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源头活水来#今日读附录《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61-77)

 新用户2049LCRG 2023-07-02 发布于山西

唯有源头活水来#今日读附录《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61-77)

康德要培养的人是世界公民,之前只是认为“世界公民”这个视野很恢宏,格局很阔达,今日读完此篇方懂康德思想恢宏阔达之下的密集与深邃的架构,果真,读书要求源,在源头才能见活水。

《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篇幅短小而内容精悍,共分九个命题论述。

开篇用“无论人们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下,对于意志自由可以形成怎样的概念,然而它那表现,即人类行为,却正如任何其他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法则所决定”切入,告诉我们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之下其实是普遍的自然法则,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正如“看似崎岖最平常”,“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合乎规律的进程”“恒常的自然法则”“大自然的目标”这些关键字眼也正契合了题目。“当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也经常是与其他人相冲突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像是被引导着似的,奔赴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大自然的意图;或者,奔赴一个甚至也为他们所认识但却从不在意、从不关心的大自然的意图”,这段话间接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无知,大自然的神妙。

命题一非常简短,核心思想“一个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根据其目的发展出来”,再一次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合乎法则的大自然。

命题二直抒胸臆表达人作为大地上唯一有理性的造物,使用理性,扩展能力是其的自然禀赋,并坦诚理性需要实验、训练和教导。

命题三导由大自然导向人类,大自然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予了人类,目的是让人类依靠自我创造一切,文中有一句话诙谐幽默“仿佛大自然关注和看重人类理性的自尊,更甚于人类的安乐”;有一句话角度清奇“大自然反倒更加关注人类努力向前奋斗,并通过其行为使他们自己配得上生命与福祉”;有一句话鞭辟入里又激情澎湃“有一类物种是具有理性的,并且作为理性存在的生命种类,其个体都会死亡,但这个物种却永不死亡,并终将达到其禀赋的充分发展”。

命题四承接命题三,人类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指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我理解为社会个体的本我性。就是这种个体的本我性与社会性的对抗才能唤醒人类的能力,就如懒惰促达科技,再加上外界的荣誉与权力之争,让野蛮走向文化,在文化启蒙下,逐渐演变成文明,让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

命题五谈到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摘录两段原话“建立一个外在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即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最大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唯有在公民联合这样一种保护区之下,这些相同的倾向才能产生最良好的效果;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颗树都力求攫取周围其他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空气和阳光,并因此都成长得挺拔且美丽;反之,那些彼此隔离且其枝叶自由滋蔓的树木,便会生长得矮小、佝偻而又弯曲。一切装扮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这样的社会性成果。这种非社会性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被迫约束自己,从而借助一种强制的艺术而使大自然在人类身上播下的种子得以充分发展”;这充分解释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必要性。

命题六“人是一种动物,需要一个主人”“但这个主人也需要一个主人”由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概念进入到了具体的范畴“宪法”。

命题七“建立一种完美的公民体制”

组成一个联邦,靠联合的力量,在一种法治的体制里面寻求和平与安全,从而建立起完美的公民体制。

“承认大自然的安排在部分上的合目的性而在整体上的无目的性”“凡不植根于道德上的善意的任何一种善,都无非是纯粹的假象与炫惑的贫困而已”。

命题八 关键字“国家宪法”

回到了命题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解读,还谈到了启蒙,强调了“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作为一个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初禀赋都将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基地,终将成为现实”。

命题九由名词概念上升到思维方式“哲学头脑”—从另外一种视野所能探讨的东西的一种想法。

“按照大自然以人类物种完美的公民联合作为目的计划来描述普遍的世界历史,这一哲学尝试必须是被视为是可能的,甚至还必须被认为是促进大自然的这一目标的”“我们的后代将如何着手来掌握再过几百年之后我们有可能遗留给他们的那一份历史重担呢?他们将仅仅从他们感兴趣的观点出发,来评价和尊崇最古老的时代的历史,那些有可能早就消失的文献,也就是说,关注整个民族和政府在一种世界公民的视野之下所成就的或者所伤害的东西,同时考虑到各国首脑及其属下对荣誉的欲求,这样才能把他们引向能够确保他们在遥远的未来时代被认为是值得称道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前七个命题之间基本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人到普遍立法到体制到宪法,第八个明题重点阐述了国家宪法,第九个命题上升到思维方式,从中可见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严谨,周密,寻“道”求源。

“世界公民”看似四个字,其背后的深意探求缤纷多彩,我们常以为长话短说是一种能力,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理解了“短话”,我们理解的只是我们理解的“短话”,并非作者的“短话”。思维的差异不可视,你要说出来,你要写下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多少,理解多少。

