意谈生活。然后我们看小c。小c这个孩子有上进愿望,但是愿望和欲望之间总是在斗争,即自控和自制力都有待提高。在线上学习期间,老师发现他有拖延现象,不管是作业还是提问打卡都不能按时完成。孩子坦白说自己熬夜玩电脑游戏,并且说自己也很痛苦,因为沉迷游戏无法克制,他也曾经尝试改变,主动卸载游戏,但不久就抵抗不了诱惑又玩上了。一颗心在放飞自我与克制自我之间反复挣扎和纠结。小c说,我现在精疲力尽,痛苦不堪。

我相信这三个孩子在咱们的学生中都能找到原型。请大家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今天的孩子?社会学有一句话,即一个人首先和他生活的大时代是相关的。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存在很大不同?整体上看,对这代孩子的教育影响存在两个最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从物质相对匮乏到物质相对富裕。这意味着学习的硬压力没有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学习动机比较差。因为传统学习动机就是饭碗,好好学习就能考大学,考上大学就能找工作,找到工作就有饭碗。那么在温饱年代和匮乏、贫困年代,这是相当强的力量,而到了小康年代,就遇到了天然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呢?小康年代人均一个碗,而富二代或拆二代,人均3~5个碗。多年前就有老师就跟我说,学生就问他为啥要考大学找工作,他们家拆迁有五套房,他一个孩子,为什么还要吃学习的苦?这就引发一个思考,即传统的学习动机教育在今天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学习缺少外在的压力,没有内在的动力如何激发,这是这一代孩子身上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思想的变化。法学家梅因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区别是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身份社会的本质是权威,比如孩子问你凭啥管我,家长说因为我是你爹,老师会说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在传统社会中,“爹”和“老师”这两个词代表着不容置疑的权利。可是今天你跟孩子说,凭我是你爹,小孩儿就说你是爹怎么了?爹难道就可以不讲理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本质叫契约,契约的意思是指与我有关的事情,在不违反底线的情况下得跟我商量着才能算,你一个人说了不算。

以上是我们面临的两大挑战,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依然以过去的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学生,那就真的是“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今天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就是物质过剩,但我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其实他们的情感是不足的。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孩子备受家人宠爱,怎么可能存在情感不足的状况。但实际上爱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它对能力要求要非常高。今天的孩子其实并不是被爱,而是被高度关注,换句话说就是所有人都在看,都在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意味着孩子生活在无孔不入的高焦虑下,而以前的孩子拥有着自由的空间,这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信息社会给孩子带来强大的压力,孩子没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现在小孩儿最喜欢去卫生间,一进卫生间没有半个小时不出来,因为只有那个地方家长不能名正言顺地跟进去,他在那儿获得短暂的自我喘息和愉悦的自我发展。另外是拥有高话语权,即他们对自主的要求或尊严的要求,比任何一代孩子都要强烈。

在这个信息社会里,孩子们的知识面广,但是不容易发展和加深,这是一个诱惑比较多的社会,人机关系大于人际关系。教育部出台禁止学生带手机的规定,但是我不知道学校是否真的能把这个完整的执行到位,现在孩子跟手机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手机是他们外挂的身体器官,对他们来说是本体而非客体。人际关系相对疏离是因为人能主导手机,但人不是工具,人不能指挥人,所以人跟手机的关系比人跟人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这一点也源自人的本性,即人总是喜欢做更容易的事儿。以上这些都导致今天老师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平常看到的学生有两个理解他的视角,一个是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为什么要强调心理存在,从哲学上来讲,一个人的存在有三个侧面,一个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即生理意义上的存在,这部分是家庭重点关注的,家长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一个是文化存在,这个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学校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以文教化,所以学校总是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做老师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跟孩子们说话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学生“你应该怎样”,第二是讨论的总是学生的是非对错。但是孩子们自己特别关心的是他的心里存在,心里存在关心的不是是非对错,也不是衣食住行,而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会说,我郁闷,我痛苦,我纠结,我迷茫,我烦躁等等,现在年轻人都特别喜欢用表情包来表达自己,要了解今天的孩子,大家多到b站去看一看,那是是年轻人集聚的地方,还可以去看看《奇葩说》,了解一下人类的多样性,然后再看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你会更容易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些综艺节目,你会更了解他们,否则我们和孩子中间是隔着河,隔着鸿沟,你在这边拼命说要求,他在那边拼命谈需求,彼此都不关心对方。好老师其实就是在要求或需求间搭建一个桥梁,让双方能够沟通。

