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献之离婚讲起

 新用户36578gXR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01

王献之临死前,身边人问他:可还有遗憾?

王献之答:其他都没什么,唯一的遗憾就是和表姐郗道茂离婚。

王献之为何要和表姐结婚,为何结婚之后又要离婚,离婚之后又为何至死难忘呢?

此事还得从长说起。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现藏于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02

晋室衣冠南渡之后,司马睿在建业称帝,建立东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

司马睿从北方而来,在江南无根基,力量不足,故而只能依靠世家大族,尤其是以王导、王敦兄弟为首的琅琊王氏。

王导兄弟也确实不负所望,在他们的鼎力相助之下,司马睿逐渐在江南扎下了根。但司马睿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王氏兄弟的势力也急剧膨胀,其力量甚至超过了司马家。

世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这并不是夸张之说,晋元帝司马睿见到王导还需要行拜礼,甚至见到王导的妻子都行拜礼。

此时的局势是,王敦在外拥兵,王导在内主政,一内一外,司马睿基本处于一个被架空的状态。

司马睿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培植自己的势力成了唯一的选择。他刘隗刁协戴渊等人为心腹,意图抗拒王敦。

王敦督荆江广等六州军事,兵强马壮,直接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建康,并一路势如破竹。最终的结果是:司马睿身边的那些反对王敦的人或被杀,或逃跑,司马睿被变相软禁,王敦掌朝政,乾纲独断。

王敦开创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东晋以后但凡在长江中上游掌握实权的军事统帅,大多会顺江而下,兵临首都。

王敦掌朝政之后,就谋划着改朝换代。

王导对于王敦进攻首都是默许的,这才有王导那一句: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但王敦要自立为帝,王导是万万不同意的。

王导为何不同意王敦改朝换代,只有他自己清楚。想来原因无非两种:一是王导以名士自居,不愿背负谋逆的千古骂名;二则是自己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敦当了皇帝,自己最多还是保持现有地位,甚至有可能不及现在。那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呢?

新继位的晋明帝得知了王敦的计划,立即进行了布置,以王导为总指挥,抗击王敦。其中有一个人,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那就是郗鉴。晋明帝以郗鉴为卫将军,统领从驾诸军。

王与,共天下

03

王敦在第二次发兵进攻建康的过程中,已是身患重病。如果他身体无恙,亲自领兵,相信那些勤王的军队在他这里走不了几招。但王敦不仅病了,还病死了,其叛乱自然很快就被平定。

郗鉴因为平叛有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进入了东晋的决策层,成为了左右时局的人物之一。

此时,时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的晋明帝去世了,年仅5岁的晋成帝登基。皇帝太小,由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虽然晋明帝去世前安排了一帮人(司马羕王导卞壸郗鉴庾亮陆晔温峤)来辅佐小皇帝,但真正辅政的是王导和庾亮。

庾家女子为皇后本对于王家人来说,算不了啥,东晋一朝,王氏出了8位皇后。但此时不同,皇后成了太后,更要命的是她还临朝听政,掌握了实权。

庾亮是太后的哥哥,也是小皇帝的舅舅,这是他能够与王导平起平坐的原因。

一山不容二虎,庾亮和王导之间的矛盾逐渐愈发激烈。

但此时,又发生了变故,苏峻叛乱了。

晋室南渡时,很多流民也跟着南行,他们驻扎在江淮之间,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苏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首领。王敦之乱时,朝廷征召苏峻平乱,苏峻应命而来。

平叛成功之后,这些由流民组成的队伍,在朝廷看来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庾亮就采取一个历来最常用的办法:明升暗降,调苏峻入主中央为官,解除其兵权。

苏峻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宁愿在山头上看法庭,也不愿在法庭上看山头(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遂率军叛乱。

