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唐王朝为什么会有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3-07-02 发布于河北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派宰相房玄龄,带着迎宾队伍出西郊三十里隆重把基督教迎进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拥抱基督教?

——初唐王朝为什么会有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见证
景教碑是研究中国古代基督教早期传播必不可少的考据文献,被誉为“中国基督教之昆仑”,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文化艺术交流的珍贵资料。



景教碑记载,“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也就是说一个叫阿罗本的传教士带着经书来到大唐长安,据说,这位主教气质非凡,他端庄肃穆、谦诚有礼、满腹经纶,颇有儒家风范。



又有“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译过来就是在贞观九年(公元639年)的时候,阿罗本们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带着迎宾队伍出西郊三十里迎接。

一个异国传教士第一次来东土大唐,便受到皇帝的一品文化大臣接待,要知道这礼节的规格,可与玄奘天竺取经归来相提并论,阿罗本本人估计也是意想不到的。


阿罗本和21位传教士带来了530部经书,有少部分被翻译成了汉字。入乡随俗,阿罗本将教派名字改为景教,取“景”字光明辉煌之义。但是一个东方大国是不会轻易让异国宗教在本土传播的,必须要经过考核,这个时间是三年。三年期间,阿罗本与唐太宗近距离接触,给皇帝讲道念经。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治国理政有用之物才会采纳。经过三年与阿罗本的日常相处与对经书的研究,他决定留下阿罗本们,即碑文所载“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贞观十二年,唐朝官方正式允许景教在国内的自由传教。


在京师长安城的义宁坊,太宗为景教建造了专门的寺庙(类似西方的修道院)“波斯寺”,并欣喜地把自己的样子雕刻在寺庙的墙壁上,亲自撰文书写,作为皇家寺庙。

景教在大唐的盛况,“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景教在许多个城市里传布,大秦寺上百座,辉煌时期,景教教徒在唐朝近20万人。

这除了官方的支持外,阿罗本们还做了很多努力,从石碑的莲花与祥云和碑文中大量引用佛教用语来看,他们借鉴了本土佛教,使景教更接地气,让唐朝子民更加容易接受。

当然景教传教士的信仰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不遗余力地在现实中践行。他们开设各样的慈善事业,帮助长安城里的穷人、无家可归者以及安葬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
而且景教传教士精通医术,治愈了不少病患,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医”。


由于景教传教士的善举,他们得到了当时长安城各界的肯定,做了非常美好的见证。他们的传奇经历,随着景教碑的出土而为人所知。

作为一国之君,唐太宗接纳景教并不仅仅是认可景教教义,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有助于江山的稳固。

当时的唐朝,虽说文明开化、繁荣富强,但其实还在四处征战:北方,与突厥的战争并未彻底结束;东方,在贞观十年时,还出兵过朝鲜半岛;而西边,西突厥称霸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加之中亚各国因种种原因长期战乱,严重影响边疆稳定与丝绸之路贸易。


太宗就想,景教在中亚的教徒基数甚大,那么就可以利用景教的宗教力量来稳定边疆,接纳景教就是对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发出友好的信号,对于重启丝绸之路,繁荣陆上商业贸易有百利而无一害。在这样的考量下,太宗拥抱了景教。

景教碑文记录了景教在唐朝150年中发生的事件,先后得到唐朝六位帝王的认可与推崇,历经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与唐德宗。
高宗继位后,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对景教更加提倡,敕令在全国各州,建立景教寺,此时景教已遍地开花。


后阿罗本升为教长,长安成为中国景教的中心。玄宗对景教保护有加,未遭厄运。肃宗在西北地区也建立了大秦寺,并有翻译的经典。

景教碑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为后世揭示出唐代长安城中第一所景教寺院的位置与发展情状,表现了唐政府当时包容、自由、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

景教碑见证了唐王朝对景教的宽容与支持,展现了初唐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