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GOGOTOO 2015-05-10
    • 28

      苏杜村

        大师名片:

        苏杜村,号帝蕴明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雕塑技师,现任德化县诚毅陶瓷艺术研究所艺术总监,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中国青年工艺美术家、福建省民间艺术家、泉州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大师经历:

        苏杜村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陶瓷世家,自小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苏清河先生,融石刻、木雕、泥塑、瓷塑手法于一体,研习、借鉴古今名瓷名作,博百家之长,发扬中国白瓷玉润细腻、澄素通透的特质,立意妙雅纯粹、造型别致新颖、技法娴熟利落,形成了古朴大方、端庄丽质、潇洒生韵、雍容和谐的风格,在当代中国瓷坛别树一帜。

        守护德化传统瓷塑的古典性:

        如何传承和革新德化传统瓷塑艺术,是当代德化瓷塑界共同面对的核心课题。可以说,每一位立志献身瓷塑艺术的瓷塑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坚守?还是革新?”这就象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问号一样,久久缠绕着苏杜村的心魂。至于如何选择,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革新者以为德化瓷塑自明以降,风风雨雨四百多年来,塑的无非是神佛,造型与技法终走不出何朝宗的杵臼。如不跟进世界潮流,痛加改革,对题材加以拓展,对造型、技法、装饰等施以现代理念,对材质、釉色、烧制技艺以现代科技加以改良、创新等,德化瓷塑将辉煌不再,衰落自是难免。此论当是今日德化瓷坛的主流,影响与成绩均有目共睹。经多年努力,虽无集大成者,但在各自环节小有突破的,则不在少数,如陈桂玉、苏珠庄等将学院派造型应用于瓷塑,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杨剑民的瓷灯则将瓷塑工艺与生活相结合;佳美、顺德、福美等出口型企业更是将触角伸入各角落,举凡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神人鬼怪均一一形诸西洋小工艺;中国红釉的研制成功实令中国瓷坛一惊;三班的红泥塑则在材质上加以突破;半瓷、轻质瓷等当属科技在陶瓷烧制技艺上的创新产生的新瓷种,等等。

       披坐观音

       

      紫气东来

        不过,坚守传统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就象古代戏曲工作者一般,以为越是传统的,越是精髓。不管外界如何的观念日新、发展迅猛,他们始终把守着薪火传承几百年来的那点传统神韵,外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简直达到了佛家所追求的“心气自在”的境地。坚守此论并身体力行者虽不如革新者气势如虹,但也不是晨星寥寥,在近代德化当以苏学金、许友义、苏勤明等人为代表,当代有苏清河、许兴泰、苏玉峰、邱双炯、陈德卿等老一辈瓷塑名家和陈进宝、苏友德、陈明良、连紫华、郑金星等青年才俊承继之,可以说也做到了代有传人。

        苏杜村即是坚守传统瓷塑的信奉者之一。自少年从伯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学艺,迄今已逾廿年。虽无有大成,但于德化传统瓷塑技艺已得伯父真传,已有小成。自创诚毅研究所以来,持边研究、边生产、过授徒的模式,努力探索德化传统瓷塑在当今世界的存续与发展之路,力争在德化传统瓷塑寻得一己之锥地,努力秉承先辈余辉并光大之。

      观音

       观音

       

       

        苏杜村以为,德化传统瓷塑属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的典型,除革新外,还需极力守旧,力求原汁原味的保存之、承传之,原因有三:

        其一,德化贵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其技艺精髓在瓷塑。德化传统瓷塑号为华厦第一由来已久,非今世妄言。保持与坚守传统瓷塑的古典性至为要紧。

        其二,德化瓷以白瓷著名。明时西人名德化白瓷为“中国白”,为“白瓷中之白瓷”,以中国白为材质的德化瓷塑被西人誉为“东方艺术”为“天下共宝之”。德化瓷塑以中国白为材质,瓷塑造型、技艺、材质、釉色与烧成技术自为特色,几达水乳交融的圆融境界,创造了世界制瓷史之一奇迹。今日实没理由借革新与现代化之名而将这一荣光革新掉。

        其三,守护德化传统瓷塑技艺即坚守传统瓷塑的古典性。德化传统瓷塑自明迄今创造了许多传世经典名作,如何氏之达摩、观音、文昌君等,其中达摩被佛教界尊为中国三大经典佛教塑像造型之一,何氏观音被西人惊为“东方维纳斯”。革新者对守旧者日日以何氏瓷塑为字典大加排斥,讥为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实为不入大海,不知大海之博大深广的短视行为,根本不足以置评也。坚守德化传统瓷塑的古典性除了以传统传世名作为教材,学习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技艺、风格外,还必须克服对经典作品持“仰之弥高”的敬拜心理,构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世界,再造经典的创作心理,走出模仿误区,真正吸纳经典瓷塑的精髓,重塑古典精魂,延续和光大德化传统瓷塑的古典风格。

        作品成就

        苏杜村作品在全国专业赛事、评展中屡屡披金戴银,入编《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作品集》、《中国瓷都 德化陶瓷艺术精品》、《上海工艺美术》等陶瓷艺术专集,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院、英国珍宝博物馆、淄博中国陶瓷馆、福建博物院等珍品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为其作品题词“清新古雅巧夺天工,意韵和谐别具一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朱玉成先生为其作品题词“德化瓷白艺精,苏氏佳作传情”,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延藏法师为其作品题词“妙相”。





