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难得的闲适得意之作,心情大好,温婉细腻,一改往日沉郁顿挫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网络图片,版权归图片所有者,如侵则删。

杜甫中年以后,因外在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以及自我的忧国忧民、仕途不顺与颠沛流离,杜甫的诗风逐渐转向"沉郁顿挫"。

譬如他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强烈的表达了忧国之悲,以及不得志之苦,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除了大悲之作外,杜甫也有大喜之作,比如他的第一生平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平定"安史之乱"这一大事件带给他的"欣喜若狂"。

当然,杜甫除了大喜大悲之作外,也有和风细雨、婉转细腻的诗,如他的以下这首诗,我们来品鉴一下。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网络图片,版权归图片所有者,如侵则删。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诗的首联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杜甫草堂的环境。当时杜甫居住在远离成都的草堂,远离了市井的喧嚣,庭院开阔宽敞,四周也没有村落,放眼望去,无任何村庄遮挡视线,眼界极为开阔。

一个"敞"字极为形象贴切,突出了草堂的宽敞;一个"赊"字,写尽了视野的辽远。这二字用得极为精妙。

诗的开头两句说到"极目远眺",诗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便集中写了"开阔之景"。"澄江平少岸",一眼望去,江的水面与岸边齐平,以致仿佛淹没了岸边。

古往今来,在人们的意象里,大江总给人以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烈豪气。

而杜甫笔下的大江却是一碧万顷、风平浪静,毫无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之感,相反,给人一种温婉沉静的气韵。

碧澄的江水,清亮透彻,一眼望去,浩浩荡荡,溢满平川,这江仿佛就长在了平地上一般,一种自然清新与开怀遣心之感便扑面而来。

网络图片,版权归图片所有者,如侵则删。

远景如此开阔美好,近景自然也不逊色。"幽树晚多花"就是草堂的近景:夕阳西下,春意盎然,草堂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地面盛开着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多么美好的景致,多么令人神往。

全诗写得最为精妙的要数第五、六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刻画细腻,描写生动,让人眼前一亮,拍案称绝,也难怪它是历来传诵的千古名句。

读完之后,我们真要感叹了,原来老杜竟是如此一个有着小情调的人,那种对精细生活的体会,真诚的表露无遗,这还是那位忧国忧民、沉郁多愁的大诗人吗?颠覆了我们对他的认知。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理解:

蒙蒙细雨如丝,情意绵绵地迎着大地而来,由此,水面泛起了阵阵美丽的涟漪,水中的鱼儿因着细雨温柔的呼唤,而欢迎地跃出了水面,仿佛与细雨在高兴的嬉戏。

在习习的微风中,燕子因着微风温柔的抚摸,而羞涩地扭动着娇俏的身姿,掠空飞过,仿佛与微风在俏皮的打闹。

网络图片,版权归图片所有者,如侵则删。

我们知道,大雨之下,鱼儿是沉底不出的;大风之下,燕儿更是承受不住的。只有在这微风细雨之下,细雨召唤着鱼儿,鱼儿吻着细雨,才更见温柔;

和风习习,微微吹斜了燕儿的身姿,燕儿伴着微风,如同美人扭动着轻盈的腰肢,而燕儿因着这撩人之姿,才更见玲珑娇俏。

一个"出"字写尽了鱼儿的欢快活泼,一个"斜"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俏皮。这里我们不难读出杜甫当时的心情,他表面上写鱼儿和燕子的欢快,其实是写自己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杜甫这里就如同鱼儿燕儿般快乐了。

虽然这细雨微风、这鱼儿燕儿,乃是平常之景,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对于刚刚定居在草堂,结束长期颠沛流离生活,已有安身之所的杜甫来说,却是相当不易、非常满足的。

虽然我们的大诗人,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但只要是微风细雨也就满足了。

网络图片,版权归图片所有者,如侵则删。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城中拥挤着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啊。尾联两句诗实际是句内对比,两句读下来,竟感受到了老杜的得意之情。

“我”住得自然清新、悠然僻静,毫无市井喧嚣。正因为"我"往得离城远,所以才能享受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闲适安静。

杜甫的这首闲情逸致之作,笔触细腻,气韵温婉,写出了内心的欢快与得意,十分的难得。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欢迎讨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