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太康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6-30 发布于山东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因阳夏县有太康陵而更名为太康县。

夏时地属豫州境。夏初属戈地。《左传》杜预注:戈在郑、宋之间,即今太康一带。
商仍属豫州。西周时属陈国。《史记·周本记》:周灭殷,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都宛丘(今淮阳),境属陈国邦域。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战国,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秦统一全国后仍沿旧制,县属颍川郡
西汉初,属颍川郡。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颍川郡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武帝时废国为郡,以汲黯为淮阳太守。宣帝时复置淮阳国,封子钦为淮阳王。阳夏均为其属县。东汉初,属豫州淮阳国。光武年间并固始县(《史记·项羽本纪》注:固始即固陵,在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入阳夏县。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阳夏属之。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遣盗杀陈王宠,陈国废为陈郡,阳夏属陈郡。三国时属魏豫州陈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曹植为陈王,是为陈国,后曹植子志徙封济北,陈复为郡,阳夏属之。晋,属豫州梁国。晋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属之。南北朝,刘宋,属豫州陈郡。南齐,属豫州北陈郡。北魏,属梁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并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武泰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郡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东魏,属梁州阳夏郡。隋初废阳夏郡。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唐,属河南道淮阳郡。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扶乐县(今太康城西18公里有扶乐城故址)并入太康县(扶乐为西汉故县,东汉光武时封刘隆为扶乐侯,后又废扶乐国为扶乐县,晋,将扶乐并入阳夏,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五代、后梁时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陈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均属东京开封府。北宋,属开封府,徽宗时属拱州。拱州本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1105年)建为州,州治今睢县西。大观四年(1110年)废拱州复为襄邑县,政和四年(1114年)复为州,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州为县,太康重隶开封府。金,属南京路开封府。元初,属河南行省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县属之。明,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沿袭明制,仍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太康改属陈州府。中华民国,初属河南省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年)裁道分区,太康属第三行政区(豫东行政区)。民国20年政区重划,太康属第七行政区(区治淮阳)。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康于民国27年沦陷,日伪盘踞县城,国民党太康县政府迁往县西大新集,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回城。中共自民国33年起先后建立芝圃(县北开淮公路西)、庆华(路东)、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各一部)、扶太西(扶沟、太康、西华各一部)、鹿淮太(鹿邑、淮阳、太康各一部)、安平(鹿邑、淮阳、柘城、太康各一部)6个边区县政权,后相继撤销。民国37年建立太北、太康两县,分属中共豫皖苏区第一、二专署,次年2月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政区不变,仍属淮阳专区。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属商丘专区。1958年开封、商丘两专区合并为开封专区,太康属之。1961年开、商两专区分治,复归商丘专区。1965年增设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行政公署,太康县归属周口地区至今。

太康道情是受保护的全国非物资文化遗产。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太康道情剧团的代表作是《王金豆借粮》。太康县境内已发现的古城遗址有:方城遗址、槐寺遗址、陶母岗遗址、刘庄遗址、冯异台遗址、大崔堌堆遗址、五子王遗址、玉皇阁遗址等。太康县境内古墓今存有:太康陵、仲康陵、陈子禽陵、高子羔陵、扶乐城汉墓、顾佐墓、王钝墓等,古墓里的古砖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太康县境内最有名的古建筑是——文庙(又称黉学),文庙上有全国罕见的立体龙雕。太康县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有987人。革命烈士纪念碑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