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面临的往往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也说不上特别关心的现实,于是孩子就只好自己关心自己。所以现在孩子还有个特点,他会刻意强调他的情绪和感受,我们都会觉得有些极端,但这其实也是一个姿态。在心理意义上,我们强调全面发展,就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老师们总是强调孩子在学校的学生身份和主要任务,但是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实际上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认知能力方面学业自我,这个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零八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有一条规定: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可以分作两部分内容,一个是成绩,成绩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注意“重要标准”这个概念,它代表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它不是唯一标准。除了学业自我之外,还有社会化。社会化叫人际自我,指的是孩子在学校发展社会技能,学生必须要来学校上学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发展他的社会技能,否则他完全可以进行线上学习,而人际自我只有在人群中才能发展出来。此外还要发展孩子的运动和审美技能,自我就是他要娱乐自己的那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孩子参加戏剧演出及各种社团活动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不能把学生仅仅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是相互关联的,这个关联指的是另外两个自我影响着孩子的整个状态。状态越好,他越可能在学业自我上沉静下来,反之就很难投入到学业中。这也意味着学生需要一个重点突出、完整而丰富的日常生活。

今天学生的发展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点。第一个叫自我。我们见到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自我上有问题,比如过度自卑或过度自负,因为他缺乏一个健康自我的状态,他要么觉得自己很行,不需要学习,要么觉得自己很不行,学了也没用。第二个叫需求。这个需求指的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做缺失性需求,绝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跟缺失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系。第二部分叫做成长性需求,成长性需求是什么?很多孩子看起来懒散没有动力,就是成长性需求没有被激发,内在没有力量,整天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所以在心理意义上关注学生要注重这两点,一个是他的自我状态,另一个是他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成长需求。那么我们回过去看这三个孩子,谁的问题最好解决?肯定是小c,小c的主要问题是在欲望和愿望间挣扎。教育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学生的好习惯不容易养成,坏习惯不用养自然成。因为坏习惯都在满足你的欲望,而教育是一个向上的过程,而向上的过程里,欲望在和你前进的愿望作斗争。小c一直在挣扎,像拔河一样,目前他的欲望的力量略强,就心理自我来说,小c身上最重要的情绪是内疚和纠结。我一向不主张激发学生的内疚感,因为过强的内疚感会让你痛苦,让你没有力量继续走,你的力量都用来不断纠结、指责自己了。小c在欲望或愿望间挣扎而愿望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完全靠他自己完全不行,他需要外援和帮手,他需要老师和家长从外部给予支持,如何对他进行支持?首先,要再次强化和肯定他的态度,同时要跟他进行契约来协商约束他的行为,始终要明确以他为主。其次是细化目标,注意细化目标为的是让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力量,能帮助孩子更自律。自律是你相信自己,且你相信自己有未来,它是一种很积极的情绪。

而小b的主要问题叫缺失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主要的情绪和状态是迷茫和无聊。小b其实代表了这一代大部分的孩子,你问他想要什么,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你给的他都不大想要,他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小b这类孩子不愿意投入任何东西,他的整个状态就是懒懒散散的同时又觉得无聊。与这类孩子沟通的主要策略是帮助他找到自我和未来,在要求他真正地投入之前,这一步是必须的,否则他就会习惯性地回避,回避也就是逃避,逃避就是他不能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也不想别人进入到他的内心,表面上答应别人对他的要求,让做的也都对付,但实际上没什么效果。