唯有源头活水来#今日读附录《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61-77)

康德要培养的人是世界公民,之前只是认为“世界公民”这个视野很恢宏,格局很阔达,今日读完此篇方懂康德思想恢宏阔达之下的密集与深邃的架构,果真,读书要求源,在源头才能见活水。

《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篇幅短小而内容精悍,共分九个命题论述。

开篇用“无论人们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下,对于意志自由可以形成怎样的概念,然而它那表现,即人类行为,却正如任何其他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法则所决定”切入,告诉我们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之下其实是普遍的自然法则,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正如“看似崎岖最平常”,“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合乎规律的进程”“恒常的自然法则”“大自然的目标”这些关键字眼也正契合了题目。“当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也经常是与其他人相冲突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像是被引导着似的,奔赴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大自然的意图;或者,奔赴一个甚至也为他们所认识但却从不在意、从不关心的大自然的意图”,这段话间接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无知,大自然的神妙。

命题一非常简短,核心思想“一个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根据其目的发展出来”,再一次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合乎法则的大自然。

命题二直抒胸臆表达人作为大地上唯一有理性的造物,使用理性,扩展能力是其的自然禀赋,并坦诚理性需要实验、训练和教导。

命题三导由大自然导向人类,大自然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予了人类,目的是让人类依靠自我创造一切,文中有一句话诙谐幽默“仿佛大自然关注和看重人类理性的自尊,更甚于人类的安乐”;有一句话角度清奇“大自然反倒更加关注人类努力向前奋斗,并通过其行为使他们自己配得上生命与福祉”;有一句话鞭辟入里又激情澎湃“有一类物种是具有理性的,并且作为理性存在的生命种类,其个体都会死亡,但这个物种却永不死亡,并终将达到其禀赋的充分发展”。

命题四承接命题三,人类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指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我理解为社会个体的本我性。就是这种个体的本我性与社会性的对抗才能唤醒人类的能力,就如懒惰促达科技,再加上外界的荣誉与权力之争,让野蛮走向文化,在文化启蒙下,逐渐演变成文明,让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

命题五谈到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摘录两段原话“建立一个外在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即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最大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唯有在公民联合这样一种保护区之下,这些相同的倾向才能产生最良好的效果;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颗树都力求攫取周围其他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空气和阳光,并因此都成长得挺拔且美丽;反之,那些彼此隔离且其枝叶自由滋蔓的树木,便会生长得矮小、佝偻而又弯曲。一切装扮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这样的社会性成果。这种非社会性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被迫约束自己,从而借助一种强制的艺术而使大自然在人类身上播下的种子得以充分发展”;这充分解释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必要性。

命题六“人是一种动物,需要一个主人”“但这个主人也需要一个主人”由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概念进入到了具体的范畴“宪法”。

命题七“建立一种完美的公民体制”

组成一个联邦,靠联合的力量,在一种法治的体制里面寻求和平与安全,从而建立起完美的公民体制。

“承认大自然的安排在部分上的合目的性而在整体上的无目的性”“凡不植根于道德上的善意的任何一种善,都无非是纯粹的假象与炫惑的贫困而已”。

命题八 关键字“国家宪法”

回到了命题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解读,还谈到了启蒙,强调了“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作为一个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初禀赋都将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基地,终将成为现实”。

命题九由名词概念上升到思维方式“哲学头脑”—从另外一种视野所能探讨的东西的一种想法。

“按照大自然以人类物种完美的公民联合作为目的计划来描述普遍的世界历史,这一哲学尝试必须是被视为是可能的,甚至还必须被认为是促进大自然的这一目标的”“我们的后代将如何着手来掌握再过几百年之后我们有可能遗留给他们的那一份历史重担呢?他们将仅仅从他们感兴趣的观点出发,来评价和尊崇最古老的时代的历史,那些有可能早就消失的文献,也就是说,关注整个民族和政府在一种世界公民的视野之下所成就的或者所伤害的东西,同时考虑到各国首脑及其属下对荣誉的欲求,这样才能把他们引向能够确保他们在遥远的未来时代被认为是值得称道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前七个命题之间基本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人到普遍立法到体制到宪法,第八个明题重点阐述了国家宪法,第九个命题上升到思维方式,从中可见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严谨,周密,寻“道”求源。

“世界公民”看似四个字,其背后的深意探求缤纷多彩,我们常以为长话短说是一种能力,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理解了“短话”,我们理解的只是我们理解的“短话”,并非作者的“短话”。思维的差异不可视,你要说出来,你要写下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多少,理解多少。

唯有源头活水来#今日读附录《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61-77)