      基本特征编辑

    • 德化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德化瓷塑能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表情静谧安逸、端庄慈祥、气势纵横飘洒、静中取动、节奏抑扬顿挫、疏密有致。
      2、娴熟的捏塑技艺,德化瓷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可谓举世无双。
      3、德化的瓷雕塑,冲破了官窑的种种繁琐羁绊,没有宫廷用瓷的富丽工臻意味,而充满着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它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这样的艺术境界是官窑产品不能比拟的。
      4、德化瓷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溶为一体,呈现出温文尔雅,高贵含蓄的名窑气质。尤其建白瓷的装饰或刻划并用,或浮印兼施,其积釉处浓淡分明,层次丰富。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优雅温润的瓷质结合紧密,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5、瓷胎细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好。
      6、德化釉为纯白色,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为“鹅绒白”、“中国白”等等。
      7、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8、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很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9、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其中以明代何朝宗所作的瓷观音最为著名。[3] 
    • 4制作工艺编辑

    • 德化瓷塑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这里以瓷雕人物为例说明。
      一、先参考有关人物蓝本或画稿,进行样品的构思设计,并以泥土做成一定规格的实心型主体样品。修整完备后,再根据坯体脱模的需要分解为部件,一般分为头部、身部与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作前、后片块;然后以纯净粘土制作成模范,模范与样品部件开脱后清除模中余泥杂质,经再次修整后,入窑烧成工具陶模,俗称土模。
      二、把瓷泥投入洁净的土模中,推挤压迫均匀,剔除多余的坯泥,候稍干离模脱出。
      三、整修粘合。对脱模后的各种部件进行修整,通过粘合复原为主体,再修整,最后上手、足及附加装饰,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艺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艺,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余泥料,特别是注重头部五官、毛发的修整,力求精细。
      擦水,是用软湿布擦坯,使之利于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贯穿于整修工艺全过程。
      各部件拼合时,拼合胎面擦水后再用泥浆粘接,一般先分别拼合头、身、座的前后片块,再将三部分连接成整体,俗称合模。
      雕刻和推光皆采用金属或竹制刀具进行,雕刻主要对各部位连接部、脸部五官、头发及衣服皱折进行刻划,使之比例协调,连接自然得体。推光的工具俗称“利子”,对坯体表面所有线条及光面,进行精工推压刮削,要求用刀均匀,深浅适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迹。
      手、足及附加装饰如花饰、珠串或飘带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颗粒匀圆,花朵要细而薄,形态逼真,手足及指关节与整体比例要适当,灵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实心圆柱状,插入袖口。
      修整完成晾干后,浸入釉水匀透,底部接触面无釉露胎,即可入窑装烧。
      模制制作的雕塑品内里是空心的,人物的雕塑,身体带座的是分开模制而后粘合的,座的底面常呈椭圆形。座与身体下部粘合时,有两种情形:一是接合处略小于底径,一种是在接合处做成小孔,以利透气焙烧。也有身体直接到底而不带座的,内里透空,底面边缘较宽厚。而捏塑成型的作品内里是实心的,表面雕刻修整工艺与模制品相同,底座可向上内里挖空,也有底座不挖空的,通体都是实心。捏塑成型的作品,一般适用于小件,形体较矮小,高10厘米以下。
      整个雕塑制作工艺,从主体造型设计、表情刻划、衣服处理到局部装饰的完成,都可体现出艺人的功底的技巧,以及对作品艺术处理的理解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超造诣[4] 
    • 5工艺特色编辑

    • 德化瓷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衣线造型的神韵。在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选用德化优质白瓷土为原料,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作风,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
      瓷塑八法为1、捏:靠拇指、食指、中指,必要时可辅以雕塑刀的推压,把塑性极佳的泥料揉搓成生动形象。多用于手、掌、水珠、挂珠、花瓣、花叶、飘带等的制作。
      2、塑:根据构思需要,在合适部位堆加可塑性泥料,使作品外形更生动、结构更准确、体积感更强烈。
      3、雕:剔除多余部分,此法和“塑”联合使用相得益彰。
      4、刻:用较粗或较细的雕塑刀刻、划出衣纹、眉线、唇线、饰纹,使作品层次更丰富、更精致。
      5、刮:在雕的基础上,多用平刀横向纵向刮平,使作品表面更加平整,过渡更柔和。
      6、削:用较锋利的雕塑刀在加工面上平推,多用于较大平面或圆柱体。
      7、接:粘接各部件,使作品构图完事更有立体感。8、贴:把压印好的饰纹、饰物粘贴在合适部位使作品更为丰富。[5] 
    • 连紫华大师对佛学颇有见地,深悟经藏,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释道造像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瓷塑作品线条凝练简洁、灵动飘逸,细部刻画生动、自然,尤以佛教题材作品见长。他塑造的佛菩萨造像面相慈悲、静穆、祥妙,给人以亲近、宁静、澄澈之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恭王府连紫华德化瓷塑作品展海报

       

      《莲生妙相——连紫华德化瓷塑作品展》于2014年1月8日至2月18日在恭王府艺术系列展乐道堂展厅展出。本次共展出连紫华大师精心创作的80余件瓷塑作品,其中有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自在观音”、“极彩菩萨”造像等,这也是近年来集中展示连紫华大师作品最多的一次展览。

    • 德化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 1、德化瓷塑能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表情静谧安逸、端庄慈祥、气势纵横飘洒、静中取动、节奏抑扬顿挫、疏密有致。
    • 2、娴熟的捏塑技艺,德化瓷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可谓举世无双。
    • 3、德化的瓷雕塑,冲破了官窑的种种繁琐羁绊,没有宫廷用瓷的富丽工臻意味,而充满着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它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这样的艺术境界是官窑产品不能比拟的。
    • 4、德化瓷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溶为一体,呈现出温文尔雅,高贵含蓄的名窑气质。尤其建白瓷的装饰或刻划并用,或浮印兼施,其积釉处浓淡分明,层次丰富。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优雅温润的瓷质结合紧密,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 5、瓷胎细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好。
    • 6、德化釉为纯白色,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为“鹅绒白”、“中国白”等等。
    • 7、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 8、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很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 9、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其中以明代何朝宗所作的瓷观音最为著名。[3] 