最后小a的问题最难解决。小a现在的行为属于模式化且自动化,小a对待教育的主要态度是厌烦,他现在滴水不进,舒服地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且他还熟练地使用了一种手段——要挟,你要我学习,我就不吃饭,小a能震慑住父母是因为他知道在每一轮的较量中他都能胜利。而小c为什么容易解决一点,因为小c内心是冲突的,就像老师教课一样,如果认知不产生冲突,就很难发生真正的学习。所以冲突着的小c最容易介入和改变的,小b是逃避的、迷茫的,而小a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自得其乐,只要你们别来烦我,目前我还是挺满意我的状态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他抗拒管理。因此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有效沟通。因为沟通一直存在,但无效沟通太普遍。比如父母或老师,会习惯性地唠叨或指责,结果就导致孩子充耳不闻的情况。沟通是本能,人们都渴望沟通,但有效沟通是技能,技能需要刻意学习或练习,这是今天要求老师具备的专业技能。教育依赖关系而关系依赖沟通。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从教育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中是由以下因素起作用的。第一个因素叫做遗传,比如大家说起海淀高分儿的时候会说“考二代”。再比如最近“28年错换人生”事件中两家孩子在人性和价值观上如此不同,有人就感慨说基因的力量还是挺强大的。第二个叫环境本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环境,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最关键的就是提供一个支持性成长环境,在这个支持性成长环境里,有专业人士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引导。第三个是我们渴望的教育目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个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我。要了解孩子,我们必须要有自我健康的自我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老师们都特别朴素地把它表达为“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为什么他能够得以实现,是因为自我具备了自组织和自发展的能力,自我是哪来的?自我是一个萌芽,是一颗种子,它就像所有的植物一样,在合适的环境里才能够茁壮成长。所以撇开了遗传之外,环境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就是自我的因素,这三者是紧密关联的。老话说,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有问题的家庭,指的就是家庭这个环境不但没有给孩子提供有效的阳光雨露,反而给他带来了很多问题。什么叫做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第一个叫做立足于孩子的成长,我们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他的一个终极的价值追求是判断这件事情正确与否,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结合实际来看,我们流传下来一些思维方式是落后的,比如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叫做输赢模式,或者叫圣父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对孩子说,我不相信管不了你了,你今天厉害我比你更厉害。这不是教育,这是较劲。第二种叫做是非或对错模式,就是我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标准质问学生你是不是错了。而真正的专业模式是什么呢?叫做我们衡量和判断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有助于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然后第二个特征是要有良好的关系和分类,这一点很关键,因为这叫渠道。无论你的目的多么正确,心地多么善良,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如果没有路径,都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这个就是桥梁关系。师生关系分为孩子生活的一个群体、一个课堂、一个班级、一个社团,氛围对孩子而言特别重要,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里称之为群体社会化。另外,要有明晰的基本界线,我们不断地谈自由,谈包容,不意味着没有要求,无论是一个课堂还是一个班级,整个规则里面它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叫底线,第二部分叫高标,第三部分叫基准,而我们的误区是过于强调高标,却忽略底线,导致高标本来能达到的人就少,往下退的过程中没有红线思维。3月1号开始实行中小学生惩戒,请注意,惩戒就是为底线行为准备的,学生是否应该被惩戒,取决于他是否违反了整个教育场域的底线规则。所以我们要有明确的基本界限,中间要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就没有探索,没有对自我的确认和反复探索,就根本不可能有自信和自主产生、有方向引导。近些年来,我们反复在做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目标和价值观。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指我们把墙刷刷,那是装修,文化的核心是不断地去强调价值观和目标。这几年比较流行一个理念叫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有这样一个理论,即所有孩子犯过的错本质上都是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给孩子提供切实帮助,孩子翻不过去这个坎儿是因为他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不断的指责没有用,我们只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这里就意味着老师要具备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接纳和行为掌控。在心理学中,通常把这两个搭配分成四种,第一种叫做高接纳高掌控,即情感上跟孩子是连接的,但行为上是能把控得住的,第二种是高接纳低掌控,也就是老师往往容易过度带入学生角色,而丧失教师立场,年轻老师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第三种叫做低接纳高掌控,我根本不关心你想什么,我只管提要求。第四是低接纳低掌控,这就是完全不负责任,不关心你也不要求你。

再回过头来看,对于a、b、c这三个孩子,如果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什么?第一,所有的解决首先都要建立关系。整个学校教育就靠两件事,一是靠关系,二是靠权力,今天教育权利已经被压缩得空间极小。第二个是目标,目标解决的是自我和成长需求。第三个是有效行动,从大的步骤上来说我们要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大体上跟这三个有关系,第一个叫做动力系统,即学生的状态。第二个是反复强调的能力系统。第三个是阶段与节奏。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学习时间越多越好,所以它会导致学校里面教学和德育抢时间,各科老师抢时间,虽然从从训练的角度来说,投入时间多肯定效果要更好,但是要注意和学生整个人匹配起来,所以要注意阶段、把握节奏,毕竟学生是人而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以上是心理存在的内容。

