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魄将军李广:人生若缺了运气,天赋异禀,也依旧难成事

 新用户3562FyZS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一、李广不是一位成功的将军。
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中写过很多将军,比如白起,蒙恬,卫青等等,他们都很有名,也很能打仗。就算我们没有听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大名肯定听过。
不过,司马迁也写过一位不怎么有名的将军,叫做李广。
当然,比起之前的那些将军来说,他的人生算是很失败的。李广是三朝元老,从汉文帝的时候开始就从军了,可是到了汉武帝时,他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将军,也没有封侯。
想当年秦将白起杀敌的时候,爵位一路蹭蹭蹭往上升,最后就差封神了。

没有侯爵,这对一个军人来说,根本连失败都不够,简直就是耻辱。
要知道,在秦汉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军人的官爵之路与一个人的杀敌数量是直接挂钩的。
你取得的敌人首级多,到了一定级别,你就能分封对应级别的侯爵。
这就相当于你在一个公司,公司也有kpi的考核制度,你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就能够得到某个级别的奖金等等。
这种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激励军人的进取之心,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实力。但是,从另外的方面来说,它也会使人们走向极端。
为了权力和地位,眼里只有杀敌,这时侯爵高的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侯爵低的人,可能在军队里什么都不是,还被人看不起。
那么李广是不是一个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人呢?
不是的,李广是个特别有才华的人。

二、李广将军虽然没有所谓的成功,但是他有他的特点。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到《李将军列传》时,说了这十二个字,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
他写李广的原因就是这几个字。
对司马迁来说,他绝对不会一个人当不上大官就看不起他,相反,他写人有他的标准,他觉得这个人有特别之处,他就会写。
司马迁既然把李广写到列传里面,那么说明这个人肯定有不简单的地方。
这一点他在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列传》里就指出来了。
李广的爷爷叫做李信,是秦朝时期的名将,当时还追击过燕国的太子丹。他们家祖上就是习武射箭的,也就是说,一直以来,他们家都是培养人才参军打仗的。

李广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他的才能,他的箭术特别好,一般子弟都比不过他。而且,他这个人也有个特点,话少目讷,别的没啥爱好,平常就喜欢研究箭术。没事就在地上画圈圈,琢磨怎么打敌人,这个习惯,从他参军打仗,抗击匈奴以来,就一直保留着。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匈奴人是比较难打的,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到处跑,你很难找到他们,就算找到了你也不一定打得过他们,必须要箭术好,射中敌人,你才有打赢仗的可能。
就比如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为了能够和匈奴人一样又能骑马,又能射箭,这样才能跟他们抗衡。
三、李广不仅仅箭术好,还擅长战术。
李广的箭术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打仗有自己的方法。
比如汉景帝的时候,有一次匈奴来袭,皇帝就派兵出去打匈奴,正好李广也去了。
汉景帝还派了个宦官跟在李广后头,向他学习射箭的技术。恰巧,这位宦官带了十几个骑手出去就碰到了三个匈奴人,他们射中了宦官,还射杀了不少士兵。
宦官慌了,急急忙忙跑回来找李广。李广一看宦官的伤,不妙,这个人一定是匈奴人中的射击高手。于是,他就带了一百来号人去追击匈奴。他不仅找到了这三个人,还把那个射击的高手给生擒了。

