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马戛尔尼访华始末——乾隆让马戛尔尼几乎到抓狂

 新用户36578gXR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01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开始向世界输出商品和武力,在这个过程中,神秘的东方大国——清朝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成了英国必须重视的对象。

但英国人对当时的中国一无所知,所以,英国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派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但这次派遣的使者还没有见到乾隆,就死在了路途之上。这也不怪使者,当时的苏伊士运河也还没有开通,使团需要穿越好望角,路途十分遥远。

到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又派遣以马戛尔尼作为正使、斯当东为副使的大型使团访华,访华的名义是给乾隆祝寿。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提前给两广总督写了封信,告知了这件事。对于这样的大事,两广总督也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件事情奏报给了乾隆。

乾隆对此事也还是比较上心,让人拿来地图,看看英吉利到底在哪里。然而,在地图上找到了法兰西、意大利,却根本没有找到英吉利。在当时中国的地图上,压根就没有绘制英吉利。

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乾隆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连颁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按照当时的惯例,外国使团是需要在广州上岸。乾隆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并命令沿途官员做好接待工作。

                  02

1793年6月19日,英国使团北上天津。

英国人刚一上岸,一群中国官员带着队伍,在使团中间插上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英国送的礼品也被改了,“礼物”改成“贡物”。

马戛尔尼来中国之前,英国内政部长就告知他,让他不要过多的注重利益中的一些小事,尽全力达成建交通商的目标。所以,这些行为虽然引起了英国使团的不满,但马戛尔尼选择了暂时退让。

但紧接着,更大的冲突又发生了。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理所当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但很明显,乾隆不这样认为。大清的官员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得知这个信息的马戛尔尼自然是愤怒不已,坚决拒绝。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饭菜供应上也故意缺斤少两。这样的行为自然不能让马戛尔尼改变决定,但想要完成使命的他,也在和大清的官员们探讨其他方式。

马戛尔尼建议在乾隆身后挂一张英国国王画像,自己在跪拜的时候,对象是英王。而在实际上,马戛尔尼也在跪拜乾隆。这种投机取巧的建议,自然被乾隆拒绝。

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就在会面就要破裂的时候。大清的官员们妥协了。接受了马戛尔尼的要求。马戛尔尼进一步询问,是否可以亲吻乾隆的手,这种有辱乾隆“圣体”的做法,自然是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那么为何大清会接受马戛尔尼的方案呢?因为距离乾隆大寿只有几日了,外邦前来朝贺自然是规模宏的庆典的重头戏之一。英吉利的使团自然是朝贺中的一员,必须要出现庆典之上。故而大清的官员和乾隆接受了马戛尔尼单腿跪地的礼仪。

                 03

英国使团被安排在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去热河避暑山庄谒见皇帝。

马戛尔尼又紧张又兴奋,终于可以达成使命了。

但庆典的场景远远出乎马戛尔尼的预料。英国使团只是众多的外宾使团之一,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乾隆送上礼物,然后接受乾隆赏赐给他们礼物。这种方式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乾隆是天下之主。

当然,在大清的典籍里面,马戛尔尼当然是进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嘉庆和和珅都坚持这种说法。

马戛尔尼没有在乾隆的寿辰上提出自己出使的目的,但在大清眼里,英国人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英国人的使命就是向乾隆朝贺,以显示乾隆皇恩浩荡,十全武功。

马戛尔尼已经是哭笑不得,只得急迫向清政府提出谈判,还提出了六项要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这些条件,当然不会引起大清的任何兴趣。

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英国使团踏上了归程。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大清和英吉利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接触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