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紫陶、陶瓷有什么区别

 相逢就是缘 2012-09-22
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


怎样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

贴花是怎么回事?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规模都不大,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在商店里售卖。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日用瓷、陈设瓷等等。大大降低了成本。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 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一、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

二、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

三、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四、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

六、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

七、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

八、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九、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中国陶都---江苏宜兴

永远的陶都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编纂出版《陶苑掇英》大型画册,向世人展示馆藏陶瓷精品,同时还推介一批陶艺工作者.受嘱写篇序言,自知难以胜任.但又却之不恭,只能勉力为之.

人类初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懂得生活,也就演绎了陶瓷.在宜兴这快神奇的土地上,经过历代陶瓷传人的精琢演绎,陶都之称,举世认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神州大地提新月异,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关于陶都男迁北移之说也常见媒体,这对热爱陶都宜兴的有识之士来说不无忧患。无庸置疑,长期来被大家所公认的中国机大陶瓷产区,近年来确实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还很大,于是“北国陶都”、“南国陶都”的呼声相当高涨,这也说明一个“都”字是何等的诱人,又让多少产区梦寐以求。陶都有它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陶瓷是一种综合的中华历史文化现象,陶都宜兴的形成,既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漫长的历史洗礼,又有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更有杰出的陶瓷艺术人才和庞大的陶瓷产业所支撑,因此,无论从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宜兴有着陶都的风范和陶都的地位。陶瓷。作为宜兴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至尽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丰富的陶土资源

宜兴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数千万年前,宜兴的先民们开发陶土、利用陶土、创造了陶的神话。经普查勘探,陶土的分布仅在宜兴的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蕴藏量极为丰富,陶土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甲泥、西山嫩泥、还有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等。陶土是制陶用的粘土质岩石。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粉砂质泥岩(未经风化),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自然块状,因像“铁甲”而得名,为生产缸、坛、盆、罐的主要原料,明代著名珍品“龙缸”就是甲泥制(《宜兴陶瓷简史》)白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集合力,烧成范围宽、是各类日用陶瓷器皿、园林陶瓷、艺术陶瓷的重要原料。嫩泥是泥质岩石长期风化的产物,性质软硬不一,根据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它可参合一切陶土色泥,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掺合用泥也各有区别。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练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也可掺合使用,其配料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和形状大小异。传说中由异僧指点而发掘的紫砂泥,是宜兴陶土中独树一帜、独具性能的宝贵资源。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尽管近年来。许多地方声称发现紫砂矿源,要来宜兴学习制壶技艺,也要发展紫砂产业,均因泥质事实不可与宜兴的紫砂土同日而语而未果。纯正的宜兴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等,并享有五色土之称。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胎儿”。红泥或称朱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质坚如石,故称“未触风日之石骨”。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不可多得、性能极优的陶土珍品,再由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叉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悠久的制陶历史

陶土的开发利用,孕育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

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宜兴人民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丁蜀镇画溪河沿岸,周家村窑墩、元帆村、川埠塘头、转山头、张泽寿山村和张渚横山村、善卷五洞桥等地考古发掘的各种古陶器皿及残片印纹经考证,表明为商朝时期“湖熟文化”遗址。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更把宜兴的制陶历史推到了新石器中期,距今已七千多年。

秦代时期,宜兴已成为长江以南的重要陶瓷产地之一,生产几何印纹硬陶及原始青瓷器。几何印纹硬陶造型多为罐、壶、釜、翁之类,内外施青黄色釉,釉厚处微有绿色。到了东汉,釉陶生产已相当普遍。三国两晋,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烧制成功胎质坚硬的南山青瓷。宜兴南山青瓷表里施有黄绿、浅棕、青绿等釉色,釉色经莹明亮。同时青釉下出现酱斑点彩,标志着釉彩先工艺已现端倪。唐中晚期,宜兴涧众用了龙窑烧制青瓷,并且发明了叠烧法、浸釉法等,使宜兴日用陶器生产兴起。形成了以宜兴丁山、蜀山、汤渡为中心的产区,奠定了陶都宜兴发展的地位。

紫砂陶器的出现、演进、发展,是宜兴陶工的独特创造,在世界陶瓷史上揭开了光辉的一页。紫砂陶器在宋远时期还处在初创阶段。明代中期以后宜兴成为陶瓷生产的聚散地,争奇斗艳的日用陶、均釉陶、紫砂陶全国闻名,是时“宜兴窑”、“欧窑”成为名窑。明正德以后,紫砂陶器的生产技艺日益精湛,制陶名家辈出,造型愈益新颖,格调高雅,成为世界陶苑中独放异彩的瑰丽之葩。进入清代,宜兴日用陶器品种日益增多,堆花装饰工艺已趋成熟,造型愈益新奇,格调纯朴浑厚雅致。欧窑烧制的均陶精品,被誉为“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名器”,受到中外人士的垂青。紫砂工艺精益求精,集诗词、书法、绘画、隶刻于一体,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许多珍品或被选入宫廷,或被销往国外而传为名器。