时,更加不好的情况出现了,李广发现不远处有上千匈奴人,他们看到自己都很惊慌,就往后撤,以为是诱敌之兵,汉朝的大军肯定在后面。
李广想了想,这不能跑,因为军队驻扎得不远,跑了就把匈奴人都带过去了,如果不走,匈奴人反而怕我们后面有大部队进攻,就不敢往前了。
果然,匈奴人只是与李广周旋了一番,却没有靠前,一直到夜半的时候,就偷偷带着人马撤退了。
这说明李广打仗非常有经验,他不仅知道自己的长处,对匈奴人也非常了解,所以,他能够在作战中揣摩敌人的心思,从而快速做出军事上的反应。
另外,李广也尤其爱护士兵,宽厚仁人,与他们一同吃,一同睡,平时纪律也比较放松,所以他深得人心,大伙都喜欢跟着他。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其实,李广的名气还是有的,比如匈奴人就曾经很怕听到他的名字,他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汉之飞将军”。只要他驻扎在边疆,匈奴人就不敢靠近。
当然,在他的政绩生涯中也不是一点错误都没有,比如汉武帝的时候,他有一次打仗就损失了好多人,被汉武帝给撤职了。
还有他射击有个奇怪的癖好,就是十步之内,如果能射中敌人,他才会射击,如果估计不能,他就不会动手。也可能是因为这样,所以,打过一些败仗。
但总的来说,他的军功比他的失败要多。
可是,他在政治道路上就是没有晋升过。

、李广带给我们的启示。
他与他的堂弟李蔡是一同参军打仗的。刚开始,汉文帝的时候,两个人情况都差不多,都是个普通的武官。
但汉景帝时,他的堂弟就开始晋升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被封为乐安侯,甚至还做到了丞相级别,名气远远在李广之上。
而李广还是个小官,连封侯的机会都没有。李广想不想封侯,当然是想的,做梦都想。他看到自己的弟弟都这么成功,内心一定是很落寞的。
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基本上处于和平年代,那么像李广这样的军人展露头脚的机会就少很多了。
汉文帝就曾经说过李广,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就是说,像李广这样的人,如果在汉高帝开国时期,那都是万户侯的级别。就是说,李广有本事,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运气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汉文帝这话说的,李广运气就不怎么好。
不过,也有另外的原因,或许李广,他不善于在政场上混。你看,他和他堂弟同时在打仗,他的弟弟能够升到这么高的位置,但是李广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他弟弟在官场上更能吃得开呢?
而且,李广的性格有点像项羽。他比较简单,就是爱打仗,打匈奴,性格比较粗暴,但是对士兵都很好。他就是把打仗,打匈奴这件事当作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他的人生是有很大遗憾的。

汉武帝时,他自己有一次和占卜师王朔聊天,问他,我为什么就不能分侯。王朔就问,你这辈子有没有做过什么后悔的事?
李广就说,有一次匈奴人已经投降我了,但是我却杀了俘虏。这件事很不道德,我心里至今过意不去。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王朔继续说,那么大概就是这件事阻挡了你分侯的道路。意思就是说,你曾经做过不好的事,对你今后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李广也很无奈,他大概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可是遗憾也没有用,历史就是如此,李广一辈子就是没有分侯。
他死的时候,挺悲伤的,当时他已经六七十岁了,还想着去打匈奴。可是,不仅大将军卫青不重用他,因为卫青另有打算,想让刚刚丢了列侯爵位的公孙敖与他一起对抗匈奴的单于,而且汉武帝也不是很欣赏李广,他曾对卫青私下说,李广年纪大了,还是对他悠着点,别瞎折腾了。
然后李广带兵前去卫青大将军的阵营集合的时候,迷路了。卫青责备下来,是什么原因。李广说是我自己失职了,他想了想觉得是自己命数尽了,天意所为,就自杀了。
当时,他的士兵们都难过极了,有很多知道,或者不知道李广的人,听了他的故事也都十分感慨。
生不逢时,命运无常啊。

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你一味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可就是得不到。
努力是有用的,但是比起努力,时机,运气也很重要。
所以,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是很难说的,也不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控制的。
在李广身上,我们能够感悟到很多东西,从大环境来说,他是不成功的。但是,从军队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替手下人着想,能够凝聚士兵的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假如当初司马迁没有写《史记》,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李广这个人,可能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像李广这样的人呢?
因为被司马迁记录下来了,我们才有机会知道,但是没有记录下来,他们可能也就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远流走了。
所以说,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这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至于成败如何,那就用时间来证明吧。
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都很渺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