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填报中关于专业最核心的认知误区是什么?

 冬不拉拉 2023-06-30 发布于新疆

1、这个专业是学校王牌专业,学科评估很好,实力很强,报它,比如江南大学食品。实际情况:王牌专业≠热门专业≠好专业

2、我学到了某个专业,就只能从事某个岗位。我没学某个专业,就不能从事某个岗位。实际情况:基本上不是这样。

比如互联网常见招聘岗位:前端、后端、数据、算法、安全、运营等。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聘这些岗位,HR根本不关心你具体的专业名字,只要是IT类就行(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地信、数媒、人工智能都行),甚至可能连自动化、机械、仪器、电气也不拒绝,关键就看你是不是具备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

比如嵌入式开发岗,学嵌入式开发、计算机类、自动化、机械都能做,也没人在意你专业名字。

比如金融科技这个专业,是不是给人很牛逼的感觉,仿佛为金融科技部门量身定做的,实际上什么情况?金融行业的金融科技部门并没有叫“金融科技”的具体岗位,而是数据分析、开发,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岗位。对应的是大数据(包括统计学、数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等专业。随便找个银行总部的金融科技部招聘信息,基本上只面向计算机、软件、数学、统计学、大数据等专业,没有所谓的金融科技,但也不是说金融科技不能应聘,关键还是看你是不是达到用人单位的技能标准。

比如你学财政、税务、审计,甚至经济、金融、统计,一样干会计。你学任何经管类专业,都可以进金融行业做金融。

人文社科更是通用性极强,泛管理类、运营、市场、媒体、广告类岗位,根本不关心你学什么专业。关键还是看你是不是达到岗位软性需求标准(这些岗位不存在硬性标准)。

这种现象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3、把专业和行业划等号。实际上招聘主要是看岗位的。

一个志愿填报咨询节目:一个家长问学计算机大数据能不能在河南就业,这位主持人说不能,因为河南没有计算机和大数据行业,只能去一线城市。然后很多人说对,河南没有计算机和大数据行业,所以最好不要在河南学这些专业。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100%的扯淡,这就是典型的把专业看成行业的可笑现象。

很多人面对这种事情,会不由自主臆想到,首先得有个人计算机大数据行业,里面都是从事专门做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公司,这些专业必须得去这个地方去应聘。这只能说大多数人对现实了解的太少了,到了非常可笑的地步。

现实是什么?计算机、大数据首先是个岗位。随便打开个招聘APP会发现各行各业都有招计算机大数据的,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计算机和大数据行业。只要稍微上点规模的单位,都会有计算机和大数据相关岗位,这已经是现代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岗位。即便是河南省,也会有各行各业招计算机大数据,只不过招聘数量和薪资不如一线城市。

对于就业,首先看的是有没有针对你这个专业的岗位,而不是所谓的行业。哪怕是航空航天行业,学力学、数学、机械、材料、计算机、仪器等专业一样可以有大量机会。即便学外语、工商管理、土木、金融、汉语言也有机会,因为一个上规模的组织,不只是有研发生产部门,也有财务、法务、人资、培训、总务、综管、行政、品牌、公共关系、广告、运营、创意文案、媒介、舆情、市场等部门,这些部门也会招聘相关专业。只不过看企业性质,如果是工业企业只是数量不如工科专业少而已,如果是商贸流通媒介公告营销企划公司呢?

随便找个大公司录用名单看,是不是各种专业都有?

4、好就业。实际上就业好才是好专业。

好就业毫无意义,化工冶金土木很好就业,应该追求“就业好”,就业好意味着待遇、工作环境、成长性都不错,但不一定好就业。不存在两者兼顾的专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