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华《活着》:人生虽苦,但人间值得,这3个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重温余华经典《活着》,忍不住落泪: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坚定生之希望?余华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诚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诸己,方能自我超然与救赎。

《活着》讲述了在变革历史背景下,徐福贵老人一生经历的命运起伏与人生苦难。他从万贯家财到一无所有,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品笔调沉重、直抵人心,让人泪流满面。

福贵仿佛就是苦难的代名词,但作品本意并非如此。余华说过,千千万万的人读到了绝望,但他写的是真正的希望。诚然,余华在书中9次写到了死亡,但最让让人感动的是老福贵阳光下的乐观,这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超然。

福贵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启迪,即便生活给我们开了很大的玩笑,我们也要笑着活下去。我认为《活着》给了我们3个人生的真谛。

活着,要学会珍惜:福贵苦难的根源在于不懂珍惜

《活着》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事简洁朴素,也不煽情,它在历史动荡的大背景上用看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小说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就在这挂毯上起伏着、悲怆着。

徐福贵,是远近闻名的地主家的阔少爷,家财万贯、良田百亩,完全是个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颇为有趣的是,这样的阔少爷几乎是不用下地走路的,上私塾由雇工长根背着去的。

念私塾时,穿长衫的私塾老师叫他念一段书,他这样读《千字文》:“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气得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对他爹说:“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他就是家里的“孽子”与“败家子”。

徐福贵,按他爹的话说“从小不可救药”,按私塾先生话说“朽木不雕也”。果然长大后的福贵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爱钻妓院,爱下赌场,还美其名曰“光宗耀祖、做生意”。

后来福贵才知道人上了龙二的当,人家动了手脚,挖了坑等着他往里跳,半年前他就已经欠账了,半年下来他就把祖辈留下的家产输个精光,但也只能拱手相让。

福贵爹变卖光家里所有田地和房子,替福贵还完债后,终还是撒手尘寰;家珍被镇上老爹接走(有庆半岁后回乡);福贵一家搬进茅草屋,家里一贫如洗,只能挖野菜吃。

人穷志短,福贵只得去求龙二,龙二还算讲交情,给了他5亩好田。种田对于一个从来没干过活福贵来说,确实很难,但现在是穷小子了,咬着牙也要干。

家产败光,只是福贵人生苦难的开始,往后的日子里面对身边亲人一个个的先他离去,才更是让人悲怆的。

福贵的爹这样形容徐家的起伏,特别形象: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到你这里,鹅又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有了。”

徐家从万贯家财到一无所有,颇富戏剧性。曾经有多么富裕与安逸,现在就有多么悲催与艰辛,一副上好的牌被福贵打烂得稀烂。一个家若要败落,只需一个败家子混账几次足矣。

福贵的不懂珍惜还在于粗暴对待妻子家珍。家珍本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只因福贵对她一见钟情,后来就嫁给了他。但婚后的福贵仍然不知收敛,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

但家珍却对他不离不弃,在怀孕7个月时,还去赌场找他,跪着求他,希望他回头是岸。福贵却对她又打又骂,还让人把她拖出去,家珍只得挺着大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

就在那个晚上,福贵输光了所有田地和家产。

家珍是那个时代贤惠善良、任劳任怨的女性典型,即便后来福贵一贫如洗,成了穷小子,仍然不离不弃。都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顷”,福贵不懂珍惜,终是害苦了自己。

如果福贵懂得珍惜,他也不至于一无所有,即便没有赚钱能力,守着祖产过日子,也不会过得太惨。福贵在家产败落后,才开始悔恨和自责,但代价太大。

福贵的人生起伏,让我们唏嘘不已。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活一次,但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却很多:有价值的生活,身边的爱人,繁华的盛世,流金的岁月等美好的东西。

正因为周遭世界美好,我们才要潜心经营与珍惜,一个不懂珍惜的人,最终只会遗憾终身、悔恨不已。当繁华散去,容颜老去,伴随我们的有可能只剩下寂寞,连回忆都不曾有。

所以,当我们拥有时,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只有当我们开始懂得并学会珍惜身边美好时,我们才有可能懂得生命的些许意义。