我经常跟很多老师强调得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心理学是理解一个人的行为的,那么一个人的行为跟什么有关系?首先跟情景相关,曾经一位班主任老师问过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如何把军训期间学生养成的好习惯来带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来,我说基本不可能。因为军训的情境较强,行为跟情境相关。比如衡水中学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强前景,一旦进入到这个情景中去,就很容易被这个情境的要求所感染,你会快,你会跑等等。军训和日常生活相比,就是强情景。而在弱情境的情况下,基本上看的就是个人,那个时候它呈现出来的是个人的真实状态。除了这种他律的严格的强情景之外,还有一种强情节,称之良好的氛围,换言之就是班风风气,这也是一个特别强的情景。人在进入这样一个强情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影响,只是他不带有那么强的压迫感。那么在看个人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偏好,通俗的说法叫了解孩子的性格,所以我们要搞好教学肯定得学点认知心理学,要想当好班主任还要再学习人格心理学。那么而这些东西又是哪来的?来源于他的个人经验,一个教育者的时间观,要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在,一旦特别聚焦在现在和只停留在现在,老师就特别容易跟孩子较劲,但如果你能打通,就会多一些了解和理解,同时还会多一些希望,因为成长本身是变化的。个人经验是怎么来的?来源于真实历史,老师们就说了,真实历史改不了呀,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认知加工,学校能改的是认知加工。认知加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加工方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即你对经历过的这件事或正在经历的这件事怎么看。比如父母离婚这件事,首先孩子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是我不够好,或者认为自己变得可怜了。其实父母也是普通的成年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多种可能性,所以不必完全以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件事。第二个是加工能力,整个教学认知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加工能力,叫深度理解与迁移,就是对这件事情学生是在本质上把握,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就是教育教学在学校里做的事情。认知加工有生理基础,而生理基础可以遗传,所以整个学校的教育和学生有两个点。第一个点是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良好氛围,这叫前景。第二个点是着力于学生的认知加工,即价值观和认知能力的加工。这是我们整个教育在学生身上的着力点,心理学这些年比较流行自我发展心理学,萨提亚有一个很经典的冰山理论,在看见和理解之间如何才能够做到?举一个成年人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在公共场合被人调侃或开玩笑恶搞,大家会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回击,第二种是回避,假装没听见,第三种是一笑了之。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出现的反应行为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性选择,还是下意识的自动化反应?其实就像我们的身体里有个开关,受到了刺激启动了开关,带来了相应的行为,所以这是个自动化的应对方式。开关就是情绪和感受,比如大家做个简单的连线题,回击、回避、一笑了之后是愤怒,然后尴尬和无所谓,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愤怒是一种保护力量,所以我们要回击,如果尴尬就会回避,要逃离现场。很多老师感到迷惑的是,已经和学生讲得很清楚,学生当时也认可,为什么在遇到事的时候依旧本性不改。韩寒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听说过很多人生的道理,但依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在那样一个层面,这些道理并没有进入到孩子的内心,因此孩子并没有发生改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个人遇到的刺激是一样的,但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却不同,简单说教师人本来就不相同,可是不同是从哪里来的?有一个词叫观念,我们历来的改革,从国家改革到教育改革,首先都要进行关键改革,因为观念就是个认知判断。比如在公共场合被调侃,这属于侮辱性行为,那么人必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在情绪下面隐藏着就是观念,观点即认知。认知又是怎么来的,认知来源于你全部的人生经验。所以为什么要强调老师们对学生要有耐心,因为老师不是简单地在跟学生进行交流,而是在跟他之前所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斗争。孩子的认知不是三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老师们的三两句话也未必改变他。

