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专访缅怀上坪古坑人谢开育

 zhaoniupai 2023-07-02 发布于河南

  按:虽为土生土长的上坪人,但照牛排对很多上坪乡贤的名字都比较陌生。近来阅谱时无意中翻到第3878页,看到中山大学和南方日报,觉得有故事,搜索一下,有些遗憾。谢开育,广东连平上坪古坑横坑下屋坝人,1965年8月24日出生,1987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南方日报社,历任潮州日报副总编辑、南方农村报主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印刷厂厂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市场拓展部主任。于2010年1月16日晚11时许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终年45岁。2007年时,谢开育曾以一个农家子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接受记者采访——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朝征公派下谢开育

  “我的家乡在连平县上坪镇古坑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粤东北客家山村。按族谱记载,谢姓传到我已经是23代,族人聚居有400多年历史(照牛排注:上坪谢氏始祖复渊公于元朝至元年间迁居上坪,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但基本面貌却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封闭、贫穷、落后仍然是家乡的特征。贫穷的原因有多方面,教育落后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父母那一代人,许多连小学都没念完就种田的种田、打工的打工了。通过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人生命运,至少在我小时候仍未成为村民的共识。念小学时我已经跟一位当裁缝的舅舅学艺,是为了将来好谋生。穷乡僻壤也有美好的一面,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我每年春天都回乡拜祭先人,对家乡近年的变化虽不陌生,但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常常会让我想起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以及那些流逝了的童年快乐时光。”

谢开育

  2007年5月16日,南方农村报前主编、时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印刷厂厂长谢开育,以一个农家子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接受了记者采访。访谈伊始,他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老家的情况。

  父亲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1983年,谢开育以连平县应届考生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东北山区的基础教育仍未完善,教学质量不高。谢开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为日后升读大学打下了良好基础。除了个人努力与资质秉赋之外,与父亲(谢石月)千方百计保证他好好读书,读上最好的学校有很大关系。

  “我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他最敬重读书人。那时家里很穷,他从来都舍不得买包好烟自己抽。但我从小学到在县城高中的历任班主任,他全都认识,每次来学校找老师了解情况,他都要买包最好的烟。我小学毕业那年,上坪镇还没有正式的初级中学,我念的是家乡古坑村小学附设初中班。为了让我上更好的学校,父亲千方百计让我转学到一间离上坪镇较近、教学质量较好一点的学校——其实也同样是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为了让我读好书,他是不计代价的。”

1981年,连平到新丰的汽车票

  “虽然事隔二十多年,我还清楚记得接到中山大学录取通知后,家里真是乐坏了,父亲也愁坏了。当时读大学虽然不收学费,但家里连让我去广州的路费都拿不出来。父亲将叔伯兄弟全部动员起来,把自留山的树木现砍现卖,筹了400块钱。我念大学时每月助学金21元,基本够伙食了,但每学年总是要有三几百块钱其它支出的。就为了这笔钱,家里所有节余用光不用说,亲朋好友资助的、借的,所有办法都用尽了,但父亲从不等我开口要钱,临近开学时,他会将一学期所需的费用送到我手上。”

  “家里为了供我读书是付出很大代价的。我上大一时,原上坪中学一个老师,当时已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他来广州开会,送我10块钱,当时已够半个月的伙食了。一个贫穷山区的农家,每年要筹几百块钱供一个大学生,是十分艰难的事。我高中开始就犯有严重胃病,什么药都吃遍了,也没有用,进入大二后不治而愈,才明白是长期饮食太差所致。但当时家里人的饮食比我更差,如今回想当年,让我无限感慨。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父亲无怨无悔,因为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大学教育令我明白社会责任