    • 德化瓷塑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这里以瓷雕人物为例说明。
    • 一、先参考有关人物蓝本或画稿,进行样品的构思设计,并以泥土做成一定规格的实心型主体样品。修整完备后,再根据坯体脱模的需要分解为部件,一般分为头部、身部与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作前、后片块;然后以纯净粘土制作成模范,模范与样品部件开脱后清除模中余泥杂质,经再次修整后,入窑烧成工具陶模,俗称土模。
    • 二、把瓷泥投入洁净的土模中,推挤压迫均匀,剔除多余的坯泥,候稍干离模脱出。
    • 三、整修粘合。对脱模后的各种部件进行修整,通过粘合复原为主体,再修整,最后上手、足及附加装饰,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艺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艺,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余泥料,特别是注重头部五官、毛发的修整,力求精细。
    • 擦水,是用软湿布擦坯,使之利于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贯穿于整修工艺全过程。
    • 各部件拼合时,拼合胎面擦水后再用泥浆粘接,一般先分别拼合头、身、座的前后片块,再将三部分连接成整体,俗称合模。
    • 雕刻和推光皆采用金属或竹制刀具进行,雕刻主要对各部位连接部、脸部五官、头发及衣服皱折进行刻划,使之比例协调,连接自然得体。推光的工具俗称“利子”,对坯体表面所有线条及光面,进行精工推压刮削,要求用刀均匀,深浅适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迹。
    • 手、足及附加装饰如花饰、珠串或飘带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颗粒匀圆,花朵要细而薄,形态逼真,手足及指关节与整体比例要适当,灵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实心圆柱状,插入袖口。
    • 修整完成晾干后,浸入釉水匀透,底部接触面无釉露胎,即可入窑装烧。
    • 模制制作的雕塑品内里是空心的,人物的雕塑,身体带座的是分开模制而后粘合的,座的底面常呈椭圆形。座与身体下部粘合时,有两种情形:一是接合处略小于底径,一种是在接合处做成小孔,以利透气焙烧。也有身体直接到底而不带座的,内里透空,底面边缘较宽厚。而捏塑成型的作品内里是实心的,表面雕刻修整工艺与模制品相同,底座可向上内里挖空,也有底座不挖空的,通体都是实心。捏塑成型的作品,一般适用于小件,形体较矮小,高10厘米以下。
    • 整个雕塑制作工艺,从主体造型设计、表情刻划、衣服处理到局部装饰的完成,都可体现出艺人的功底的技巧,以及对作品艺术处理的理解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超造诣[4] 

    • 德化瓷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衣线造型的神韵。在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选用德化优质白瓷土为原料,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作风,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
    • 瓷塑八法为1、捏:靠拇指、食指、中指,必要时可辅以雕塑刀的推压,把塑性极佳的泥料揉搓成生动形象。多用于手、掌、水珠、挂珠、花瓣、花叶、飘带等的制作。
    • 2、塑:根据构思需要,在合适部位堆加可塑性泥料,使作品外形更生动、结构更准确、体积感更强烈。
    • 3、雕:剔除多余部分,此法和“塑”联合使用相得益彰。
    • 4、刻:用较粗或较细的雕塑刀刻、划出衣纹、眉线、唇线、饰纹,使作品层次更丰富、更精致。
    • 5、刮:在雕的基础上,多用平刀横向纵向刮平,使作品表面更加平整,过渡更柔和。
    • 6、削:用较锋利的雕塑刀在加工面上平推,多用于较大平面或圆柱体。
    • 7、接:粘接各部件,使作品构图完事更有立体感。8、贴:把压印好的饰纹、饰物粘贴在合适部位使作品更为丰富。[5] 
    • 德化高岭土历来以质优、量大著称,已发现矿产地92处、矿点127个,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一是以城关观音岐、龙门滩镇苏洋、雷峰镇潘祠、浔中镇石鼓、盖德乡山坪等为代表的浔中环形带;二是以美湖乡金竹坑、春美乡双翰、赤水镇吉岭、国宝乡南斗等为代表的美湖环形带;三是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葛坑镇富地、汤头乡岭脚等为代表的桂阳环形带,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远景总储量1亿吨以上,已查明资源量850万吨,其中储量较大的有7处。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3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低于0.5%,属质量较好的高硅高岭土。

    •   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   一、坯料制备 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   1、可塑法成型是陶瓷生产常见的一种成型方法,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   (2)洗涤:水洗杂土。(软质粘土除外)

    •   (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软质粘土可免)

    •   (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www.

    •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   (9)除铁:用湿式磁选机除去铁杂质,这是坯料制备工艺中最重要的除铁环节,要反复多次。

    •   (10)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www.

    •   (11)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组织不均匀的泥饼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

    •   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

    •   采用可塑法成型所需的泥料至此制备完毕,将共存放入库以备成型取用。

    •   2、注浆法成型我县使用也很广泛,它适合于口小,腹大、内深的产品。如壶、瓶之类,以及其他非圆形工艺陈设瓷。闻名中外的德化瓷塑即是用这种方法成型的。

    •   注浆成型的坯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悬浮性、稳定性、渗透性。

    •   注浆泥料的制备流程基本上和可塑泥料制备流程相似,一般是将球磨后的泥浆经过压滤脱水成泥饼,然后将泥饼碎成小块与电解质(水玻璃)以及水在搅拌池中搅拌成泥浆,并存放1—3昼夜以增加其粘度和强度。w

    •   二、制模

    •   石膏模型是陶瓷制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可塑法和注浆法成型,都广泛采用它作为模型。它具有复制品棱角线条清晰的特点,制作过程如下:

    •   1、种模的制作

    •   制作者根据自己的构思或别人的图样、实物,用石膏车制或用可塑泥料塑出第一件原始作品,它的尺寸应该考虑到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而按总收缩率予以放大。这就是种模。

