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支钉 展示雅安先民高超烧瓷技术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3-07-01 发布于河北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皿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古代的青铜容器、酒器等,壁厚都比较薄而且均匀。如果采用现代的常规砂型铸造方法,则难以保持其容器的厚度均匀;如果采用现代的精密铸造法即现代失蜡法,则较容易产生芯子扁心。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古代青铜器表面仔细观察发现,在一些古代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物表面,往往能看到一些方形或圆形的红铜支钉或铁支钉。而古代青铜容器壁厚度均匀,就是得益于这些支钉。

  市博物馆二楼展厅里,三支唐代支钉静静伫立在玻璃橱窗内,其造型简单质朴,却蕴含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支钉是叠烧器物时的间隔物

  红陶胎,呈尖角状七齿碗形,齿与齿之间呈弧形,底部圆形穿孔,是器物多件叠放焙烧时作间隔支撑以免粘连的用具。透过玻璃橱窗,一支内径7厘米,外径16厘米,高4厘米的唐代泥质红陶尖角状七齿陶支钉展现在眼前。

  “这是1979年在芦山县采集的。”市博物馆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到,支钉是古时的窑具之一,是盘、碗叠烧时的间隔物。其作用是把坯件垫装到窑内烧成最好的部位,使之能够正烧。

  “隋唐时期所使用的支钉有三齿、四齿、五齿等,型号也各不相同,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盘碗叠烧。”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凤武说,常见有三至六个支钉,多的有六至十二个,支钉初始于两晋左右,在唐代很流行。而在许多隋唐时期的瓷器中,如盘、碗等都可看到使用支钉叠烧所留下的痕迹。

  烧瓷技术的一大进步

  支钉又称支托、支具、垫片,为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之间发挥间隔作用,不致互相粘连的窑具。支钉始见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后支钉数越来越多,尤以汝窑的支钉为典型,支钉尖锐,支烧痕小,故“底有芝麻细小挣钉”一说。

  “相比早期直接将坯件放在窑底上,因窑底温度低,产品底部严重生烧的情况,使用支钉间隔烧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还能增加装烧量。”郭凤武说,传统失蜡法工艺是先用泥料捏出器物的泥芯,将蜡料制成薄片后包在泥芯上经精雕细刻,使蜡料成为欲铸的器物蜡型、焊上蜡质水口、在蜡型外包裹泥料,经阴干、焙烧脱蜡后成为有泥芯的空型,然后可熔铜浇注。

  但由于这些艺术品的造型往往不像青铜器那么对称,因此,在泥料进行阴干及焙烧的过程中,中心的泥芯往往会发生偏心现象。 一旦发生泥芯偏心,浇注后的铸件轻者会壁厚不匀,重者则会出现一面厚另一面没有浇到铜液的现象。

  “为了解决与预防出现这一铸造缺陷,古人采用了'支钉’工艺。”郭凤武说,当蜡料包裹于泥芯外并雕塑好以后,将长度长于蜡层厚度的铜钉或铁钉的尖部刺穿蜡层,扎入泥芯上固定,平端与蜡型的外表面平齐;当蜡型外包裹泥料经阴干、焙烧以后,蜡料被熔化完了,而模壳的泥芯与外面的泥料之间却有许多铜质或铁质的钉子支撑着,既保证了泥芯不会发生偏心,又保证了壁厚的均匀。

  展现雅安灿烂的陶瓷艺术

  作为实用器具,陶瓷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等都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从某个侧面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认识古代陶瓷,也是了解当地历史的一个途径。

  众所周知,雅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在秦汉以前便是南北文化的中枢地带,也是繁华的商业地带。因而并不乏造型优美的精致陶瓷,其陶瓷高超的焙烧技术更充分展现了雅安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

  “从雅安出土的这些支钉,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雅安,陶瓷焙烧技术已颇为成熟。”郭凤武说,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镇的雅安,在唐代时期,陶瓷业和陶瓷经济已是相当繁荣。而在对这些精致的陶瓷进行焙烧时使用支钉,可以说是烧瓷技术的一大进步,也充分体现了雅安当时颇为成熟的陶瓷焙烧技术。

  作为一种窑具,这些从雅安出土的支钉不仅彰显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也反映了雅安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印证着雅安当年作为西南边陲之地,盛极一时的陶瓷经济时代。

  记者 蒋阳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