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明令太监不得干政,为何明朝太监权力却那么大?

 新用户36578gXR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01
太监专权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东汉末年和唐朝末年尤甚,他们甚至到了可以随意更换皇帝的地步。
明朝的太监虽说还没有达到可以更换皇帝的地步,但明朝太监其权力却非常之大,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这都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们的威风权势超过了六部尚书。而像王振这样的大太监,甚至可以决策国家的对外战事。而魏忠贤当权时,其可以安排自己的亲信们担任六部尚书。
明朝太监的权力为何如此之大呢?

02
朱元璋在世时,曾经明文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为何明朝后世的皇帝都不遵守这一祖训呢?
这实际上还是跟朱元璋本人有关。
朱元璋嫌弃丞相权力太大,所以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大权全部握在皇帝手上。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人,全国政务全部让皇帝来处理,皇帝不得累死啊!
所以,就有了内阁制度,内阁大臣们看过各类文书之后,就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这就是“票拟”。
内阁送上来需要审批的文书很多,皇帝需要在翻阅之后用红笔进行批示,这也被称之为“批红”。送上来的文书太多了,皇帝也忙不过来。所以,逐渐就开始让一些太监来帮忙,皇帝让太监们按照自己的口述或者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这些太监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不是一人,而是由数人组成。
很显然,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大。因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核心方式。
明朝中后期,一些皇帝,比如万历、嘉靖怠政,一些皇帝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比如天启。这都给了秉笔太监极大的空间,导致他们实际上可以代替皇帝发号施令。

03
秉笔太监实行“批红”,很显然是需要文化知识,太监大多来自于穷苦家庭,他们的知识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朱元璋大概为了防止太监们干预朝政,明令禁止太监读书识字。
但这条戒律被他曾孙朱瞻基破了,明朝后世的皇帝,很少有像朱元璋那样勤政的,朱瞻显然没有朱元璋的工作热情,他也需要有人帮他打下手,太监不识字就很麻烦。
朱瞻基在宫里开了个学校,让太监进学校学习。太监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后期他们走向政治核心层奠定了基础。明朝很多太监的学问都非常高,像魏忠贤这种目不识丁的非常罕见。比如冯保不仅书法造诣极高,同时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是有见解的。

04
太监的权力大了之后,为何又无法威胁到皇权呢?
我们知道,万历、嘉靖数年不上朝,但是国家大权却能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为何呢?
核心问题还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这里,丞相废除之后,其实国家的真正决策者只有皇帝一人。所以,皇帝虽然不上朝,最多是政务堆积不处理,但权力不会旁落。
比如,万历时期,由于万历怠政,很多岗位出现了空缺,吏部尚书孙丕扬举荐了很多人才,报万历批准,万历不理,这些岗位就一直空着。吏部虽然主管人事,但没有万历的批复,任何人事安排都无法进行。
还有一个例子。
天启帝病危之际,魏忠贤想要自行选择皇帝继承人,和自己的心腹兵部尚书崔呈秀商议,崔呈秀一听这事就知道不靠谱,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秉笔太监都是他的人,六部里面很多也是他的人,但天启已经下旨让崇祯继位,魏忠贤想要替换皇位继承人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05
太监本质上是皇帝的爪牙,因为不属于六部,他们的任免只在于皇帝的一句话。实际上,他们也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
明英宗可以让王振来指挥土木堡这样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其对王振的信任可见一斑。
而天启帝临终前对崇祯的嘱托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崇祯继位之后继续重用魏忠贤。
而崇祯上吊自杀的时候,只带着王承恩一人。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古皇帝与文官集团就是一对冤家。
明朝以前有宰相制,皇帝只需要对付宰相就行了,但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这种状况下,皇帝不是省心了,而是不得不面对更庞大文官群体。
皇帝一个人玩不过文官集团,骨子里也不信任他们,但是政务还需要他们维持,怎么办?找信任的人监督并制衡他们。
这就是太监走向政治前台的另外一个原因。宦官没有家,没有后代,他们视皇帝为自己的根,又有朝夕相伴的情分,宦官对皇帝的忠心更单纯,远非文官集团可比。
故而皇帝更信任太监。

06
崇祯就是一个喜欢用太监的皇帝。
为了监视辽东,崇祯派遣高起潜去到前线。高起潜说是监军,实际上他就是真正的爷,前线主将无不对其唯命是从。
后来清军入关,高起潜拥兵不动,卢象升战死亦不援助。
在辽东首府辽阳的战争中,在战争最吃紧的时候,高出、胡嘉栋、韩初命、牛象干、刑慎言等五名监军越城而逃,被老百姓称他们为“同逃五监军”,他们的出逃极大的影响了辽阳城内的明军军心。
而另外一件事,能很好说明当时监军太监在军中的地位。
1638年,清军由多尔衮和岳托率领,分左右两路大举南侵,突破墙子岭和青山口。当时明朝的主将是兵部侍郎,总督蓟辽的吴阿衡。而肩负重任的吴阿衡此时正在和总兵吴国俊一起,给监军邓希诏祝寿,清军顺利击垮明军,进入关内。

07
明朝皇帝喜爱用太监,而太监也最终陪着大明皇帝走到了最后,王承恩成为见证明朝亡国的第一人。
在今天的崇祯的思陵,旁边有一座太监墓,那就是王承恩墓,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忠心,特地让在死后也陪在主子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