康德要培养的人是世界公民,之前只是认为“世界公民”这个视野很恢宏,格局很阔达,今日读完此篇方懂康德思想恢宏阔达之下的密集与深邃的架构,果真,读书要求源,在源头才能见活水。

《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篇幅短小而内容精悍,共分九个命题论述。

开篇用“无论人们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下,对于意志自由可以形成怎样的概念,然而它那表现,即人类行为,却正如任何其他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法则所决定”切入,告诉我们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之下其实是普遍的自然法则,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正如“看似崎岖最平常”,“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合乎规律的进程”“恒常的自然法则”“大自然的目标”这些关键字眼也正契合了题目。“当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也经常是与其他人相冲突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像是被引导着似的,奔赴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大自然的意图;或者,奔赴一个甚至也为他们所认识但却从不在意、从不关心的大自然的意图”,这段话间接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无知,大自然的神妙。

命题一非常简短,核心思想“一个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根据其目的发展出来”,再一次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合乎法则的大自然。

命题二直抒胸臆表达人作为大地上唯一有理性的造物,使用理性,扩展能力是其的自然禀赋,并坦诚理性需要实验、训练和教导。

命题三导由大自然导向人类,大自然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予了人类,目的是让人类依靠自我创造一切,文中有一句话诙谐幽默“仿佛大自然关注和看重人类理性的自尊,更甚于人类的安乐”;有一句话角度清奇“大自然反倒更加关注人类努力向前奋斗,并通过其行为使他们自己配得上生命与福祉”;有一句话鞭辟入里又激情澎湃“有一类物种是具有理性的,并且作为理性存在的生命种类,其个体都会死亡,但这个物种却永不死亡,并终将达到其禀赋的充分发展”。

命题四承接命题三,人类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指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我理解为社会个体的本我性。就是这种个体的本我性与社会性的对抗才能唤醒人类的能力,就如懒惰促达科技,再加上外界的荣誉与权力之争,让野蛮走向文化,在文化启蒙下,逐渐演变成文明,让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

命题五谈到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摘录两段原话“建立一个外在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即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最大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唯有在公民联合这样一种保护区之下,这些相同的倾向才能产生最良好的效果;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颗树都力求攫取周围其他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空气和阳光,并因此都成长得挺拔且美丽;反之,那些彼此隔离且其枝叶自由滋蔓的树木,便会生长得矮小、佝偻而又弯曲。一切装扮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这样的社会性成果。这种非社会性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被迫约束自己,从而借助一种强制的艺术而使大自然在人类身上播下的种子得以充分发展”;这充分解释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必要性。

命题六“人是一种动物,需要一个主人”“但这个主人也需要一个主人”由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概念进入到了具体的范畴“宪法”。

命题七“建立一种完美的公民体制”

组成一个联邦,靠联合的力量,在一种法治的体制里面寻求和平与安全,从而建立起完美的公民体制。

“承认大自然的安排在部分上的合目的性而在整体上的无目的性”“凡不植根于道德上的善意的任何一种善,都无非是纯粹的假象与炫惑的贫困而已”。

命题八 关键字“国家宪法”

回到了命题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解读,还谈到了启蒙,强调了“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作为一个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初禀赋都将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基地,终将成为现实”。

命题九由名词概念上升到思维方式“哲学头脑”—从另外一种视野所能探讨的东西的一种想法。

“按照大自然以人类物种完美的公民联合作为目的计划来描述普遍的世界历史,这一哲学尝试必须是被视为是可能的,甚至还必须被认为是促进大自然的这一目标的”“我们的后代将如何着手来掌握再过几百年之后我们有可能遗留给他们的那一份历史重担呢?他们将仅仅从他们感兴趣的观点出发,来评价和尊崇最古老的时代的历史,那些有可能早就消失的文献,也就是说,关注整个民族和政府在一种世界公民的视野之下所成就的或者所伤害的东西,同时考虑到各国首脑及其属下对荣誉的欲求,这样才能把他们引向能够确保他们在遥远的未来时代被认为是值得称道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前七个命题之间基本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人到普遍立法到体制到宪法,第八个明题重点阐述了国家宪法,第九个命题上升到思维方式,从中可见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严谨,周密,寻“道”求源。

“世界公民”看似四个字,其背后的深意探求缤纷多彩,我们常以为长话短说是一种能力,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理解了“短话”,我们理解的只是我们理解的“短话”,并非作者的“短话”。思维的差异不可视,你要说出来,你要写下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多少,理解多少。

唯有源头活水来#今日读附录《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61-77)