苏峻的叛乱很成功,拿下首都,控制住晋成帝。东晋历次叛乱,叛军想要拿下首都,并不是太难,这也说明东晋宗室力量的孱弱。苏峻在军事上大胜的时候,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他想要显示自己的个人武功,酒后只带几名随从冲入敌阵,被杀。

叛乱就这样戏剧性的被平定了。

东晋后期地图(建康因为地理位置,国内常常遭受荆州地方权臣的军事压力,建康北边的徐州同样是十分重要

04

苏峻的失败,是庾亮的胜利,也进一步加强了其权威,到了这个时候,庾亮要和王导扳一下手腕了。

东晋建国以来,历任三帝,这是第一次有人向琅琊王氏发出真正的挑战。

王导自是不会坐以待毙,他需要外援,现在他能够倚仗的人是郗鉴。王导在中央执政,掌握有政权,但需要军事上有力的支持者,王敦死后,这一点是缺失的。

郗鉴其实也是流民的统帅,在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中都为朝廷出过力。既然庾亮对流民有戒心,那么王导自然要好好利用。在郗鉴去京口任职时,王导不去上朝,而是去为郗鉴送行。

郗鉴成为王导在外的有力支持者,后来,荆州强权人物陶侃想要废掉王导、庾亮想要除掉王导,都寻求郗鉴的支持,郗鉴一概不应。

郗鉴的支持得到了回报,他写信给王导:自己有一女儿,请求王家联姻。

当初韩信写信给刘邦,想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回信:把“代”字去掉,直接当齐王。对于自己必须依仗的对象,不怕他有要求,最怕他没要求。而且当对方提出要求,所给予的一定要大大超出他的预期。

王导自然是深谙此道,回复郗鉴说:我们王家的子弟,你随意挑选。

东晋建国以来,敢在琅玡王氏中任意挑选女婿的,郗鉴是第一人。这实际上也是王氏力量衰减的标志。

都知道,东晋是门阀政治,世家大族是真正的决策者。想要进入这个圈子,通婚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郗、王通婚,让郗家成为世家大族,王敦有了军事外援,也算互惠互利。

郗鉴眼光不错,选择了一个叫王羲之的小伙子成为自己的东床快婿(此成语就是来自源于此事)。

王献之书法《地黄汤贴》,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05

讲到这里,可以让我们本文的主人公王献之登场了。

郗、王通婚,自然不会只有一桩婚姻,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后来又娶了郗家的郗道茂为妻。王羲之的妻子是郗道茂的姑妈,所以,郗道茂就是王献之的表姐。

王献之和郗道茂婚后的感情是不错的,不然王献之也不会到死都念念不忘。两人育有一女,但可惜夭折了。

郗家的荣光只维持了两代,王献之与郗道茂结婚时,郗鉴早已去世,郗鉴的儿子郗昙也已经去世,郗家开始中落。

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因为新安公主执意要嫁与王献之,王献之不得已与郗道茂离婚,与新安公主结婚。

王献之与郗道茂的婚姻,本质上是政治婚姻,当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时,他们的婚姻就变成了牺牲品。

这里,并不是王献之想不想离婚的问题,他想,也得离;他不想,还是得离。以至于王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对离婚一事难以忘怀。

那新安公主其实也是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她第一次婚姻,是嫁与权臣桓温之子桓济,后桓济被贬,新安公主与之离婚。

在那个时代,皇帝的女儿也不过政治的附属品。

离婚给王献之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他与新安公主婚后育有一女:名王神爱。王神爱后来成为晋安帝皇后,王献之成为国丈。

而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实际上也意味着郗家衰落,退出了世家大族的行列。

郗家用与王羲之的婚姻,跨入世家大族的行列,又因王献之的离婚而退出。

正应了那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而即便是东晋最强大的琅玡王氏、陈郡谢氏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匆匆数十年而已,便消散在浩瀚的时间岁月里。

如果你喜欢本文,就请点一个右下角的“在看”吧。

本意是想用简短一文,以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为引,串联东晋初期的时局,理清脉络,并将之叙述清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