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正的了解杜甫吗?

 凤凰山居士 2023-07-02 发布于江西

蒲公英的遨游

2023-05-29 20:09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年少时家境比较优越,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小时候的杜甫很是贪玩,后在其祖父的严厉管教下才逐步走上正轨。因杜甫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在外地做官,于是就把小杜甫放到了其姑姑家里照看。杜甫的姑姑对待小杜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教其读书写字。小杜甫在七岁时便写下了第一首诗,名为《咏凤凰》,非常不幸的是这首诗已经失传。

736年,杜甫赶去洛阳参加会试,杜甫对本次的会试之行没有丝毫的担心,认为自己会轻松考中进士。但是出榜后却没有杜甫的名字。落榜回家后,父亲并没有对杜甫过多责备,反而对杜甫一番安慰,让他出去散散心。杜甫在辗转了河南河北后,便直接去了山东泰山。登顶泰山后,杜甫瞬间被泰山的巍峨之姿所折服,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望岳》。

最后两句更是彰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的远大抱负和敢于登顶的气魄。

744年,杜甫遇到了当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当时的李白已经是文坛巨星,而杜甫此时还只是无名小卒。但是杜甫此时的文学水平已经不容小觑,深得李白的欣赏。两人还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遇见了诗人高适。

745年,杜甫和李白又在齐鲁相见。两人饮酒赋诗、相互赠送诗篇。从杜甫赠李白的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难看出两人连睡觉都要一起盖一个被子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情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两人便天各一方。这应该是杜甫人生中最快乐的短暂时光了,能和自己的偶像吟诗作赋、醉酒共眠,应该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快乐的了。顺便一提,两人在分别时,李白曾劝杜甫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到朝廷中施展自身的抱负,不如留出时间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此时的杜甫对李白的话不以为然。

747年,已经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唐玄宗 招天下“通一艺者”的考试。但是由于当时权相李林甫因嫉妒他人的才能,害怕他人取而代之,故编造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自然也位列其中。这也是杜甫第一次见识到复杂而黑暗的官场。眼见仕途无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赏以寻求幕僚之位。但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

751年,杜甫因为《三大礼赋》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命杜甫待制于集贤院,等候任命。而然上天又给杜甫开了一个玩笑,因主试者还是那个嫉妒他人的李林甫,故而并没有得到官职。

755年,已经44岁的杜甫终于得到官职的任命,任命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只是一个八品小官,并未是杜甫的希望。然而此时杜甫已经在长安漂泊10年有余,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这所学无用之职。同年11月,杜甫回家探亲,刚进家门就听见了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了。悲痛之情,难以言喻。同时杜甫结合自己在长安10年的漂泊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后这八句更是表达出自己身为人父的痛心和对天下百姓的忧心。

杜甫回家探亲之际,正值安史之乱,此时杜甫已经把安置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说肃宗即位,杜甫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时被捕的还有诗人王维,但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并未得到重视,所以未被囚禁。

在被俘虏的这段时间内,杜甫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并在此期间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叛军献策献计,思考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

758年,随着唐军和叛军在邺城决战中的失败,杜甫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759年,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764年,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父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