    •   2、翻制母模

    •   种模要成为真正的陶瓷作品或陶瓷产品还必须将它翻制成母模,因为种模是实心的,无法用可塑成型法或注浆成型法生产出坯件。因种模的形状有简单、复杂之分,母模就会期是一块或多块。

    •   3、翻制主模

    •   有了母模就可以进行少件数试制了,但要成批生产,只有一个母模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由一整批工作模来完成,要获得工作模又必须用母模制成多个主模。

    •   4浇注工作模

    •   将多个主模摆在工作台上,一次就可耻下场灌注出多个工作模,如此反复浇注,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将所有工作模烘干或自然放置待用。

    •   三、成型

    •   成型就是用干燥的石膏模,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产区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和等静压成型四种方法。w

    •   (一)可塑成型

    •   分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

    •   1、手工成型

    •   分轮制、手捏、雕塑、手拉坯和模印成型等。

    •   (1)轮制

    •   德化于唐代开始用轮制成型。将泥料放在可以转动的轮盘上,以脚、手拨动,借轮盘旋转力量制作各种圆形的陶瓷器物或对陶器进行加工。制作 钵一次成型,大件陶翁上下二节粘接,大缸底用轮制手拉成型后,移放木砧候干,用坯土盘接成型,并保持适当湿度,拍打夯实,印打花纹。

    •   (2)手捏

    •   德化传统的成型方法之一。清末民国初,雕塑大师许友义作品“木兰从军”纤细的马绳环链即用手捏制成。20世纪80年代,以手捏工艺制作德化各种瓷花篮。

    •   (3)雕塑

    •   始于宋代,把坯泥贴于木桩上,根据作品要求,雕塑成型。坯泥稍干后,脱出木桩,修整,使作品趋于完美。明、清时代,用模印制人物、壶、杯、花瓶、花篮等。不能一次性成型的产品,?把各部件粘接成一个整体,然后按器型繁简雕制。

    •   (4)手拉坯

    •   手拉坯是由轮制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型方法。拉制陶器坯,用一土一坯制法,即先将泥团底部沾上谷壳灰,投置在转盘中心,用右脚拨动陶轮车,使之匀速旋转,双手沾适量水,所泥团徐徐拉压,按器物形状拉制成坯体。操作时,除用双手拉压外,还用刮板、蔑箍、签穿等技艺进行修整。拉制后的坯体移出转盘,稍干后,再用手工粘接配件,刮修定型。拉制瓷器坯(俗称细瓷)为一土多坯制法,其轮车与陶轮车结构基本相同,模印轮车轮辐为内凹沟,便于用脚踢动旋转瓷轮车轮辐较小,且平坦,上装一拉手,以左手拉动。拉制杯、碟、碗、盆时,将坏泥堆于转盘上,抟拍成塔状,手拉轮车转动,双手沾适量水,把坯土上下反复拉压,用辅助工具削角、溜叶、篾弓、括仔,通过“一翻”、“二溜”、“三括底”的动作技巧,拉制成型 。稍后继续操作。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以大小弯刀旋括修整坯体,直至成型。1960年前后,德化瓷厂改为动力机械制坯。1980年后,手拉坯成型逐渐被淘汰,偶尔还有使用。21世纪之始,日本客商来德化磨制一批酒坛、花盆等产品,特地要求用手拉坯成型。

    •   (5)模印成型

    •   始于魏晋,分轮车旋印和手压印制,工艺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轮车旋印,有一压、二钩、三签、四粘的传统技法。即把土块纳入模印压实,再放置轮车中心校正,右脚拨动轮车旋转,手指沾水将模内坯体余泥钩出,签去边缘余泥,候干脱模,再用粘接等技法,使之成为器物的坯体,主要用于制作八角盏、转梭杯、瓣杯、龙眼膏罐、大桥茶壶等大件产品。手压印制,即把适量坯泥放入模印内,用手指捏、推、修后脱模,再用粘、接、贴、镂、修等技法,使器物成型,主要用于制作汤匙、烛童、孩儿、杯壶嘴把、动物、拱形器皿等。

    •   2、机械成型

    •   机械成型有旋压成型(刀板成型)和滚压成型两种方法:

    •   (1)旋压成型(刀板成型)

    •   以石膏模型为外形,以刀板为内形,模型置于车台之上,利用模型的旋成型。这种方法称为阴模旋压,反之则为阳模旋压。

    •   (2)滚压成型

    •   它是以及模型为外形,以滚头为内形,靠滚头的挤压、滚碾泥料和模型的旋转而成型的。这是阴模滚压成型,反之则为阴模滚压成型。滚压头的材料常用铸铁、钢或塑料(聚四氟乙烯)制成。

    •   三)干压成型

    •   把原料配成粉状,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配好的粉状料投入钢模,启动机械冲压成型。

    •   20世纪60年代,德化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汽车火花塞即用干压成型。1976年,隆泰瓷厂生产面砖和马赛克,从浙江瑞安购进两台100号磨擦式冲压机。80年代后,德化县建筑公司生产马赛克、釉面砖,德化县碳化硅厂生产碳化硅板等均使用冲压机干压成型。

    •   (四)等静压成型

    •   把加工好的瓷土,通过喷雾干燥塔制成具有大中小颗粒状的坯料,加入粘结添加剂,其含水量不得超过3%。瓷土颗粒通过输送带自动送到钢模后,用1000吨的压力把颗粒压成坯。用等静压成型的坯体不必再干燥,不要修坯,可直接上釉。1992年,第二瓷厂从德国购进喷雾干燥等静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www.

