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红楼并律诗系列(四)浮华过后的无尽苍凉

 云木欣欣 2023-06-30 发布于江西
  第一回后文说道“甄士隐这日拄了拐,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听着听着,甄士隐内心不禁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作为一名乡宦,他曾生活富足,过着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的自在日子,机缘巧合,遇见了趁风流冤家造历幻缘之际“去下世度脱几个”的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尽管二位仙师对甄世隐以后将要经历的灾难洞若观火,对他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警示与规劝,然而却未能点化他。那时在甄士隐眼里他俩只不过是邋遢不堪的一僧一道,尽说些令人费解的疯话,满心贪痴的他哪里识得“癞头跣足,跛足蓬头”的疯僧跛道在神仙世界里“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真面目。
  甄士隐一向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何来满心贪痴?其实甄士隐与天下父母一样痴心于儿女,与天下富人一样痴恋富足安稳的生活,当他拄着拐扎挣着再次出现在跛足道人面前时,他所痴爱的宝贝女儿与痴恋的富足生活皆离他远去,此时的他落魄困窘,受尽白眼,方对乐极生悲,转瞬皆空的红尘有了彻底的醒悟。当然,并不是每个陷入困境之人都可以幡然醒悟的,甄士隐是一位淡泊名利的正人君子,本是有宿慧的,不像心术不正,又执迷不悟的贾瑞,连神仙也救不了他。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由朗诵艺术家张家声老师朗读的《好了歌解》)
  作者借甄士隐之口对《好了歌》的进一步解读,真可谓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前后鲜明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通过脂砚斋的旁注与点评,读者大致可以了解书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一个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诗礼望族,却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怎一个“惨”字了得。而之所以华丽出场,惨淡结局,皆是由于贪嗜执迷所致。诚如脂砚斋所评: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反覆不了;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正应了跛足道人说的“若不了,便不好”。
  细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甄士隐所解的这段并不是完完全全是悲的,其中也夹杂着相对的可喜,如”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等,然而败局已定,注定这少数的可喜转机根本无法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就拿“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来说,脂砚斋旁注曰“贾兰、贾菌一干人”,正好对应了第五回李纨判词中的“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在贾府败落之后,一向心如缟木的李纨终于守得云开见天日,儿子贾兰不仅金榜题名,后来还权高位重,然而“昏惨惨黄泉路近”,贾府这位远离污浊,发愤图强,最有出息的公子正值人生巅峰时却命丧黄泉,贾家注定复兴无望。
  细细咀嚼解注后我们才蓦然恍悟,第一回讲述的一个乡宦之家的小悲剧只是作为后面诗礼簪缨之族大悲剧的一次预演,一层铺垫。历尽人间炎凉,大彻之后的乡宦甄士隐接过搭连同疯跛道人飘飘而去了,而一个诗礼名门望族的大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的读者,我们当对变幻无常的红尘世界多一份理性的清醒,少几许痴狂的幻想。
  深感之,作七言排律一首(新韵):
(排律要求:除首、尾二联外都须对仗)
歌台无语对枯杨,陋室当年笏满床。
昨日陇头堆白骨,今宵帐底卧鸳鸯。
攀高只恨乌纱小,跌重方哀枷锁扛。
一梦醒来成乞丐,千金散尽剩空箱。
朝怜地冻寒衾薄,暮笑云高紫蟒长
倏喜倏嗔终不了,为人作嫁甚荒唐。

欢迎朋友们品读红楼并律诗系列文章:

品读红楼并律诗系列(一)谁解我痴

品读红楼并律诗系列(二)通灵宝玉

品读红楼并律诗系列(三)甄士隐:为何淡泊名利的正人君子落得惨淡收场

作者简介:笔名云木欣欣,198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欢迎朋友们关注闲梦山月,让我们一起营造一片诗意的天空,守住一方心灵的净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