我做培训的时候就调侃老师们,老师们每次培训写总结都会写,此次学习,我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而凡是在我培训班的老师们和校长们都不大敢写这句话,因为一旦看见他们写这句话,我就要求他提供证明材料,这个材料包括你来的时候什么观念,为什么你的观念一定要改,你现在改成了什么观念,以及如何证明你已经更改了观念。任何一次学习,如果能对大家的固有观念撼动一点,让你开始去审视和怀疑,我觉得就很了不起了,我从来没有敢奢望过大家听了一次我的课一下子就改变自己了,我们的惯性非常强大。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相比,改变自己更难,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更多。所以改变高中生比小学生要难,每个人的历史高度不一样,如果我们忽略这段历史,却想让孩子发生改变,那我们只能一遍遍地强调斥责,以至于希望能通过更强有力的手段来改变学生。今天这些几乎都不可能,大家也许是史上最难的一代老师,这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改变他的观念,如何才能改变观念?要知道观念来自于体验,我们可以用新体验覆盖旧体验。所以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还行,不是你告诉他我相信你,而是他在一次一次微小的尝试中确认了自己的力量。我以前跟老师们说过啊,优秀班主任和普通班主任有本质区别,这个区别是优秀班主任的活动特别多,因为活动越多,平台越多,机会就越多,孩子确认自己的可能性也越多,所以优秀班主任整个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调整孩子的状态,这一点很难但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含五个方面,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叫缺失性,需要缺失性,需要跟什么相关生理,这个我们说基本上解决了安全,安全来自于家庭,这就是最经典的那句话:有问题的学生来自有问题的家庭问题。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爱和安全感,所以孩子的通常呈现两种状态,要么是回避恐惧型,要么就是凶悍型,这样两个相反的状态。第三个爱与归属,在这点上学校起的作用很关键。以前班主任培训的时候跟大家说过,年级组长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平行分班的时候,每个班都会分到问题学生,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之后,问题学生的数字开始发生变化,在有的班变少了,有的班变多了,而这个关键在于这个班能否给每个孩子稳定的爱和归属感,也就是我们说的集体氛围和力量。所以学校教育对于原生家庭不够好的孩子而言,有着强大的补偿功能。对于原生家庭良好的孩子,学校教育(撇开社会化的部分)是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原生家庭不良的孩子,学校教育真的是雪中送炭。我跟老师们说,要转变后进生,要先给予他爱。为什么给,因为孩子缺爱,那么给到多少他才觉得平衡?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根据缺失程度来给予。

接下来就是成长了。成长是什么?从高中新课改之后,学校里做的是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本质就是探索自我和环境,然后勾画未来,因为这代孩子有个特点:我不想为了别人而努力。因此当我们说,你要对得起父母和老师,他会反驳,你不要情感绑架,我的生活是我的。因此励志教育似乎效果不好,励志的励是激励的励,通常是鸡血加鸡汤,我们现在必须要“立”起来,“立”就是让每个孩子用未来那个他想过的生活和更理想的自我来带动今天这个还不够好的自我,所以这也是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今天谈教育的时候,总会提到点燃、激发和唤醒这些词,为什么?因为力量在内在。而今天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为解决底层需求了。学习不是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自我实现。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孩子们总不被大人理解,家长们觉得孩子们都看起来应该很幸福,为什么他们老说自己很痛苦?要知道,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痛苦,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孩子就不应该痛苦,人要么受困于物质的苦痛,要么受困于心理和精神的苦痛,而心理和精神的苦痛与物质的苦痛相比,痛苦程度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有一个传统的生命理念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不下去了才去选择不活。而今天的孩子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活的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所以我不想活了,这个苦痛并不是矫情,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每次每当出现学生跳楼的新闻,我就很反感那种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的论调。这代孩子的这样一种苦痛是我们那代人未曾经历的,所以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我一直在思考,小时候我的老师教育我们,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生活。而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你有选择权,但同时你也会迷茫与纠结。没有选择的时候,也许只能走这一条路,而有选择的时候,你却迷茫了,不知道应该怎么选。当你并不清晰的时候,所以学涯规划的时候开始,大家都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对于你身边的所有成年人,你最喜欢谁的生活,你渴望像他那样活着吗?

