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传-玄奘

 西游花卷 2023-07-01 发布于江苏

玄奘

玄奘(602一664,本姓陈,名伟,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缤氏(今河南偃师续氏镇)人,是唐代高僧、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唯识宗(一称法相宗或慈恩宗)的创始者之一。

玄奘幼年贫穷,于隋朝大业末年出家为 僧,时年十三岁。他十分勤学,曾至各地听名僧讲学。公元六二七年(贞观元年),玄奖到达长安,从名僧研讨《涅黎》、《摄论》、《毗县》、《杂心》诸种佛学,因讲授心得而声誉鹊起。此时,天丛(今印度)高僧波颇蜜多罗来中国讲学,介绍了天竺那烂陀寺宏大的讲学规模,以及一代宗师戒贤法师讲授的《瑜珈师地论》。玄奘认为佛说分歧,要探求佛理,就应该前去天然求法。六二九年( 贞观三年),玄类结侣上表,要求去天竺取经,但朝廷不准,他的同伴也因此却步,而玄奘则单独启程了。他从凉州出玉门关,途经西 域十六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四年,终于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在那里拜戒 贤为师,学习佛经。

那烂陀寺规模宏伟,常住僧人有四千,临时来寺及求学者逾万人,其中有不少是通晓经论的学者。当时,戒贤法师虽已年迈,但还是特地为玄奘讲授了最难懂 的《瑜 师 地论》。六四一年,玄奘在那烂陀寺著《会宗论》三千颂,调和空有诸说,受到僧众的称誉。玄奘游学天竺期间,有五年在那烂陀寺学习,有两年跟杖林山胜军居士 学 习《 识抉择》。他还到天竺各地遍访名师,贯通佛学 要 义。六四年,玄奘应天竺戒日王的请求,于曲女城设大法会,进行说法。到会者有十八个国王、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数千人。

玄奘的讲述使到会者为之钦服。戒日王又请玄奘举 行无遮大会,僧俗到会者逾五十万人,会上宣读了玄奘所著的佛论,并允许到会的人质疑。此会举行了十八天,无人敢于诘难,大乘和小乘僧人一致推崇他为“大乘天”。六四三年( 贞观十七年),玄奘自天竺携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及舍利佛像等动身返国,第二年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 )。他向唐太宗上表说:“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唐太宗下令派官吏前往迎候。六四五年( 贞观十九年)正月,去国十七年,跋涉五万里的玄奘终于返抵长安。

二月,玄奘赴洛阳谒见唐太宗,唐太宗命玄奘撰写《西域记》。玄奘返长安后,在房玄龄的支持下,组织了译场,延聘当时名僧如道、宣神等十二人襄助翻译佛学经 典。翠年,玄奘写成《西域记》。公元六四八年,唐太宗亲为玄类所译的《瑜珈师地论》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其后,唐太宗召见玄类于翠微宫,共议佛学,十分契机。公元六五二年(永徽三年),玄奘请求在长安慈恩寺建石浮图( 即今之西安大雁塔),用以安置经典及舍利佛像。两年以后,玄奘最得力的弟子窥基和尚入慈恩寺协助玄类译经。

玄奘回国后,一直主持译经工作,先后译成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出的主要著作有瑜珈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一身六足”论典,以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与此同时,玄奘还将《老 子》和《大乘起信论》等中国典籍,译成梵文,传入天竺。

六六四年( 麟德元年),玄类逝世。终年六十三岁。玄奘是个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上,有人称赞说:“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由于玄奘精通汉文和梵文,加之有广博的佛学知识,因此在翻译中能做到出语成章,准确而不失原意。他在当时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中,不论在译作的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居于首位。他的出色的翻译工作,对促进中印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玄奘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他以无畏的精神,只身前往天竺,亲身了解沿途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物产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回国后所写的《西域记》,对于研究古代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的历史地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玄奘也是一个卓越的爱国者。他在天丛时,声望日隆受到天竺国君与僧众推崇,当时许多人都要求玄奘留在天竺。可是玄奘却放弃了在天丛的声望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的祖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