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人驾到:崦山情思【刘巧平】

 太行文学l苑 2023-07-02 发布于河南

崦山是阳城县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20平方公里属于原始森林,山上常年绿浪滚滚,烟雾缥缈,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夏季——更是云雾腾腾,仙气缭绕,深入其中,有如入仙境的错觉。山上有座白龙庙,据说始建于唐(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现存建筑有山门、二门、戏台、白龙殿、配殿、望雨楼、白龙池、八卦龙泉亭等,白龙殿为正殿,供奉着呼风唤雨有求必应的白龙显圣王,俗称“白龙王”。对崦山的情思不仅仅是因为它风景秀丽,有“白龙王”的坐镇,更有流传亘古的“十凤齐鸣”也叫“石缝齐明”。相传明朝末年(1643年),官府腐败,社会动荡,闯王义军逼近县城,城里大小官员弃职而逃,有十位秀才为了应对科考,来到崦山的白岩寺刻苦求学。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一声闷雷,白岩寺后面的峭壁上竟然裂开一道上下贯通的石缝,白岩寺的主持先生若有所思的指着石缝不住地点头,连说:石缝齐明!好兆头,好兆头!当年九月,十位学子赴考,全部考中举人。时至今日,在阳城县的十字东街还有一座牌楼,两柱一门,正中一块牌匾,上书遒劲有力四个大字“十凤齐鸣”,和崦山白岩寺后面峭壁上的“石缝齐明”遥相辉映,成为阳城境内世代流传的一段佳话!历史虽无法考证,但这也寄托着当地民众对莘莘学子的一种期盼,我曾在崦山脚底的镇上中学求学后又短暂在此工作,从崦山流下来的汩汩清泉水常年滋养着我,对崦山自然多了一种别样的情感。

离开学校几十年,其间也曾几次登上崦山,但每次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步履匆匆,难解思念之情,年岁越长,对崦山的思念越重,思念崦山的山,思念那漫坡的绿,思念那汩汩的泉水,思念石缝尽头求学的虔诚,无尽的思念让我断然放下手头的工作,毅然驱车前往。

公路贴着山腰横切,曲伸舒缓没有急弯。一脚油门,再一脚油门,同行的友人打趣:“这么着急,约会呀?”我笑着应:“一会儿你就懂了。”车子停在山脚下的小村庄,开门,下车,一气呵成。虽然才到山脚,但已然感受到了山的清凉,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再深深地呼吸一下山里高浓度负离子清新空气,“好爽啊!”我俩居然异口同声,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瞬间蔓延。

从山脚爬楼梯上山,一步一景,一景一惊喜。重重山影似龙腾虎跃,片片松柏如万里波涛,参天古树挺拔俊秀,妩媚山花争奇斗艳,置身于空山幽谷中,心旷神怡。

“歇歇吧,”友人偏富态,爬楼梯有点吃力。这也是他第一次从楼梯上去,他说他以前都是直接把车开到山顶。

“你呀,就是太惯着自己的胃了,以后少吃点。”我和他说话向来不客气,他也从不会计较我的态度,总是“呵呵”一乐。

一边走一边斗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芬芳,山谷里此起彼伏的鸟叫虫鸣在尽情演奏着大山独特的乐章……

“爬楼梯不仅可以锻炼,还可以更近距离的观景,你看,怪柏,奇松,千姿百态,郁郁葱葱……”我喋喋不休。

“可惜呀,至今还是一待嫁的姑娘,没有出阁”友人揶揄了一句。

友人和我一样,都是本地人,同样对崦山有着深深的情愫。他这样说我知道他和我一样深深地爱着家乡这座山,替它惋惜,这么靓丽的风景,如此引人入胜,却依然“待字闺中”,当地的人们住在山里,过着闭塞而淳朴的日子,大山里的日子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净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简单。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来在了山顶,临高远眺,只见近处山峦叠翠绵延起伏,远处村庄田园纵横阡陌,静静地站在山顶,大口呼吸着崦山的味道,就觉得异常的踏实,听风穿过树林的沙沙声,看雾层在松柏林间萦绕,就会觉得恍入仙境。

山顶的庙宇已年久失修,虽破败不堪,但依然能看出香火不断,大殿正中的“白龙王”应该是这几年刚翻新的,慈祥而不失威严。殿外有明代嘉靖年间,曾任户部尚书的王国光为白龙庙的赋诗,“石磴穿斜径,灵山仰雨师;云低失乱壑,谷转出清池;虬柏苍波漾,龙宫白玉滋;王疾时秩望,遐迩慰民恩。”白龙庙坐北朝南,现存碑刻二十余通,碑刻较为完整的记录了庙宇的变迁过程,也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白龙王被当地的民众尊为“灵雨正神”。

殿外的八卦龙泉亭内,泉水汩汩流淌,一年四季从不断流,泉水清冽,甘甜,当地人经常拿它当矿泉水直接饮用,我和友人也去车里拿了矿泉水瓶子,用绳子绑着,在泉内的龙口里接来神水解渴。你别说,还真是格外的爽口!崦山不仅山美,水更甜!

离开八卦龙泉亭拾级而上,就来到了白龙池,顾名思义,池比泉少浅一点,规模也少小一点,但一样的清,一样的甜,一样的爽口。池子上方有龙抓媳妇的雕塑,相传恶毒媳妇虐待婆婆,白龙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在小年夜化身闪电,劈向恶媳,恶媳被闪电劈成两半,一命归阴。龙抓媳妇的典故由此而来。

在崦山,最留恋的还是白龙池边那棵千年桧树,高有数丈,树干笔直,冠如伞盖,我和友人试了一下,至少得有三人才可合抱,摸摸树身,沾沾仙气。我俩相视一笑,祈福树,福气来了,接福。崦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灵魂的寄托。

在去“石缝齐明”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对夫妻,面色温和,平静,他们带着各色水果,点心,看见我们,他俩笑着打趣道:“孩子考试,我们上来沾沾崦山的福气。”言语间没有半点焦虑,更像是来崦山旅游,观光。其实,来崦山旅游的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方圆几十里的村民,更多的是学生家长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到“石缝齐明”来。我们家老二中考时,我也曾亲自带他走过一趟“石缝齐明”,带他从两块巨石的缝隙中钻过,努力在悬崖峭壁上寻找当年十位秀才刻苦用功的痕迹,去十位秀才居住的崖壁石洞里取经,给他讲“石缝齐明”的故事,那时候,我也十分的虔诚,孩子则是满脸好奇,外加不屑。

站在“石缝齐明”的巨石上看崦山,眼睛所能望到的地方,全是绿色,绵延的绿,细密的绿,辽阔的绿,是平和宁静的绿,是包容感恩的绿,这绝世的绿过滤掉了尘世间所有的喧嚣,平复了尘世中的噪杂和焦虑。

还是记忆中的崦山,古朴,纯净,原生态,美得让人不忍惊扰。

下山的路上,友人不禁感慨:“崦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崦山更像是一首诗。”的确,崦山就是一首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诗,欢乐是你,奔放是你,忧伤也是你,情思绵绵无尽头……

【作者简介】:刘巧平,女,山西省阳城县人,业余文学爱好者,新手一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