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全部的伦理学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叫幸福生活,第二个是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我在为校长们讲德育的时候,用的标题都叫学会过幸福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们进行这些教育,因为精神苦痛真的是这一代人在承受,大家会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孩子逐年在增加,以至于我们现在要筛查学生是否存在的抑郁症了。这意味着在这代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这一部分教育其实是没有跟上的。很多年前我说过,中学教育恰逢青春年少的时候,他最渴望、最需要的东西,他迷茫、纠结、无聊以及苦痛这些状态的出现,都跟这些问题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过的,怎样才是我愿意的一生,这些问题不再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关系了,如果我们依然告诉孩子让他把心思放在眼前的事情上,将很难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理解。

那么第二个也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这就是关于自我的发展。我们在每个阶段里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而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叫做统一性,对角色混乱就是自我发展。有的孩子特别乖(虽然现在在减少但依然还是有的),这叫统一性过早闭合。而有的孩子初中不逆反,高中也不逆反,上了大学却开始逆反。例如,孩子考上大学后,忽然说学的不是我想要的专业,我要退学,我不想学了,这叫统一性,延迟本该在这个阶段做的事儿,他推到后面了。那么更多的孩子呈现出来的是统一性混乱的状态,也就是情绪不稳定,状态不稳定。有两天通情达理,有两天喜怒无常,有两天要发奋努力,有两天懒散无趣。中学阶段的孩子基本上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叫做以人际和谐为准则的好孩子取向,就是群体力量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所在的班级、小组,他的同伴对他的影响是最关键的,这就是后面会跟大家说的群体社会化,学生整个中学阶段在道德发展上都是奔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跨越了这个阶段,他才能够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但之前他是处在动荡的阶段,因此整个中学我们要保持冷静,以静制动,因为孩子是躁动的,如果他的每一次动都引起你本能的反应,你们之间就相互动个没完,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稳定、冷静,然后在心理意义上能够接纳和把控孩子,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这一代的孩子非常在意成年人的态度,即本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他。以我自己为例,我很少去批评孩子,我愿意跟他探索,比如说他最喜欢夏目先生,然后我会让他跟我讲一讲相关的东西,他喜欢周杰伦的歌,我完全不喜欢,但是我不会去批评他,当然我也告诉他不要勉强我喜欢。我不喜欢也不愿假装去喜欢,但是我愿意去放下身段去了解他。在我之前的观念里,我认为看动漫都是高幼稚化的行为,但实际上不是,我可能也不是很喜欢看动漫,但是我知道他喜欢一定有他的理由,你需要跟他进行一种连接,用这个态度来证明你是开放的,而不是评判的,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表达自我。

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你看到的是他的逃避行为,而在所有逃避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怕”字。西城56中有一个张老师,他所在的学校本身比较弱,然后他做了一个校本课程,这个校本课程叫做一般学习策略,一般学习策略其实就是个学习工具箱,他说自己做这个的原因是学生太差了。举个例子,老师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吗?孩子们说,元就是块,二元一次方程就是两块钱买一次的方程,然后他问孩子们既然你学习这么差,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师问问题呢?孩子说每次上课的时候他其实听不懂,但当老师问谁还有不懂的时候,大家都说明白了,他就不好意思说我不明白。当然他还说有时候去找老师,老师还会说你上课干啥呢,所以只有当学生的感受被看见,师生才有连接,而这个连接是教育的重要前提。老师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和道德发展上的水平,所以我说所有的理论都是工具,理论将你对事情的认识从本能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引起冲突。这个跟教学是一样的,教学的本质就是引起认知的冲突,所以新课程反复强调在教师的核心知识里面,教师必须要有关于教材的知识。

关于课程的知识,还必须要有一个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的知识,否则你的知识就是不完整的。然后用更高阶段的方式(比如他在第二个阶段,你给他第三个阶段)传授给他,这个也很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需求在下面,这个层次你给他了高出了一个层次,效果也不好,因为无法形成这种对接,然后引导他在比较中接受更合理的,一旦他认同了之后,就鼓励他付诸行动。在这里我再一次提醒大家,教育比以前麻烦多了,也复杂多了,各位老师请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再来看作为文化存在的学生。大家总说学生要有学生样,这个“样”样指的是社会给学生描画的一个形象,比如我们德育常规管理中经常强调不让烫头发、涂指甲、抹口红等,这是一个合法性的依据。而学生的这种文化存在,与集体氛围有关。我经常跟班主任老师说,你不是在看班,也不仅仅是管班,而是在带班。带的重要前提就是创造富有感染力的集体氛围,这个氛围感不只是班级,还包括课堂。不同老师的课上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感受不一样,感受的不同来自于氛围的不同。所以无论是班级还是课堂,本质上都是哈里斯所说的群体社会化创造的一个氛围。群体社会化特别强调同伴群体,同伴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总是说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哈里斯认为父母缺失其实比同伴儿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要轻。所以我认为他其实想表达的是学校教育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学校是为孩子提供同伴的一个平台,我们怎么样去使用这样一种资源和力量至关重要。