庞大的陶瓷产业

宜兴陶业,数千年延续,几经兴衰,却未曾中断,代代相传,已经深深地扎根与民间,这是形成都市产业的特有形式。清代诗人陈维崧以“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来形容当时宜兴陶业的兴旺景象。改革开放,宜兴的陶瓷呈现了五彩缤纷、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国有、集体、合资合作、个体民营的陶瓷生产经营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截止目前,已有陶瓷生产企业六百多家,民间陶艺作坊一千余个,从业人员十余万人,主要产品有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园林陶瓷、泥釉材料、陶瓷机械、陶瓷包装,年经济总量已数十倍于计划经济年代。可以这么说,今天的宜兴陶瓷产业,数十万人懒以生存,数万人发家致富,数千人因从事制陶而名扬海内外。

宜兴陶瓷产业有着庞大的生产群体,生产日用陶的主要企业,有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宜兴金帆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工业陶瓷的主要企业,有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宜兴非金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艺术陶瓷的主要企业,有宜兴方圆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二厂、长乐弘陶庄、鸿成陶艺有限公司、阳羡名陶苑、宜兴彩陶工艺厂;生产建筑陶瓷的企业,主要有中外合资联合陶瓷、宜兴均陶工艺厂以及众多的琉璃瓦生产厂家。

宜兴陶瓷产业有着庞大的营销群,专门从事宜兴陶瓷经营的人员达数万人,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有宜兴陶瓷专营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汕头、南宁、西安、济南、昆明、南京的宜兴陶瓷店星罗棋布。宜兴的园林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大旅游景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宜兴境内设有宜城、龙溪、苗圃、美陶、汤渡、尹家、双桥、袱东等陶瓷集市十多个。构成了一幅千店装灯、万品斗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穿越宜兴境内数十公里的国道两旁,花瓶花盆、紫砂茶壶、艺术淘气、日用陶瓷、大缸小坛比比皆是,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灿烂的陶瓷文化

宜兴陶瓷文化的灿烂,在于与中华陶瓷文化主流的同步合拍和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

宜兴原始青瓷美印纹饰的出现,标志着宜兴陶瓷参与了中国陶文化的起始。两晋陶文化的活跃表现,宜兴境内的大量古窑址和出土文物予以证明。宋明出现的紫砂器为文人墨客所青睐,赋词作画皆入砂器,并出现研究专著,同时均釉陶器也开始进入皇室。明末清初,紫砂壶畅销海外,被称为“红色陶器”和“朱泥器”。晚清以来曾获得美国和德国国际博览会特等奖和金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文化界名流纷纷介入宜兴陶瓷,各出版社也出版陶瓷研究专著,营造了空前热烈的宜兴陶瓷文化氛围。

研究陶艺是特有的套文化现象,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清代吴骞著《阳羡名陶录》,民国李景康著《阳羡砂壶图考》,日本奥兰田著《茗壶图录》等。目前,有关宜兴陶瓷的出版物不下数百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过内出版了《江苏省陶瓷志》、《紫砂春秋》、《中国紫砂》、《中国紫砂大师》,海外出版了《宜陶之旅》、《茶与壶》、《天地方圆》、《紫玉金砂》等,《收藏家》杂志亦重视研究宜兴紫砂。《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论文选编》的出版,更系统地研究陶瓷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宜兴陶瓷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因此,这次积极主动编纂《陶苑掇英》画册,是挖掘历史宝贵财富,发挥自身优势之举,当然,这还仅仅是个开头。

诗书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宜兴陶瓷与书画紧密相联,历代诗人均有作品赞美宜兴陶瓷,清代高士奇、查慎行、马思赞、汪文柏、胡天游、周澎等文人学士填词赋诗赞誉紫砂,甚至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高度赞誉,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人学者如柯灵、陆文夫、美籍华人谢瑞华、台湾作家施淑青更是对宜兴的陶瓷著文立说,大加赞赏。书画人陶的古代大家不胜枚举,现代书画界就有赵朴初、刘海栗、唐云、刘旦宅、程十发、陆俨少、李可染、冯其庸、范曾、白雪石、韩美林、亚明、魏紫熙等大家,这在我国其他陶瓷文化上是极为少见的。

杰出的陶艺人才

民间传说宜兴陶瓷第一人,为春秋时期携西施越太湖而来的范蠡,人们供奉为“陶朱公”,至今当地名称蠡墅。紫砂第一人为明正德年间的贡春,其后出现了时大彬、陈鸣远、惠孟臣、邵大亨、俞国良、范大生、冯桂林、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等紫砂大家;清代时有葛保林、魏忠明等均陶名家。这正是历代陶艺人才的传承,造就了宜兴陶瓷过去的荣耀。

