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有人来油坊打油,我们最高兴了,可以抢食些碎花生饼或豆饼,这在当时可是高级美味

 新用户339933 2023-07-02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上世纪50年代,俺村有个油坊。油坊在村西北,山墙上写着“油坊”两个大字,一摆溜五间房子。

从西边数,第一间为碾坊,碾坊是碾油料的。碾坊里有两头牲口,一头是骡子,另一头是叫起来鼻翼一张一合的大叫驴,声音能传满疃。

看碾坊的是油坊里年纪最大的老王头,他是个“五保户”,吃住都在油坊里。他的活儿比掌柜的轻松,等料快没了,赶紧往碾子里续,余下的时间就眯着眼坐着。

第二间为蒸炒房,里边放了两口大锅,有人在锅底下烧火,有人在锅上蒸。屋里一年到头烟气弥漫,几个穿着大裤衩、袒胸露臂的大汉们,把碾碎的油料翻炒蒸煮好,用脚踩成油饼(也称油墩)。

第三间是榨油坊。在这里,榨油师傅先把制作好的油饼放入榨油桶(也叫油撑子)里,然后往里锲入木榫,木榫一般是用枣木做的,上圆下尖,坚硬结实,一根木榫就是一根锲子,木榫要用锤子一点一点敲打进去。

锤子按大小、分量不同,分为三种。一开始要用小锤子,随着木榫越锲越深,就要换又大又沉的锤子。油坊最大的锤子有三四十斤重,一般人用手提都很困难,别说挥舞到半空,一锤一锤向下砸了。

资料图  图文无关

当初大队选油坊工,不光是看是否有榨油技术,身体也是重要条件之一。油坊除了碾坊的老王头,其他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下人品好的青壮年。在当时的农村,最贵重的食材就是食油,油坊工要思想好,不贪不占。

另外两间中有一间是仓房,门由一把三环锁锁着。里面不仅储存油料,还放置了一些花生饼、豆饼。从这里散发出来的香气,对我们一众孩童来说,是最有诱惑力的。最东边的那间则是牲口及草料房。

距离我们村十里地的朱家庄,也有一家油坊。他们榨油的工艺与俺村不同,据说当初油坊的主人是从南方学的技术并买回设备。他们利用杠杆的原理挤压油饼,实际上也是个力气活。

朱家庄明里暗里与俺村较劲,但买卖总赶不上俺村。有人说是我们村的掌柜猴精,但我认为他是有境界,并用诚信搭起油坊的骨架。

谁都知道,不同成色的花生,出的油也不同。俺村油坊不瞒不枉,以质定价,出多少给多少,足斤足两,童叟无欺。来俺村油坊的基本都是回头客。

按理说,油坊属季节性工作,秋冬忙,春夏为淡季,但我们村油坊的生意一年四季都很红火。

俺村的油坊处于进村的主道上,不仅来油坊的人多,还很吸引孩子。冬天,我们会在此打雪仗、打滑跐溜儿、打陀螺。油坊北面是条河,夏秋季发大水时,站在这里,能听到河水的呼啸声。

             图文无关

黄昏里常见萤火虫(我们村称其为火虫或火姑虫)。萤火虫很小,放在手心里,尾巴仍闪光。童年的一个夏夜,我有幸目睹过成千上万只萤火虫集聚在油坊上空,宽度一二十米,长度达百余米,它们的腹尾部几乎用同一种频率发光。

那晶莹的粼光,一眨一眨,像天河里的星星。老人说它们是向更适合它们繁衍生息的山高林密的南山(指牙山余脉)迁徙,从而形成少见的“火姑虫过”的壮观场面。二林顽皮,他逮住了二只正在交尾的萤火虫,大人说萤火虫害不得,他便悻悻放了。

在油坊的仓房和牲口房之间,有两个凸起的东西,大人称它们为拴马石。我只要来油坊,必用手摸几下拴马石,习惯成自然。

农村多是草坯房,没有拴马石。前街王财主家院墙外面,不但有拴马石,门口还有一块上马石。拴马石是四块,比油坊的多二块。西边二块,是凹进去的,东边二块,是凸起来的。

有人说公母牲口不能拴到一起,否则就会不老实。因此,拴马石也分公母,凸起来的为公,拴公牲口,凹下去的拴母牲口。我们利用油坊的两个凸拴马石,玩一种叫趴老目(音)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拴马石为家,庄家负责守卫这个家,他要阻止另外的人过来偷袭拴马石。如果被人摸到拴马石,庄家便输了,游戏结束,赢者成为新的庄家,一切重打锣鼓另开张。

             图文无关

有人来打油,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当油坊伙计卸车时,掌柜会把驴骡等牲口牵到拴马石系上,并打开仓库,拿出些豆饼或花生饼,放到牲口槽里喂它们。

趁掌柜扔完花生饼刚转身的工夫,年龄大且手脚利索的孩子,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牲口槽里抢过几块碎花生饼或豆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又香又腻的东西,是孩子们眼中高级的美味。

油坊地势高,很适合晒太阳,这里也是村里老人聚集的地方。老人们手拿一柄长长的铜烟袋锅,把旱烟末慢慢撮进烟袋锅,用火柴点着。

那时火柴叫触灯,二分钱一盒,把触灯往石头或墙上一划就着了。后来出了安全火柴,须用火柴头擦划火柴盒的磷面,五分钱一盒。即便这样,大多数老人也不舍得花钱买。

他们上山挖一种野草,回来制成火绒,用火石火镰摩擦后引燃火绒,把着了的火绒装入烟锅,再用大拇指摁实,这样吧嗒吧嗒吸几次,旱烟末便一闪一闪地着了。老人们一边看着街上的光景、抽着烟,一边和进出油坊的人打着招呼。时间在他们的吧嗒声中远去了。

油坊像村里的一个戏台,台上的角色不断变化,换了一茬又一茬。后来,油坊也消失了,儿时乡村的一切都刻在了记忆中了。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