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圣人并非完人,没有正确的处世之道,再聪明也难成大事大业

 我的书海601 2023-07-01 发布于广西

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读古今人物——学会人生处世之道)》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序言

有学者曾说:“西方多智者,中国多贤人”,这话说得似乎是这个理。智者一般多研究物之理,贤人多探讨人之道。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不管是帝王将相,士大夫,还是文人学士、精英分子都善于“人事”。

在文学诗歌中,也总能看到这样的影子,如古代士大夫经常苦恼的“仕”与“隐”的关系,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在身处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如何正确处事的挣扎和困顿。

图片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大学问,且是一门终生需要修炼的学问。

如何适应复杂的社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为这些烦琐而复杂的事情而苦恼着。一个人处世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的幸福。能够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的人,情商一定远高于一般人,且生活的幸福感也将高于一般人。学会人生处世之道,是一个人的必修课,也是终生幸福之课。

本专栏我们旨在通过古今人物的事迹,来学习和探讨如何把握人生的处世之道,从而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够站稳脚跟,获得一席之地。同时,也让自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出路,灵活应对和解决各种纠纷矛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本专栏所谈及的人物,大致会分为数篇文章来具体分析和阐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处世的哲学道理。

2 人物——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他的思想被封建社会视为经典,伦理道德的标准。孔子的思想启示后人,孔子的处世之道也同样给人深刻的启发。

图片

他从立身、处世、教人等方面,具体到效忠君主、侍奉父母、对待朋友,如何读书上学,出仕做官等等,都做出了阐释,这些思想精髓,被后人视为是做人处世参照的蓝本。

走近孔子,方能领悟孔子的处世境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山东人,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一生活了73岁。这个年纪放在古代,已经算是非常高寿。

图片

作为一代圣人,孔子被后人所膜拜。在几千年前,他首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地私立学校,以《诗》《书》《礼》《乐》《春秋》等为教材,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被称为“万圣师表”,他的理论和学问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学道理。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十五岁立志于学,渴望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人生的大半辈子几乎都在周游列国,受尽了无数的苦难和折磨。

图片

一次孔子落魄于野外,没吃没喝的,快要被饿死。弟子为了救先生,不惜拉下脸皮跑到了当地富人家求食。富人听说是孔子的弟子在讨饭,就写了一个“真”字问他“是什么字?”弟子回复道“真”字,富人说不对,不给食物。

孔子听完了弟子的前因后果的陈述后,亲自到了富人家,对富人说“是直八。”富人拍手称赞“不愧是大师,厉害!”

弟子困惑,问先生说“明明是'真’,为何说成'直八’?”孔子说“我们现在是在讨饭,较真就输了,现在不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孔子深知为人处世之道。有句话说“做得对不如说得对,说得对不如说得好”,有求于人,先学会低势,正所谓“有求于人先得心”,让别人舒服了,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孔子不仅善于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往来关系,更强调原则和底线。

一次,在他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油盐未进,仅靠吃点野菜为生,几乎被饿得两眼昏花。

图片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来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后来,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仍是不问来路,端起来就喝。然而,等到鲁哀公迎接他的时候,孔子却表现出了正人君子、彬彬有礼的风度,席子没摆正不坐,肉类没割平整,不符合规格不吃,和此前的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

子路感到很困惑,便开口问道“先生为何和在陈国、蔡国受困时的态度完全不同了呀?”

孔子不假思索地回复道:“此前那样做是为了偷生,而现在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啊!”

孔子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发性。

如果一个人受限于所谓的“圣人”标签,那么在面对事小却是生死困顿之际时,他可能会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而被饿死。而在面对权贵等高过于自己的人与事面前,反而丢了应该坚持的礼规、道义等重要的东西。

纵观历史,与之相关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便放在如今,仍能够随处可见这样分不清是非黑白,拎不清轻重,见利忘义,趋炎附势、谄媚的人。

事实上,一个干大事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有一个正确的做法。这点做好了,日后不管是面对工作,家庭还是人际交往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图片

3 读书君说

虽然故事发生在数千年前,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细读起来,我们却能感受到孔子就在身边,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人如何做,才能立足于世,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按着自己的本性,本心来行事,做人。因为按着本性来行事,是最舒服的,不需要考虑和留意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

然而,本性都是自私的,很难做到和他人达成融洽的关系。社会是一个由人人构成的人际关系网,要想成大事,要想减少生活的麻烦,则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处世之道。

而孔子之所以成为“万圣师表”,其三千弟子只能是三千弟子,并非没有原因。孔子不仅在思想理论上创下了不朽的功绩,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图片

下节我们接着聊聊孔子的处世之道。

本篇内容分享到这里,希望对您有用!下期我们接着聊人生处世之道,系统学习古今人物的处世哲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消除内心困顿,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人生幸福。欢迎分享、收藏专栏,购买之后,支持永久反复回看。

读书君温馨小提示:需要购买专栏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关注账号成功后,方便于您找到专栏,也有助于您在后续能够持续关注到更新的内容。

感恩有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若有什么意见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交流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