今日宜兴陶瓷,人才辈出,成果叠出,聚集众多陶瓷科技人才的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为宜兴陶瓷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重点培养陶瓷专业人才的江苏轻工业学校,数十年来为陶瓷行业输送了近万名陶瓷专业人才;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历代陶瓷精品达万件,也是宜兴陶瓷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长期来为研究中外陶艺成果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新中国成立后四次评比中国工艺美术师,产生了三十八位从事陶艺的大师,宜兴紫砂陶占七席,他们是顾景舟(已故)、蒋蓉、徐汉棠、吕晓臣、谭泉海、汪寅仙。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比中,宜兴又有四位陶艺家获此殊荣。除了紫砂陶艺名家,李守才、邱玉林、徐安碧,他们分别是当今陶都均陶、彩陶、精陶艺术的杰出代表。今天的陶都,具有各类技术职称的近千人,且新人辈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都。陶都宜兴在因为有了陶瓷而名扬中外。陶瓷,滋润了一方风土人情,造就了一方能工巧匠,厚积了一方文化底蕴,富裕了一方平民百姓。

悠久的陶业历史,使宜兴成为闻名于世的陶都,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宜兴陶瓷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慕名而来宜兴观光旅游、投资创业者络绎不绝,与日俱增。我深信,随着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的确立,作为传统工业、特色产业的陶瓷,它的魅力不仅不减,且愈发光彩夺目。任其时移世变,陶都是宜兴永远的称号。

 
紫陶和紫砂的区别:   想请教一下紫陶和紫砂的区别,特别是材料的质地和泡茶方面。不胜感激~
答案: 陶瓷一般都要上釉,紫砂不上釉,紫陶瓷的产品可以做到很薄,紫砂产品很薄的产品做不了,砂泥是高岭—石英—云母类粘土,含铁量高,同时还含有多种矿物元素;丰富的矿物元素。紫砂茶壶不仅透气性好,泡茶隔夜不变质,而且越用越亮。陶瓷产品由于上了釉,所以就没有了透气性,也就没有越用越亮的说法。
紫砂壶产自江苏宜兴,流行自明代,用含铁的硬土"紫砂"高温烧制而成.紫砂壶最益冲泡乌龙茶和黑茶、红茶。由于透气性好,泡茶效果极佳。两者比较来说紫砂壶的透气好远远好于陶瓷壶.而陶瓷壶吸水率极低,光洁而致密,适合冲泡各种茶。
紫砂既不是陶也不是瓷,它属于炻器。它表现在  第一原料不同  陶器是粘土做的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  瓷器是特种瓷土做的  紫砂是用一种宜兴一种特有的石头经风化磨碎后做成的。  第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一般不能过千度,所谓千度成陶 紫砂一般烧成温度在1050度---1200度   瓷器烧成温度在1300度以上。
 

建水紫陶与紫砂的区别

     喜逢盛世,茶事大兴。古人云;“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壶为陶制,陶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特别近年随着普洱茶的走红,品者越来越多,已从解渴升华到品味的境界。当然品茗之具也从单一的实用升华到艺术审美的境界。
      我也是好茶之人,喝了十年的普洱茶我发现建水陶壶泡普洱色味俱佳。是其它材质的茶具不能比拟的。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才有意义,于是向茶商茶友推介。经过这几年的试用茶友们都认同了。建陶确有独到之处,且文化品位,艺术品位高。品茗之余也可品陶,此陶茶共品是也。
      品茗这里不说了,主要向茶友说说品陶;建陶的壶与宜兴的壶不同,不同有四,其一是材料不同,宜兴是石质原料,收缩率不到百分之十且粘性好。建陶为粘土原料,收缩率百分之二十且粘性差。其二是制作工艺不同,宜兴多为打身筒,建陶多为拉坯。其三装饰工艺不同,宜兴多为阳刻,建陶则是先阳刻后填泥。其四打磨工艺不同,宜兴不须打磨抛光,建陶则要打磨抛光。建陶因材料和工艺的因素,在形的把握上,盖的精密度上都不及宜兴。当然也有人的因素。但它自身的优势在装饰与成色。在装饰上建陶更能表现中国书画的神韵,此宜兴不及也。建陶成色古拙多变,每一件都无雷同。宜兴陶则是千陶一面。
      陶瓷界瓷被誉为冰美人,宜兴陶誉为童子,活泼而温润,此喻真切。建陶我把他喻为高士。《世说新语》云:熟读离骚且有大量空余时间者便称高士。属文人之列,高士者放荡不羁,不修边幅。所以建陶喻为高士也很帖切。

什么是紫砂陶器? 

