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 ![]() 《本草纲目》中盛赞陈皮“通滞”之功,谓: “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洁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古人的描述总会给我们一种向往,潜意识中我们会认为临证用上陈皮(橘皮),对于“滞”一定会战无不胜的。 很多关于痰、湿、食积滞的经典名方中也都选用了陈皮,比如平胃散、二陈汤、六君子汤、保和丸等; 但是临证既久,发现对于白滑苔、白腻苔、白厚苔、白粉苔、白涎苔,苦辛温的陈皮使用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于是在对于古人论述失望的同时,也冷落了陈皮,直到有一天读到胡希恕老先生的讲述。 胡希恕讲: 陈皮可以用到20-30g。这是个最常用的药,没什么大的量,多用没关系,它不是破气。 古人治哕逆用橘皮汤,陈皮配生姜,这是《金匮要略》上的,它有下气、镇咳、进食的一些作用,能够治咳嗽,能够进食,亢进食欲,所以治胃病的时候也常用,大量用没关系的; 有哕逆、咳,或者不爱吃东西,特别是小孩子干嗽,没有痰,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橘皮,大量加,挺好使。 《金匱要略》还有个大黄橘皮汤,针对伤食,吃肉,大便秘结。橘皮这个药不同于用泻药, 有宿食、大便不通甚至于打嗝,有柴胡证就用大柴胡汤加橘皮,不现柴胡汤证就用调胃承气汤加橘皮以泻(以上根据《胡希恕讲柴胡剂的应用》一文整理)。 对于陈皮,胡希恕老先生在讲座中反复强调了“多用没关系,“大量用没关系的”,“大量加,挺好使”,笔者用量小也许就是古人的赞美和临证无效之间反差的症结所在。 有了这样的思考,笔者开始在原来用陈皮的方子中加大用量,如给一个舌红、苔薄、舌上有白涎的男性青年处方为: 草果3g,厚朴6g,槟榔9g,龙胆草9g,竹茹6g,生姜12g,枳壳10g,生栀子lOg,滑石12g,甘草6g,川木通Sg,黄芩12g,车前子12g,大黄3g,茵陈12g,陈皮30g。 原先用陈皮6g,舌上白涎迟迟不变;增加至30g后,舌上白涎明显减退。 给一个口干、舌尖红、舌面水滑、舌苔中根白苔明显的中年女性处方为:陈皮30g,半夏12g,乌梅30g,生石膏45g,柴胡18g,茯苓12g,黄芩9g,甘草6g,沙参18g,生姜9g。 7剂后口干没有加重,而用陈皮12g时顽固不变的白苔退去一半。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知陈皮大量使用,的确是从临证中来,绝非虚语。 临证望到的是白苔的变薄,而实际反映的是胃中积滞的减轻和胃功能恢复。 从这点来看,对于慢性病“治病就是治脾胃”的战略来说,陈皮的这种应用之法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使用陈皮,特别是大量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禁忌证。谈到禁忌,笔者认为《本草从新》所论最为直截了,其谓“无滞勿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陈皮(用法与用量)一项里明确写着“3-10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作用是安全而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如此小的剂量,安全是做到了,但是与胡希恕老先生的讲述相比,这个有效性能够实现吗?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以安全为前提求疗效,过于保守的剂量规定将不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 ——《银屑病广汗法治疗心路》/张英栋著。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