    •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修坯了。德化传统的修坯法,即把粗坯行当干燥后,利用手拉轮车慢速转动修整。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用旧方法。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脚踏带动辘轳机修坯。1958年,德化瓷厂制成电动修坯机。60年代,普遍采用电动修坯机,即把毛坯放在修坯机的转盘上,自动旋转,根据不同器物,用刀、铜丝布、砂布、海绵等,将坯体内外修磨光滑。

    •   四、干燥

    •   新中国成立前,德化陶瓷坯体以自然干燥为主,即室内阴干,或室外晾晒,也有把坯体在烘房用炭火加温烘干。www.

    •   1953年11月,德化瓷厂建成型坯房,场所宽敞,让其自然干燥,或建烘房,用木炭作燃料烘干。50年代末,建卧式烘房,用无烟煤作燃料加热烘干。1966年,建链式烘房,以半机械化干燥。

    •   1985年7月,第二瓷厂改无烟干燥为锅炉蒸气干燥。1988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高档瓷自动生产线1条,其干燥设备更为先进。2000年,德化瓷厂从江西都昌陶瓷机械厂购进4条链式干燥生产线,利用窑炉余热干燥。

    •   五、施釉

    •   施釉,德化俗称“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两种,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浇釉、刷釉、喷釉。

    •   一、浸釉

    •   (一)粗陶浸釉

    •   将釉浆倒入大木桶搅拌均匀,手持陶坯,在釉浆中滚动,蘸上釉浆。

    •   (二)瓷器浸釉

    •   唐代,德化的瓶和烛台等瓷器采用浸釉方法。从宋代以后一直沿用浸釉法。施釉前,坯体要保持清洁,防止灰尘等侵入,釉浆浓度要调匀,经常搅拌,使釉浆保持浮悬状态。浸釉时,用手持坯体浸入釉浆中,使釉料吸附在坯体的表面上。这种方法适用于碗、杯、盘、汤匙等平体制品施内外釉,罐、瓶等制品施外表釉。小件瓷雕制品亦采用浸釉法,雕塑品异形处、凹形部位,积存的釉水要及时处理,用口吹或用毛笔刷干。20世纪80年代,手持浸釉改用手架吊着坯件浸釉。90年代中后期,又改用机械浸釉。

    •   二、浇釉

    •   浇釉,俗称淋釉,始于宋代,用手工操作,用于陶器的缸、瓮等大件产品。把坯体倒置放正于架上,手艺熟练的操作者两人合作,一人掌缸,一人泼釉,也有两人同时在同一起点反向浇釉浆。上浇内釉要及时把缸坯旋转一周,倒出剩釉,擦掉口沿釉流。新中国成立后,大型瓷雕也用浇釉法。浇釉时,凹处先擦上水,然后把釉浆舀入坯体内,用手将坯体左右上下旋转,使坯体内膛壁均匀吸附釉浆,然后将多余釉浆倒出。

    •   50年代中后期,搪釉法改为机轮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转机轮上,把釉浆倒入坯件中心,借机轮旋转的离心力把釉浆均匀洒到坯体上,多余釉浆溅飞于坯外。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层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适用于碟、盘、碗类产品。

    •   20世纪80年代,自动流水生产线采用自动上釉法。

    •   三、刷釉

    •   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刷釉法。一般是用毛刷或毛笔蘸釉浆涂在坯件上。同一器物施几种不同的釉,厚釉层刷平,缺釉处补釉,均采用刷釉。

    •   四、喷釉

    •   20世纪60年代使用手工喷釉,即用手提喷雾器,装上釉浆喷施。大多用于大型器物、雕塑品、薄胎瓷或对陶瓷制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

    •   20世纪80年代引进机械喷釉技术,喷枪连接空气压缩机风管,把釉浆均匀喷到坯体上。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釉面砖、大件雕塑品、二次烧成产品等。

    •   六、装烧

    •   装烧是制瓷工艺中一道很关键的工序。经过成型、上釉后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近于零,才能达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现象,称之为“烧结”。这个过程称之为“装烧”。

    •   (一)传统装窑

    •   1、叠装

    •   把伞状底钵一层层重叠起来,最高可叠至5层;将欲烧的粉盒类等坯体放在每层盘上,每层可放3~8个。

    •   2、复合叠装

    •   即使用支钉和垫圈,把同类器物相叠,大件中套小件,以增加装烧量。或不使用支钉和垫圈,将碗内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称之为“涩圈”或“干底”,器物层层相叠时,以免粘釉。罐类采用垫饼正烧法,碗类采用叠装正烧法,大型碗类采用垫圈支烧法。瓶类将瓷坯直接放在托座上。盒类须先将盘钵置于托座上,再把盒坯放在盘钵四周,1钵放置6~8个,然后在盘钵上加1垫托,上面再置1盘钵,钵上再置瓷坯,依次叠装。

    •   3、套装

    •   即在大型的钵类器物或碗类器物内套烧小型器物。采用对口烧器物,中间套1支圈。

    •   4、匣钵叠装

    •   将匣钵放于匣钵垫上,在匣钵内装入瓷坯,然后一个个依次重叠,一直叠至窑顶。为避免器物烧时粘连,瓷坯与匣钵中间加1个垫饼或垫圈,使瓷坯与匣钵保持一定距离。盘、碟、盒的装法均相同,所使用的匣钵种类不同。盘、碟和一些浅形器,采用钵体宽矮的平底钵或小环底钵。折腰弦纹碗使用环凹底钵。

    •   5、匣钵复叠法

    •   视坯体高度重叠扣套圈,置一莲瓣纹碗,不采用匣钵,将碗正放于托座上,其上再复扣一瓷碗坯,依次仰复装置,为对口装。其他一些浅形器,也采用这种装法。口边无釉(即涩边)的碗,为芒口碗,采用支圈烧造,将未经焙烧过的支圈,放于耐火泥饼(垫饼)上,再把瓷坯置于支圈上,依次叠烧,称为芒口碗复烧法。

    •   6、匣钵正烧法

    •   明、清时代,使用匣钵支烧,即正烧方法。青花瓷,一般采用正烧法和对口烧法两种。碗、盘、盆等器物叠装在匣钵里烧,1匣装1器;小型杯类或盏类,采用对口烧,用对口烧法的器物,其口部称粗口。www.