康德要培养的人是世界公民,之前只是认为“世界公民”这个视野很恢宏,格局很阔达,今日读完此篇方懂康德思想恢宏阔达之下的密集与深邃的架构,果真,读书要求源,在源头才能见活水。

《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篇幅短小而内容精悍,共分九个命题论述。

开篇用“无论人们在形而上学的视野下,对于意志自由可以形成怎样的概念,然而它那表现,即人类行为,却正如任何其他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法则所决定”切入,告诉我们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之下其实是普遍的自然法则,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正如“看似崎岖最平常”,“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合乎规律的进程”“恒常的自然法则”“大自然的目标”这些关键字眼也正契合了题目。“当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也经常是与其他人相冲突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像是被引导着似的,奔赴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大自然的意图;或者,奔赴一个甚至也为他们所认识但却从不在意、从不关心的大自然的意图”,这段话间接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无知,大自然的神妙。

命题一非常简短,核心思想“一个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根据其目的发展出来”,再一次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合乎法则的大自然。

命题二直抒胸臆表达人作为大地上唯一有理性的造物,使用理性,扩展能力是其的自然禀赋,并坦诚理性需要实验、训练和教导。

命题三导由大自然导向人类,大自然把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自由赋予了人类,目的是让人类依靠自我创造一切,文中有一句话诙谐幽默“仿佛大自然关注和看重人类理性的自尊,更甚于人类的安乐”;有一句话角度清奇“大自然反倒更加关注人类努力向前奋斗,并通过其行为使他们自己配得上生命与福祉”;有一句话鞭辟入里又激情澎湃“有一类物种是具有理性的,并且作为理性存在的生命种类,其个体都会死亡,但这个物种却永不死亡,并终将达到其禀赋的充分发展”。

命题四承接命题三,人类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指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我理解为社会个体的本我性。就是这种个体的本我性与社会性的对抗才能唤醒人类的能力,就如懒惰促达科技,再加上外界的荣誉与权力之争,让野蛮走向文化,在文化启蒙下,逐渐演变成文明,让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

命题五谈到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摘录两段原话“建立一个外在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即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最大可能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唯有在公民联合这样一种保护区之下,这些相同的倾向才能产生最良好的效果;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颗树都力求攫取周围其他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空气和阳光,并因此都成长得挺拔且美丽;反之,那些彼此隔离且其枝叶自由滋蔓的树木,便会生长得矮小、佝偻而又弯曲。一切装扮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这样的社会性成果。这种非社会性由于其自身的本性而被迫约束自己,从而借助一种强制的艺术而使大自然在人类身上播下的种子得以充分发展”;这充分解释了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必要性。

命题六“人是一种动物,需要一个主人”“但这个主人也需要一个主人”由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概念进入到了具体的范畴“宪法”。

命题七“建立一种完美的公民体制”

组成一个联邦,靠联合的力量,在一种法治的体制里面寻求和平与安全,从而建立起完美的公民体制。

“承认大自然的安排在部分上的合目的性而在整体上的无目的性”“凡不植根于道德上的善意的任何一种善,都无非是纯粹的假象与炫惑的贫困而已”。

命题八 关键字“国家宪法”

回到了命题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解读,还谈到了启蒙,强调了“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作为一个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初禀赋都将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基地,终将成为现实”。

命题九由名词概念上升到思维方式“哲学头脑”—从另外一种视野所能探讨的东西的一种想法。

“按照大自然以人类物种完美的公民联合作为目的计划来描述普遍的世界历史,这一哲学尝试必须是被视为是可能的,甚至还必须被认为是促进大自然的这一目标的”“我们的后代将如何着手来掌握再过几百年之后我们有可能遗留给他们的那一份历史重担呢?他们将仅仅从他们感兴趣的观点出发,来评价和尊崇最古老的时代的历史,那些有可能早就消失的文献,也就是说,关注整个民族和政府在一种世界公民的视野之下所成就的或者所伤害的东西,同时考虑到各国首脑及其属下对荣誉的欲求,这样才能把他们引向能够确保他们在遥远的未来时代被认为是值得称道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前七个命题之间基本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人到普遍立法到体制到宪法,第八个明题重点阐述了国家宪法,第九个命题上升到思维方式,从中可见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严谨,周密,寻“道”求源。

“世界公民”看似四个字,其背后的深意探求缤纷多彩,我们常以为长话短说是一种能力,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理解了“短话”,我们理解的只是我们理解的“短话”,并非作者的“短话”。思维的差异不可视,你要说出来,你要写下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多少,理解多少。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说白了就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站在世界公民的视野我们才能看到普遍的历史观,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我们的历史观。

这些算个人读书笔记,写得比较乱,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欢迎同好批评指正,共同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