80年前,陶行知先生就说我们要自管所以我们的重点是通过自制自管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所以我也跟大家说,好的班主任老师在整个班级氛围里会格外注重三个词,第一个叫自主,即所有跟学生有关的事儿有学生的参与,这叫满足自主性。第二个强调胜任,他会用各种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力量感。第三个强调关系,无论你好或者不好,在这个班里都是重要的一份子,这就是好的班级氛围。这点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自主决定理论,课堂也是这样,因此,营造出这样一个充满感染力的、能够给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空间的课堂、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矛盾,就是老师管学生,学生未必会听话,那么他自己管自己能行吗?我一般都会建议老师们谨慎放开,不要走极端,不要非黑即白。比如家长有时候生气会对孩子说,现在是我管你,你这个书包就得放这。结果被拒绝之后就开始说行,你爱干啥干啥,我不管你了。成年人都知道,人生不是黑白的,而是深浅不同的灰,要依据不同孩子的程度来提供松紧不同的自主和主见,因为它也是一个能力。

在此要注意,学科老师会有一个误区,他觉得课堂规则和课堂氛围这件事情不重要,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知识,但好的课堂也是需要和孩子们共同建立一个规则,维持秩序,以及让师生从心理上都觉得愉悦和向上,这是学科老师育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学生资质的重点是什么?其实就是班集体的建设和课堂氛围的建设,这也是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即通过影响群体来影响个体。我之前告诫过班主任老师,永远不要直接面对个别学生,就像水滴要放回大海,你不要去跟他单兵作战。我们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专业性不足,我们会从自己习惯的应激的情绪模式到习惯的经验模式,科学的和专业的模式就是成长思维,这个需要两个工具。因为总是会被问问题,比如某位老师的学生不学习怎么办?一般这种问题都没法回答,因此我们依据这两个工具来解决问题。比如说使用“关键词检验法”,关键词检验法类似于我们做科研一样,我们在做课题的时候要界定概念、查阅文献,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越来越接近问题的答案。就是空洞的,笼统的,永远得不到答案。“关键词检验法”由四步构成,我们从学生学习最初的表述入手。第一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个表述里面核心是积极性,这是首要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来明确问题,什么叫做积极性?当我们去追问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日常理解和专业理解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在日常理解中我们很难把这个问题理清楚,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比如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他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他是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还是只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他呈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是对所有科目还是特定科目,是一贯的,还是偶尔的,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我们就会把核心问题聚焦。比如积极性不高,和学生自身相关的一点是基础差,这样一来肯定会产生挫败感,不可能会有积极性,然后跟老师相关的可能是上课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可能还是需要有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播知识,比如前些年的百家讲坛,包括我讲授的心理学是教育学视角的心理学,可能因为贴近大家的真实生活,所以比较被大家所接受。此外,还存在学困生获得的关注少,学生缺乏成功体验,以及对未来没有规划等问题,只有把问题聚焦下来你就会发现,学生是否学习这件事或许没法解决,但当你把它一点一点地落实下来的时候,你就会找到切入点。第二个方法叫“5W1H”,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和专业的思维方式,同样如果我们用积极性不高这件事情来举例,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把这个问题进行转化,如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只有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才能超越本能。本能很强大,所以我们需要用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取代我们本能的应激状态。那么最后我想想要强调的依旧是态度很重要,倾听很重要,因为倾听就是一个态度,研究的本质就是我对这件事情很好奇,而不是我对这件事情很厌烦。还有要学会共情,请把共情和居高临下区别开,后者是教训。然后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你对学生说,我要是你我肯定不难过,得到的回答是你本来就不是我,而位置感知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把我的脚放在你的鞋里,在这个时候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你的感觉了。再比如,有的孩子跟滚刀肉一样混不吝,只是他的“盔甲”太厚了,而里面包裹着的其实也是一颗恐惧而渴望的心,站在这个角度你就会理解孩子,所以我经常说,只看行为的话,相当一部分孩子特别可恨,而当你去理解了他,你会发现很多孩子都特别可怜,你的整个感受就会发生变化。要学会表达就是因为,爱不仅仅是个态度,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你表达爱的方式越多,学生感受到的也越多。另外,注意排序,比如有的孩子会把什么欣赏和激励排在第一位,而有的孩子会把服务或行动排在第一位。