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勰:10年依附沙门,精通佛理写《文心雕龙》

 夏欲诗文字坊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刘勰这个人很有意思,10年依附沙门僧佑并未出家,精通佛理却能创作出颇有经学旨趣的《文心雕龙》!

1、章学诚评价《文心雕龙》:体大精深

相比曹丕《典论》经轶失唯独只剩下一篇《典论·论文》,以及陆机《文赋》的短篇篇幅,共撰写50篇的《文心雕龙》保存完好,其《神思》、《时序》、《原道》、《知音》篇等至今仍启迪着创作者进行创作,它也确实算得上灿若群星般的耀眼存在。

章学诚用“体大精深”来准确定义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与同时代及之前的文学理论比较来看,《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系统化编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高成就!《文心雕龙》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各种学说、理论的发展脉络,逐本溯源;下篇则具体讨论文学创作的各种技巧问题!上篇重在解答“文学理论是什么”的问题,下篇则继续解释“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实操问题!可谓干货满满,理论和实战技巧兼备。

2、“龙学”唯有“红学”可媲美

《文心雕龙》无论从庞大体例还是内容精深来说,都无懈可击,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范本。既使到了现代,文学理论书籍的行文框架也无法超越这两条脉络,所以围绕着《文心雕龙》的学习研究也从未间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因为研习一部著作而形成一个流派的,“龙学”是首创,唯有后世因研习《红楼梦》而形成的“红学”流派可与之相媲美!

             

3、儒释道相融合

刘勰本人精通佛理,但《文心雕龙》却颇有道统意味,其实这并不矛盾,做人要内方外圆,儒释道同时并存于一个文人身上也并不少见!

后世的苏轼思想中就明显兼取了各家所长,而达到了圆融通慧的思想境界,也即杜甫所提倡的“转益多师是汝师”!

回到刘勰本人,他选择依附沙门僧佑十年之久,本身也就是为自己出仕大展抱负做准备,但他坚持不出家,就是为了实现经世报国的宏愿。


他所依附的沙门僧佑身份非同一般,与萧氏皇族往来密切。皇帝所钟情的妃子拜僧佑为师。

魏晋时代崇尚佛教,与皇家习佛有关,至今在江浙一带保存着当时兴建的寺庙,如寒山寺、灵隐寺、净慈寺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寺院外墙为明黄色,这也表明了其与皇室之间的密切关系!

刘勰依附僧佑习佛的目的也很世俗,就是为了通过僧佑与皇室的密切关系,为自己争取进入仕途的机会!事实上,刘勰后来进入仕途所谋取到的职位,也确实跟僧佑及皇室有关!

而在研习佛理的过程中,刘勰也确实受益匪浅,据说很多名僧去世了都请求刘勰为自己撰写碑文!刘勰自幼家贫无所依,出仕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才真正放下一切选择出家皈依佛门,也许刘勰在历经世事以后,终于看破红尘,放下了追名逐利的幻梦,回到清静无为的最初!

其实佛理始终贯穿着刘勰的一生,给予他心灵的安顿,成为他对抗残酷世界的温柔铠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