    •   新中国成立后,匣钵正烧法的操作更加规范。装窑前要检查窑壁是否裂缝累渣,窑盖是否完好,累渣要清除,坏者要修补好。窑内要打扫干净,窑底用土垫平,撒上上层沙和谷壳灰,或者用匣钵做成固定的窑底,俗称墭头。窑内壁用耐火泥浆刷糊一次。

    •   匣钵有新有旧有坏,每一柱的底部装几个完好的熟匣钵,新匣钵装在上部,破损匣钵一般不用,要用需修补后放在上部。匣钵有硬口、软口之分,即一边高、一边低,匣钵装成柱状时,软硬口要转动调整,对正装直。烧过一二次的匣钵与烧过多次的匣钵大小有别,装柱时要加以选择,调整顺序。如果一窑装有几种价值不同的产品,价值较低的产品装在窑头冷目或每柱底部的匣钵,价值较高、质量要求严格的产品,装在比较好的窑位,即窑的中段和后段,以及每目中间几柱的匣钵。

    •   装匣钵时,钵底要刷干净,擦上泥釉浆,以减少落沙。装窑时,匣钵口刷上一层湿谷壳灰浆,防止钵体粘结。20世纪80年代起改用氧化铝等物品。

    •   匣钵内的垫饼摧压要平,坯胎要放平放正。叠装的碗类,应留有碗口的间隙,以防杯口互相粘结。盖上另一个匣钵时,匣钵不要与碗杯相碰或接触。移动和安放时应端平、端稳。

    •   每目(节)窑装前要事先计划,安排好匣钵柱的位置,柱与柱之间的距离约3~4厘米,与两边窑墙的距离约15~20厘米,与窑盖距离约10~15厘米。两旁互相靠近的匣钵柱要卡紧,保持稳定。

    •   匣钵下部要装正,上部逐渐向中心稍微倾斜,若1目间装5排七柱,则第三排装直,第一排向后斜靠3厘米,第二排向后  靠2厘米,第四排向前斜靠2厘米,第五排向前斜靠1厘米。

    •   为使匣钵柱保持稳定,各柱匣钵前后左右的隙缝,用破匣钵碎片塞紧,塞的高度要相同,使着力点成一条直线,互相靠紧。

    •   德化龙窑和阶级窑沿用传统的匣钵叠装正烧法。阶级窑匣钵装窑时,由火柜连接第一间,以3横排列,每横7个钵位(习称竖洗);第二间4横7竖,三间9竖,四间11竖,五间13竖。龙窑窑头至第六目为冷目,装烧小杂件。龙窑匣钵位,一般以热目段(第六目)以上计算,每目3横5竖。每钵累叠成竖(柱),按钵头排列装满,四周均放有通火道。阶级窑每间火屏下(俗称炉底)放五点照仔,近火屏边竖(柱)均放照仔样,作为测定温度、成熟之用。

    •   (二)新式装窑

    •   20世纪80年代,采用隧道窑、辊道窑(滚底窑)、井式窑、电热井式窑等,装窑方法趋于多样化。

    •   1、隧道窑和井式窑

    •   有明烧和匣钵烧两种。明烧时把陶、瓷坯放在碳化硅板或莫来石板上,用支柱(狗脚)作支撑,一层一层相叠,装在窑车里,通过轨道推进窑膛。叠时竖要装正,留有适当的间隙,以便火焰通行。用匣钵(窑墭)装烧的隧道窑,把瓷坯盛于匣钵中,置于窑车的平台上,匣钵一个一个相叠,竖叠时要正,竖与竖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中间一行保持垂直,两边稍微向中心斜靠,呈抱心状。窑车用推进器送进窑膛。

    •   2、辊道窑

    •   窑车依靠链条传动窑底辊筒推进。装烧技术与隧道窑基本相同。

    •   3、电热井式窑(堀仔窑)

    •   窑形固定,用支柱(狗脚)作支撑顶住碳化硅板,把瓷坯置于碳化硅板上,层层相叠,直至装满。

    •   4、蒸笼窑(炉)

    •   窑形为叠层式,有高有低,瓷坯高者,直接把瓷坯放在窑中即可,形体较小的瓷坯,亦可以用碳化硅板,采用层装或叠装方法装烧。

    •   七、装饰

    •   德化陶瓷装饰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有印纹陶;魏晋时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时代有篾划、印花、刻花;明、清时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贴花;民国时期有古彩、新彩;以至当代的喷花和艺术釉等,制工精细,色彩艳丽,具有朴实豪放的特点。

    •   一、雕刻装饰

    •   (一)篾划

    •   系采用竹篾片作笔,在坯体上直接划成,手法轻快简练,自如豪放。上釉烧成后,划纹釉色较深,纹样明显。

    •   (二)印花

    •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须制作模具,先用陶泥按产品造型制成的模具为主模,经多次翻制成生产用的模具,称子模。使用时,只要把适量瓷泥放入模中,均匀用力按压成型。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上釉烧成后,即成具有花纹装饰的产品。w

    •   (三)浮雕

    •   浮雕系采用雕塑手法制作,使花纹图样高浮于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明代采用象牙白、猪油白创制的多种款式的梅花杯、笔筒、香炉、花瓶要、八仙茶壶等仿白玉产品,均采用浮雕装饰。清代以来,德化瓷器浮雕装饰继续使用。

