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这面镜子,看故事还是照自己?

 同频读书 2023-07-02 发布于上海

历史学家说,想了解现在甚至了解未来,你首先要了解过去。

“乡土中国”另一个特点是血缘至上。


“乡土中国”除了经验治理,另一个特点是血缘至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血缘来发展,家族的鼎盛,多是靠血缘来推动。

当时的中国,“私”这个字,非常具有代表性。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听到一些有关的名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所谓“私”,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绝对的排外。对有血缘关系的人,则包含着约束和管理。

就拿《红楼梦》为例,贾府盛极一时,各路的亲戚都成为贾府的人,林家妹妹,薛家姐姐,最后连远房亲戚,都可以来纳入这个大家庭。后来贾家倒了,大家也就树倒猢狲散。这种就是乡土中国私化的表现,非常像古老的部落聚集形式。

最典型的就是,家族史纵向发展,纵向指的是父子、婆媳家族的传承,没有小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像西方,基础单位是家庭,家庭的概念就是夫妻子女的小家。

所以中国的婆媳关系由来以久的紧张,也可以在这里看出端倪。原来的乡土中国,强调的是家族的兴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子孙的孝道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维持家族安稳的手段。自然与后来,我们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冲击。

并且当时说“男女有别”,和今天理解的不一样,是真的“有别”。在中国古老的社会,是不崇尚夫妻恩爱,甚至说夫妻相敬如宾,已经是极好的情况了。夫妻之间不需要激烈的感情,要的是稳定有利于家族的长期发展的关系。

当时成年男子,更多的时候是和男人们在一起,工作、娱乐。女人则跟女人在一起,操持家务、带养孩子。在家族中两性除了生育下一代,其他的时候,都是各干各的事情。

现在我们崇尚的,两个人要因爱情而结合,在当时看来确实是离经叛道的,而且是有违于血缘为主体的社会关系。那时的乡土社会,追求的是稳定,血缘的繁衍与传承,更多的时候,看重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感受,更不要说,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那个时代,个人是没有价值的。常有一句话说:“媳妇熬成婆,终有出头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成为一个大家族的首领,或者说大家长,就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所谓的个人价值。

 新时代的到来,传承千年的习惯被打破,不再靠经验来治理,血缘来维系。

商业发展起来,地缘被凸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开始打破以前血缘建立的固有边界,通过地缘,地域来拓展人脉关系。

 从文字下乡带来的一系列的巨大变动,让乡土中国,开始接受商业。由商业时代延伸出来的,地缘社会关系,才有了后来从同宗同族到同乡同事的转变。

 这种改变,也许有一定的被迫性。但他的积极之处,在于让人明白,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仅要有经验,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知识不光是力量,知识,还是权力!

现在经常听人报怨社会层级固化,不容易打破。其实有了对比就知道,如果早生一百年,出生就定贵贱,而且根本没有改变的机会。

《乡土中国》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中国大地。书中没有鸡血,不带批判,反而可以让我们现代人真实的去反思,中国历史的进程。现代社会的很多矛盾,其实都有历史存留的沉积背景。

困惑,是因为不够了解,了解是行动有力的支撑。

愿我们以史为鉴,大步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