       景德镇因瓷器著名称为“瓷都”,而江苏宜兴因陶器著名,素有“陶都”之称。民间相传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在灭了吴国之后,怕越王勾践忌杀功臣,便携带美女西施逃逸民间,隐姓埋名,在宜兴地区制陶,过去人们一直尊奉他为陶业的祖师,称为陶朱公。现在这里还有一些地名是纪念他们的,例如“蠡墅村”,据说就是当年范蠡居住过的地方。“放荡桥”,据说就是西施经常荡舟经过的地方。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它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宜兴的陶器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陶器的制作了。而宜兴的紫砂陶器最享盛名。从宋代以后,宜兴的紫砂器就闻名中外了,它不仅为古时人们普遍赞赏,而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之一。
    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因其色泽主要呈紫红色,所以称为紫砂陶器。品种有壶、杯、瓶、盆、碟和假山石景、鸟兽虫鱼、菜蔬花果、文房雅玩及人物雕塑等一千多种,而在紫砂陶器中,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的紫砂茶壶排列首位,其品种约有数百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掇球壶、菱花壶、提梁壶、汉扁壶、莲方壶等。传说宋代诗人苏东坡很喜欢提梁壶,故提梁壶又称为东坡壶。
    紫砂陶器能与精美的瓷器比美,主要是它有以下几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宜兴地区出产的紫砂泥、红棕泥、绿泥等配合成。质地细腻柔和,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制品内外不施釉而有光泽,经常擦拭,器身越发光亮。
    第二,产品有2—4%的吸水率,5—7%的气孔率,此茶壶和花盆制品享有茶不变味,花不烂根的美誉。
    第三,耐冷热骤变的性能好,冬天沸水冲入壶内不炸裂,还可放在文火上煨茶而不致烧裂。
    第四、传热较慢,使用紫砂壶不致烫手。紫砂陶器的装饰也很别致,可以在半成品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用锋利的钢刀雕刻出诗词和图形,再利用天然的陶土染色,汇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
    紫砂茶壶的制作方法,与一般陶瓷茶具大同小异。首先是制泥,即把各种需要的泥料研磨成粉,再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拌成泥浆,待半天时,加入一定量的纸筋,再进行揉练,练得愈熟愈好,再将练熟了的壶泥做成各种式样的壶杯,干燥后入窑培烧即成。烧制紫砂陶器,需用匣钵装窑。其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左右。
    烧成后的颜色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沉香、葡萄紫、榴皮、梨皮、古铜等几十种,其中最好的是紫色。
    由于紫砂茶具“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用以泡茶,“越宿暑月不馊”,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因而日益受到饮茶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什么是釉?施釉有什么好处?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古代用“油”字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这个字代表食物,经后人种种考虑修改结果遂取表示光彩的“采”合成为“釉”。实际上,釉是熔融在粘土制品表面上一层很薄的、均匀的玻璃质薄层。它具有玻璃所固有的一切物理化学性质:

①表面平滑光亮而强度大。

②能抵抗酸和碱的侵蚀(氢氟酸和热强碱除外)。

同玻璃一样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对气体和液体具有不透过性。表面的反射率一般较高,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内部结构,但乳浊釉和结晶釉可用显微镜或肉眼看到它的结晶。

釉与坯同样都是岩石或瓷土等原料所组成,但釉比坯较容易在火中熔融,釉原料在高温完全熔融成液体状态,冷却后这种液体凝固而成一种玻璃,这就是釉。

坯体上施一层釉,不但能使瓷面光滑,明亮,美观,而且还可以起到不透水,不透气,防大气侵蚀和耐热作用。起到增加介电强度及化学稳定性的良好效果。

施釉的目的还可防止沾污坯体,即便沾污也很容易用洗涤剂等洗刷干净;同时釉与坯体起作用,使釉和坯体成为整体,提高胎的机械强度。

但假如釉选配得不恰当,反而会降低坯的机械性质和耐热性质。


云南建水紫陶:传承千年传统工艺
 
http://www.chinanews.com/player/shipin/video2012.swf?vInfo=http://video.chinanews.com/flv/2012/0723cxl017.mp4&vsimg=/shipin/cnstv/2012/07-23/U405P883T4D79795F158DT20120723212359.jpg

简介:

  手工制泥、拉坯成型、书画装饰、雕刻填泥、精修、烧造打磨这一系列的工艺在陶艺师傅的一双双巧手里完成,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紫陶。7月23日,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名陶之乡——云南建水见到建水紫陶的全手工制作工艺,领略了紫陶的独特魅力。

  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本土深藏于岩石之下的天然陶土,反复地淘洗后使其自然凝干的传统制泥方法,使得泥料没有一点砂粒,如膏脂般细腻。依据每个人的水平技能和艺术风格不同,泥料在陶艺师傅的手里变化无穷,使紫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紫陶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刻填工艺,填色的天然泥料奇妙地与紫色的陶坯融合在一起,极大地彰显了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