正如,狄更斯说过,当我们误用生命时,生命并无价值。

活着,正视生命的无常:福贵才懂得扛起人生的苦难

人们最难以接受的便是生命的无常,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接踵而去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怀疑人生、生不如死。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我们丝毫不怀疑余华将《活着》的苦难得到提升和放大了。

余华将重复发生的死亡镶嵌在日常琐碎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深度与广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苦难”时形成一种力量悬殊,从而产生强烈的命运感,同时放大人物身上闪光的精神力量,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

余华将《活着》以叙事方式讲出生命的无常,却足以触及我们最大的泪点,福贵所有的灾难都接踵而至,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到最后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对于一位老人而言,最悲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最后送走的是年龄最小的7岁外孙苦根。余华写尽了沉重的悲剧,笔调朴素简洁

《活着》一共9次提到了死亡,福贵败家揭开了悲剧的序幕。父亲气得身亡;家里一贫如洗,母亲病亡;家珍含辛茹苦带大儿女,女儿凤霞不幸变成哑巴,真正的悲剧渐次上演。

家珍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给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凤霞产下苦根后大出血而亡;3个月家珍去世;二喜因吊车事故,被两排水泥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到乡下,生活很苦,福贵心疼他给他煮豆吃,谁知苦根竟给豆撑死了。

最让人痛心的是,儿子给县长夫人输血,因血型相同而被活生生抽死在医院后,福贵本想跟县长拼命,哪知县长竟是他之前战友春生,报仇无果。也许是因果循环,骗光福贵家产的龙二后来被枪毙,春生也被打死。

文中有一句让人泪奔: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综上《活着》数次死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福贵,见证了亲人接踵而至的死亡过程,所有的亲人也都先他而去,只剩他一人孤独于世,他该是怎样的悲痛?

即便过去了10年,在我们意识里,我们大多认为福贵应该也是悲痛的、崩溃的才对,毕竟任谁都受不了那么大的苦难,但作者见到的福贵却不是那样的。

也许时间才是最好的良药,也许福贵在痛定思痛后才生发出了“活着”的意念。此时的福贵俨然是一个英雄。活着的意志,已成为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闪光的东西。

福贵在跟作者讲自己曾经那些经历时,就想讲别人的故事,我认为这是一位老农民悟透“活着”的超然。第一次见到福贵时,他积极阳光、幽默风趣,文中这样写。

他嗓单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福贵还自鸣得意唱起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让人哑然失笑,福贵自嘲自己是一头老牛,把老牛叫作“福贵”。

这里先声夺人地写了乐观的福贵,然后写福贵的外貌特征:

“黝黑的脸在脸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经历过命运起伏、亲人不断离去的人,但他确实是那个40年前的浪子,如今在阳光下回忆着自己的故事,仿佛讲着别人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与他无关一样。

比如讲到家败、家珍离家后,福贵还会朝作者嘿嘿而笑。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次重度此生了。

时隔10年,再谈及过往与亲人,老人已经很平静了,这是他的超然与豁达。即便遭受人生的巨大苦难,他依然友好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

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让人唏嘘不已。余华正是用死亡象征“活着”,更加彰显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活着,就一定有希望: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初读《活着》时,相信很多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福贵活得这么艰难,却还会这么乐观与超然地活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或许搁在他人身上,早就生不如死了吧。

的确,《活着》重复写了多例死亡,让人窒息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只有真正读懂它的人才会看到希望。就像余华所说的,千千万万的人读到了绝望,但他写的是真正的希望。

这种真正的希望,就是活着。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希望,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失去活着的勇气。书中福贵娘说的一句话就打动了无数人: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用理性推理详细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

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生”。

而正因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活着”才会显得难能可贵且充满意义,所以要自强不息,更要活出自我。如同福贵活着的意志激励着我们,文中末尾这样写福贵: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是的,苦难终将过去,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总结

《活着》以不失朴素粗粝的笔触,简单的叙事风格,写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将浪子福贵塑造成了一个英雄。人的一生不总是顺遂如意的,难免起落跌荡,正因福贵身上闪光的“活着的意志”感染着我们,我们才不至于迷失。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活着》语言并不煽情,却让人感受到震撼的悲剧美,有一种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尤其结尾让人难忘,让人看到生之希望与力量,当老年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时。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国外畅销出版,并获得国内外各项奖项,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勋章,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最有影响力小说等,还被张艺谋等导演改编成电影上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