正如男性和女性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直男表达爱的经典方法是给你钱、给你干活,但是女孩子们可能更喜欢欣赏和陪伴。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现在想要的是个苹果,而你给我了一车西瓜,我就很委屈,要个苹果这事儿难道很过分吗?而你就很愤怒,给你一车西瓜还嫌少吗?所以请注意,爱的用力不如爱的智慧。还有就是管理冲突的问题。师生之间包括家校之间,本质上就是有分歧的,家长找学校要么就是因为生活问题,例如学校装修有无异味,食堂饭菜怎么样,孩子在学校是否被欺负等等,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核心利益。这也是一种本能,但是学校找家长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严重违反规则,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胜任或完全拒绝学习任务,第三是同伴关系出现严重冲突,这也叫社会化,所以家校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因为你关注的点都不一样,好的关系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解决矛盾,但有时候我们会回避矛盾。那么解决矛盾和管理冲突需要什么呢?首先,从我们出发,专业理性替代情绪本能这点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是专业工作者,说的通俗点儿就是给普通人解决麻烦的,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专业人员,就是因为普通人干不了,虽然不代表你所有的事儿都会干,但意味着你比别人要干得好。第二,底线很重要,在一个民主和自由的社会氛围下,底线要很清楚。黄志忠在《奇葩说》里有一句话,叫做人不值钱但原则很值钱。结合实际来讲,老师刚刚开始接触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在试探你的底线。大家共同认可的底线是对规则敬畏的第一步,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理解对方的需求并保持弹性,好的教育者都是弹性而非刚性的。弹性意味着有个空间根据,每个孩子可以因材施教,其次目标很重要,讨论目标比讨论对错有意义得多。举个例子,学生开始放假的时候,家长会说:“你的数学不好,是不是应该趁放假好好地补补?”孩子说:“好不容易放假了,让我歇两天吧。”家长说:“你到底还考不考学了?”孩子说:“你到底还让不让我活着?”双方就开始了互相指责。但其实此时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在这样一个假期里你有什么样的目标,比如你希望有愉悦的休息时光,当然你肯定也不拒绝成长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目标把大家变成盟友而不是对手,老强调对错,双方只能拼命捍卫自己的立场,最后就变成人身攻击。家长说我就没见过你这么不成器的,孩子会说我就没见过你这么不讲理的。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具体措施和计划,这一点很重要,而且一定要落实下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他自己真的在变。总而言之,永远不要只提一个口号,要落下来要跟他商议,所有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我也没有立刻见效的锦囊妙计,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一样如此考验教师,我们自身作为一个自然人的人性水平,以及我们作为专业人的技能,都需要一个很高的标准。我知道大家都很累,虽然我不是一线教师,现在站在这里说话似乎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我也知道大家会在实然或应然之间存在冲突。一位我很喜欢的嘉宾刘勤教授就讨论过“八小时下班要不要回信息”这个问题,而此时大家就妥协地说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我们有时候也会很容易说这句话,现实就是这样,但是我认为除了有实然这样一个观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应然,如果我们不去努力,那么理想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共勉的,谢谢大家!

 

平校总结发言: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有什么样的感受,我的感受是,在2010年冬天第一次听到张老师讲座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满堂课不互动,但是下面听的人还不犯困,还有就是她说的每句话都很准确,从不拖泥带水,没有废话,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今天再来听,不知道在座的年轻老师有没有感受到那种课堂用语,张红教授说的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能准确无误地指出理论的作者是谁、来源是谁。很多的年轻老师应该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张老师在演讲前面铺垫了很多的理论,我们的老师们在课堂和做事情过程中,或许不能做到张老师理想中的那样,但是最起码让那些处在灰色地带的人,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未来在哪里。

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无论是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老师还是行政老师,在你心情愉悦的时候尽量向自己的那个高线方向走,但是在你愤怒的时候也不能突破底线。

最后,我想回到今天的主题,下周四还有一场主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讲座,我想一个主题,正如张老师开场所说,在今天,不管是核心素养还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有可能是现在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到个人,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空间场域都要面临的一个共同、永恒也是最本质的话题,希望能够在学生的角度上展开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再一次感谢张老师,也感谢各位老师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