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一个也许会伤感情的谣,古代木建筑纯榫卯不用钉子

 Loading69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暑期创作大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木制建筑,小到门窗、大到梁架均大量使用榫卯工艺。由此产生了一种说话,由于古人高超的设计理念和榫卯技艺,不使用一颗钉子,就能将各类建筑完美地建设出来。

文章图片1

这种观念非常深入人心,不少人甚至将“钉子”视为评价木建筑、木制品的要素,用得越多质量、档次就越差。但实际上古代优秀木建筑不仅用钉子,而且用量还很大。首先很多古代文献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阿房宫赋》

杜牧通过梁柱上熠熠生辉、多如仓粟的钉帽来烘托阿房宫的宏大和奢靡,也旁证了钉子是古代建筑常规使用的材料。如果说这只是杜牧的想象,那么来看看宋人李诫所著的建筑工具书《营造法式》。

椽钉,长加椽径五分(有余分者从整寸,谓如五寸椽用七寸钉之类);角梁钉,长加材厚一倍;飞子钉,长随材厚 ……

文章图片2

该书的最后一卷详细说明了各类建筑构件对应钉子的形制、数量,以及具体的使用位置。沈括在《梵天寺木塔》中记载的塔身加固方法中,钉子也起着关键作用 --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我们平时参观古建筑时之所以认为没有使用钉子,除了钉子使用位置的隐蔽外,古人巧妙地装饰也是我们忽略钉子存在地重要原因。

以故宫为例,各大殿琉璃瓦上一个个半圆形的小球,是瓦钉的钉帽。宫门上那一排排整齐的圆疙瘩,是门钉的钉帽。瓦钉是为了固定瓦当不致滑落,门钉是为了拼合木板,不然根本就找不到能裁切出那么大宫门的树材。只是为了美观,都加装了大型铜质盖帽,让人意识不到里面是钉子。

注:虽然明清开始大量使用“腰串木”代替铁钉拼合门板,门钉越来越偏向于装饰,但是腰串木本质还是钉子。而且城门、堡垒门、大型户门这种对结构强度要求高的木件仍然大量使用铁钉。

文章图片3

同样如果使用整根木料做各殿阁的梁架、柱子等,要么费用高昂难以承受,要么难以寻觅合适的树材。因此将诸多小木料拼接成大型梁柱就是常规操作,而钉子就是实现拼合的重要工具。

一般先通过榫卯将小木料拼接起来,然后用钉子将铁箍固定在拼合处增加强度,以免这些梁柱因承重压力而变形或脱榫。康熙朝重建太和殿时,就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只不过工匠最后会对梁柱做华丽油漆、包镶,所以无法直接看到钉子。

文章图片4

除此之外,太和殿隔扇的菱形花纹,木料相交部分是用钉子固定;殿内顶饰天花的木制格栅相交处也是用钉子固定;而且吊装天花的铁钩,也是用钉子固定在大梁上 ……

如果再算上固定椽子、飞子,衔接子角梁、角梁等处的钉子,甚至可以说没有钉子,紫禁城气势恢宏的大殿根本就建不起来。

皇朝规制、等级最高的建筑尚且如此,古时其它建筑使用钉子更加不会有什么顾虑。原因很简单,古人并不认为使用钉子是什么没水平的事情。

实际上榫卯本身也不排斥钉子,例如楔钉榫”就少不了楔钉。就算是说木制楔钉不算“钉”,那也不代表不能用强度更高的铁楔钉。古人之所不用铁的,只怕更多顾虑的是成本和加工难度,而不是追求不用“钉”。

文章图片5

综上可知大量使用榫卯工艺的中国古建筑,一样大量使用钉子。反过来另一种说法“西方不懂榫卯,只能在建筑中大量使用钉子来连接、固定”,其实也是一种误传。

德国莱比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木构水井,就采用了“井”字形的榫卯结构,与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榫卯结构 -- 余姚河姆渡房屋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当。这种形制简单的榫卯也一直是欧洲人搭建纯木房屋墙壁的常规方式。

文章图片6

始建于1097年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厅在屋顶桁架上也大量应用榫卯工艺,除此之外欧洲不少古建筑里也能找榫卯的应用实例。

欧洲之所以没有像中国这样大量应用和发展榫卯工艺,是因为他们选取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材。石材相对木材虽然承重强度更高、抗灾害能力更强(尤其是火灾),但是加工难度、加工时间也高出很多,榫卯对于石材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工艺,他们用的少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

时至现今,随着混凝土、钢材、高强度快速连接件、强力胶水、焊接等新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涌现,榫卯也逐渐被国内主流建筑、木制品行业所抛弃而开始没落。而西方一些木工爱好者却在反向而行,开始研究榫卯等工艺并向外输出他们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们也不能孤芳自赏,小看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