    •   (四)贴花

    •   又称堆贴,是德化白瓷早期的一种传统装饰,多数应用于陈设艺术瓷,笔筒、笔洗、茶叶罐、糖罐等。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兽头等部件,经修整后,用泥浆粘贴于已修好的器物坯体上。细小枝条等不适印制的部分,应辅以推刻。堆贴时,所用粘贴泥浆的浓度,堆贴件与坯体干湿度应一致,以防粘合处开裂。这种贴花,适用对称装饰和图案装饰。可以达到装饰花样的形态、规格一致,具有近似浮雕的装饰艺术效果。w

    •   元、明时期,德化白瓷雕的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糖罐、茶罐等类产品均采用这一传统手法制作。至今凡带有捏塑瓷花的产品,各种花卉挂壁的花蕊、枝叶也用粘贴法制作,花形多变,花片似绸,形态逼真。

    •   (五)通花

    •   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薰炉、仿铜香炉、笔筒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仅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博山薰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清代以来,博山薰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的装饰仍用通花手法制作。1957年,德化瓷厂雕塑师苏勤明创作的通花鲤鱼花插,一条从浪花飞溅中跃起的鲤鱼张口展鳍,片片鱼鳞全部镂空,通体剔透,再加金彩,整条鱼金光灿灿。新建瓷厂创作的天球通花台灯、灯罩,由球形、十字网络组成,中饰花卉,每一网络小方格全部镂空,制工极其精细。

    •   (六)刻花

    •   刻花的花饰为阴刻线条,花饰与器身平面相一致。上釉烧成后,刻纹被釉填平,易于洗涤,不积污垢,花纹清晰。其适用性广泛,龙其是餐具等日用瓷的连方、勾草、花卉图案装饰等最为适用。宋代,德化瓷器就用刻花手法刻制边线、底线和各种简朴的连环边饰。南宋的太平宫窑场有手刻兰花的小花瓶产品。历代以来,瓷雕作品,餐饮用具、文具等各种产品,单独或综合采用刻花技法制作。

    •   刻花装饰也有用开窗式表现的,有圆形、扇形、心形、长方形、菱形等多样开窗形体。刻花时,先在开窗中绘好装饰图样,先将开窗范围内花纹刻好,然后将花样以外的瓷胎浅浅剔除,使花样突出,形似浮雕。剔除的层面必须深浅一致,然后用尖形工具细加点琢,使其似用细沙颗粒铺成。上釉时,用蜡涂盖剔除部分,再整体浸釉,烧成后形成剔除部分无釉、露出洁白无光的沙地素胎,带釉的花样和整体晶莹明亮的釉光形成对比,产生别有风韵的装饰艺术效果。

    •   二、彩画

    •   (一)青花

    •   又称釉下青花。其制作方法为:用氧化钴为主配制的颜料,直接在瓷坯上描绘浑染。画好各种装饰花样后,再上一层透明釉,经入窑高温烧成后,瓷器釉下装饰呈现出青蓝色彩,颜料稍有差别,色彩也略有差异,有蓝中带青、蓝中带紫、蓝中带黑多种,浓艳出雅,永不变色,使用时不会产生铅、镉等有害物质,为日用瓷最佳彩色装饰。

    •   德化瓷器的青花装饰,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前就已采用,蓝中带黑,多花草,技法简练,朴实精放。清代青花蓝中带紫或带青,描绘精细,浓淡分明。民国青花,色调浅淡,画法简朴,或人物山水,或荷竹花草。

    •   当代的青花装饰多应用于高档产品,德化瓷厂、德化第三瓷厂等所制的花鸟瓷瓶,清新雅致。

    •   (二)古彩

    •   又称五彩。清代至民国时期,应用古彩装饰,有红、黄、绿、蓝、紫诸种颜色及黑色线条。所用色料,一般以铜、铁、锡、锰、钴等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以铅粉、石英粉合成的硅酸铅玻璃为主要溶剂。彩绘时,以单线平涂的方法,用简练刚劲的线条勾成纹饰轮廓。然后在线框内,分浓淡涂染各种合适的颜料,入炉烤烧后,色彩鲜明。

    •   (三)粉彩

    •   又称釉上软彩。是在瓷器上按图描好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乳香油或水调匀色料,在玻璃白上描绘渲染,最后入炉烧烤而成。明末清初开始采用这种工艺,现存的花瓶、瓷罐等传世作品,均很精美。1956年,德化瓷厂彩画艺人张佩玉,成功制作黑地百花满彩杯、勾草满彩汉汤碗等粉彩作品。1958年,该厂彩画艺人林质彬又用粉彩技法创制各种高白瓷的花瓶等产品。

    •   (四)新彩

    •   清末至当代,新彩是德化瓷继釉下青花之后,釉上主要装饰手段。用笔蘸色料在瓷面上作画,其表现技法和风格接近于水墨画。所用颜料以手工研磨合成,用乳香油调者称“油彩”,用水调者称“水彩”。由于新彩可一笔画成,并可化出浓淡的花朵形态,不需勾线填色,烤花温度范围较宽,成本也较低。

    •   (五)喷花

    •   先用软铅薄片,按花样色彩层次,分别镂刻,制成配套模板,使用时按层次套在瓷器表面,以空气压缩机为喷枪动力,按不同角色要求,在喷枪上分别装入色料,操作时根据画面色彩和浓淡层次,按分版分色,依次分喷组合而成。釉上、釉下装饰可采用。1956年,德化瓷厂等已采用,并配合手工勾划花叶脉络、枝条和花心等细小部分,使画面更加精美。

    •   (六)印花

    •   釉上彩印花,不同于早期的白瓷坯体模具印花,而是采用橡胶皮刻制花纹为印模,中间填粘一层富有弹性的海绵,其上再加一层方便手持的木托,以印模均匀沾上调好的色料,直接在瓷器上印出花形图样。印出的花样多为单色线条,适用于花边装饰。其他画面应加填彩各种色料,增加画面的色彩,称印彩结合装饰。1958年,德化瓷厂成功研制半自动印花机,采用印、喷、彩三种装饰工艺综合生产出口外销日用瓷。