  大学四年,谢开育是优秀学生,当了班长,入了党。那个年代,思想进步,成绩优异,意味着人生有更多选择。毕业分配,他有六个就业方向可选择:当公务员、留中大任职、进大型国有企业、到南方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等。他最终选择进入南方日报社。谢说,当年并没有将新闻工作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而是希望藉此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后再确定人生发展方向。但“南方”是一个朝气蓬勃、有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的集体,他最终安下心来踏实工作,从一名普通记者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回顾四年大学,谢开育深有感触地说:“当年考上大学,我牛气冲天;四年后离开中大时,我深感自己渺小。知识是海洋,学习永无止境,我至今仍不敢自认是一个文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具体工作,懂得观察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二是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对我来说,或者对任何一个从农村家庭出来的大学生来说,后者显得更重要一些。一个放牛娃,从名牌大学毕业,走上社会,这种成功本身就激励着我有信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也让我对社会责任有更多承担和勇气,对社会问题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从1987年进入报社工作,我辗转多个部门——工商部、政文部、湛江记者站、海外市场报、河源记者站、广州记者站、社会生活部、地方新闻部、潮州日报社挂职(1997.1-1998.6)、要闻部(1998.6-1999.3)、农村报(1999.3—2005.1)、印刷厂(2005.1-2009.3)、(2009.3-2010.1在市场拓展部),这些部门和工作,有些是我熟悉的,有些对我来说根本是陌生的,但我都有信心做好。”

  关于农村教育与农家子弟的未来,谢开育认为,农村报要不断推动政府落实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致力于为农家子弟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向上流动的空间。同时,他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广大农村学生和家长说句心里话:“一定要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尽最大的努力供他们上大学。”

  直接服务农民是最美好时光

  1997年谢开育挂职潮州日报副总编辑,主持该报改版工作,一年半后回南方日报要闻部,负责国际新闻版改版工作,积累了报纸改革的经验。1999年3月,不到34岁的谢开育服从组织安排,出任南方农村报主编。任职近6年,直至2005年1月调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印刷厂厂长。这期间,他承受了新闻改革与报业经营的巨大压力。2001年集团处级干部启动新一轮竞聘上岗,演讲台上,谢开育神情凝重讲出的第一句话是:“此刻我站在这里竞争的不是一个主编的职位,而是一种责任。”

南方农村报Logo

  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谢开育在任期间南方农村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走上了中兴之路。南方农村报逐渐成为深受南粤乡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喜爱的报纸,成为全国三农报刊的一面旗帜。

  “农村报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的支持和历任农村报人努力的结果。我初来农村报时,在这张创办多年的报纸'为农民说话、为农业服务’的口号上,增加了四个字'专门、专业’——'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为农业报务’。反映在新闻报道上,就是坚持农村报对'三农’问题的独立观察与思考,对损害农民利益的人和事,坚持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

  在谢开育的亲自指挥下,南方农村报的舆论监督报道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时代;也在这个时候创办了“农村财富”版块,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市场化经营,报纸不断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内容。

最新一期《南方农村报》,仍有农村财富板块

  当时,每周三期(每逢周二、四、六出版)的农村报为一期16版、两期是8个版。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农村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有钱电视开始普及。农村报必须满足农民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改版、增张、增加彩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期间还创办了报纸的专业增页《养殖宝典》,朝细分市场迈开了第一步。除此之外,在偏远地区增加分印点,提高发行时效,也是一项重要手段。“这些工作都要大量投入,增加成本,但我们又不能大幅增加读者的负担,转型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但我们终于成功了。”谢颇感欣慰。

  “在农村报工作,让我有机会直接服务农民,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离任农村报主编到集团其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多个场合谢开育都如此表达。

  后记:2007年5月,《南方农村报》组织策划“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专题报道,谢开育曾先后两次接受记者采访,呼吁政府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主张农村报致力于为农家子弟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向上流动的空间,勉励广大农村百姓要关心和重视子女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这篇文章未公开发表。直到谢开育去世,才重新编发此文以寄哀思(本文发表在2010年1月21日的《南方农村报》,记者:肖建、黄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