    •   (七)贴花

    •   当代贴花装饰,均采用釉上花纸贴花。花纸均由花纸厂根据各种瓷器的造型和规格设计,花样繁多,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瓜果,各种图案俱备,可供不同产品选择采用,也可自行设计,向花纸厂订制,使产品装饰独具特色。1982年以来,德化印刷厂花纸车间,先后生产釉下青花贴花纸,釉下五彩贴花纸。德化铭丰花纸有限公司研制生产金花纸。

    •   (八)釉画

    •   釉画,为德化瓷器别具一格的装饰特色。系以各种颜色釉为彩画颜料,用笔蘸颜料直接在瓷器上作画。采用釉画,操作者必须具有熟练的绘画技艺,充分掌握色料的特性,运用自如,浓淡、层次分明。还有采用古代贴花方法与釉画综合应用的作品,如梅花盛开的花朵,以传统的印贴方法制作,枝干和花苞利用浓釉描绘,成为高出器面的折枝梅,形成近似半立体感的浮雕堆花。w

    •   (九)点釉

    •   点釉是德化瓷中一项独特的装饰。在未上釉的素坯上留出规整的心形、扇形等各种式样的开窗空白,在空白处采用高温色釉颜料作画,或以高温色釉在花瓶素坯上绘画,然后在开窗空白以外或画面周围点釉珠。点釉时,必须严格掌握釉料的浓度,釉珠的大小,点距间隔均匀一致。烧成后,在发亮的釉点下露出洁白无瑕的瓷质,犹如无光素胎瓷上嵌满晶莹的珍珠。

    •   (十)腐蚀金彩

    •   主要应用于陈设瓷和高档日用瓷装饰。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先后用于花瓶、咖啡具、花盆等产品装饰。在瓷器釉面上涂一层石蜡,干后,用金属或竹制成的工具在蜡上刻划出预定的花纹、图样,再用氢氟酸腐蚀至一定程度,经水洗后,用笔蘸瓷用金水描涂,入炉烧烤后,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   (十一)电光彩

    •   又称光泽彩,系用电光水作颜料,色有黄、红、蓝多种,以涂刷或画的方法施行,一般用于内外销细瓷茶具、盖杯等中档产品的口沿、颈、足及整体的装饰。烧烤后,色彩光亮。

    •   (十二)镀钛

    •   1987年,德化劳动服务公司陶瓷工艺厂引进“钛金”加工设备,采用真空等离子磁性溅射技术,使瓷器表面构成氮化钛膜层,烧成后呈现黄金色,也可变性,成为紫色、天蓝色等华丽色彩,并具有耐磨、耐酸碱和无毒,不易沾染油污等特点。还可采用红金石型氧化钛光干涉膜,以真空镀膜技术,制成具有彩色感变幻的装饰产品。w

    •   八、包装

    •   新中国成立前,包装材料为稻草、竹篾等,包装方法简陋。装笼时,笼底先铺上一层稻草,,然后把碗一块块地套紧倒放,一层碗,一层稻草。装满后,盖上一层稻草,然后盖上竹篾盖子,用厚竹片加固,最后用大铁针穿着麻绳把竹篾盖与竹笼绑紧。罐、汤匙、酒盅、茶壶、茶杯等同样用竹笼包装。瓶类、茶壶等包装时,流(嘴)与把(耳)要先用稻草分别扎紧后才装进竹笼。装笼方法与碗类相同。

    •   对于容易破损的产品,以粗纸浸成浆,糊在人物的手、链等易损部位上,再用粗纸把整个工艺品裹紧,然后进竹笼。装笼时,竹笼四周用稻草铺厚塞紧,隙缝间亦用稻草塞紧加厚,封盖加固。这种方法用于瓷雕工艺品的包装。

    •   陶类的缸、瓮、钵采用大、中、小套装,用稻草作隔离层。瓮沿用稻草塞牢,用草绳捆紧,以防碰撞损坏。

    •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包装基本沿用旧方法。20世纪60年代,内销瓷器仍用旧方法。70年代,竹笼逐渐被纸箱取代。80年代,用纸箱、纸盒包装。先后设计生产瓷雕艺术瓷等专用的悬空式、开窗式包装盒,以及各种规格的成套茶具、咖啡具、餐具等专用配套包装盒,盒外封面印刷精美,产品可透视,颇受客商欢迎,曾先后获华东包装大奖、优秀奖。90年代前后,内包装采用泡塑软型和丝绸锦盒包装。


    •  

      连紫华在创作中

       

       

      连紫华,1970年4月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技术能手、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高级人才、泉州市工艺美术师评委库评委、德化县劳动模范、德化县政协第九届委员、福建省德化县友滨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精通陶瓷生产的全面技术,专长于传统陶瓷人物雕塑创作设计。先后有30多件作品在全国性的专业评比中获得大奖,2009年至今连续三届摘得工艺美术界“百花奖”最高奖项桂冠,并有10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连紫华大师曾受故宫博物院及恭王府博物馆邀请,摹塑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达摩”、“渡海观音”、“送子观音”、“读经观音”等造像,深受业界肯定,被誉为“当代仿何第一人”。他的佛造像瓷塑作品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多件作品获国家外观及发明专利。历经两年的钻研探索,他还终于突破了大体量做工精细的中国白瓷雕塑作品很难烧制成功的技术难题。

       

       

       

      连紫华大师对佛学颇有见地,深悟经藏,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释道造像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瓷塑作品线条凝练简洁、灵动飘逸,细部刻画生动、自然,尤以佛教题材作品见长。他塑造的佛菩萨造像面相慈悲、静穆、祥妙,给人以亲近、宁静、澄澈之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伍策)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