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远古真实的文明中心在哪里?是谁创立?

 风吟楼 2023-07-02 发布于广东

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47

智慧人类文明源泉、中心跃然资阳老昆仑(12)

中华远古真实的文明中心在资、蜀,由远古资阳人创立

中华和智慧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史是:40000年时际的“资阳人”始创文明

源泉,继而经过艰险卓越的拓跋,发展到前10000年左右时候,资、蜀老昆仑山(昆吾山、岷山、峨嵋山、青城山)地区建成灿烂的文明中心。

谭继和指出:原始人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由简单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转变为田野农业,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第二件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资阳人’身体的直立和双手使用打制石器工具,使得腰椎脊骨与双手进化,这是'基因进化’”。“'资阳人’是人类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生长的起点,是直立人具有现代人类大脑雏形的起点,它有力地支撑了由中华文化进化到中华文明。”

“'资阳人’奠定中华文化起源基因和文明基因根脉及活态传承的坚实基础,是现代人文明基因—孵化摇篮,拓创出了远古文明摇篮较为丰富的内容,开创出远古文明的一雏形。”

谭继和先生专论《资阳人文化基因与巴蜀文化根系》一文,将巴蜀文明的渊源和起步,及揭示“资阳人”创造中华文明一源泉的内容从理论到史实都论述得十分透彻。他指出:“资阳人”的文化基因开创了巴蜀文明的起步。“资阳人”出现在巴蜀远古人皇传说这个时期的前夜,它对巴蜀文化基因的积累和传承所做的贡献,换句话说,就是对巴蜀“人皇”文明的渊源和起步,应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人对于“文化”与“文明”两个词的含义,有自己特定的理解。最早提出“文化”与“文明”两个词汇的是《周易》。易经讲文化,是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来源。“文化”是指“人文”,它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天文”是相对应的。“人文”的作用是教化天下人,“天文”的作用是观察天象时序的变化。“人文”是社会科学,“天文”是自然科学。

《周易·乾卦》“九二”讲“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中国话语中最早使用“文明”一词。《乾卦》是易经第一卦,专以“龙”为喻。其本义是“借龙以喻天之阳气”,其引申义则“借龙比君子之德”。其第一爻“初九”是“潛龙勿用”,比喻“君子韬光待时”的阶段;第二爻“九二”是“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阶段。“田”指地之表,“地上即田,故称田也。”龙越过了“潜龙勿用”的阶段,到了地上,“见(现)龙在田”,就是“天下文明”到来的时候了。如果说“文化”是以人文来教化人,那么,“文明”则是通过教化人人都能达到“君子之德”的那种境界,那种飞腾如龙的光明愿景。如此说来,新石器时代正是进入文明境界的时代,而“资阳人”及其后裔经过几万年的拓创发展直到万年以前,积累起文化的很多因素,发展变成为璀璨的文明中心。

文章图片1

何为文明,中国人用“精神、物质”四个字作为判定人类文明的新标准,突出了精神、智慧、悟性等人脑产物的根本性作用,突出了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物质文明化进程中的核心灵魂作用,突出了以精神信仰为灵魂的主导力量在人类族群集体形成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从原始群、氏族制直到国家)中的作用,这是十分有开创性的见解。

人的形成和旧石器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当然也是巴蜀地域文化发展历程中第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是人类文化,当然也是巴蜀文化生长之根,为以后万年文明起步奠定了基础。其根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人”创造原始文化的先史时期。

智慧人运用新工具、发展新思想、践行新的社会生活,由此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产生了文化。文化又使人由自然选择进入基因突变,由经验和技能生出了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人由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而得到经验和技能,仰观天时,俯察地理,中看万象万物,由此生发出抽象思维和原始想象,知识和智慧就在此时产生了。这个过程证明猿变成人,人自身基因的变化,不是取决于蛮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发展。文化元素和文明因素就是在智力适应环境和改告的变化中积累起来的。原始人肉体和精神的演化过程,就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生产进步的过程,二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资阳人”确实占有巴蜀地区古人创造文化和积累文明基因的关键地位。这个时期是原始人已经开始出现思维、思想和初级智慧的新人时期,是我们现代人知识、智慧和经验产生的源泉,也就是说“资阳人”是活动在巴蜀区域的几万年前人类文化先驱的代表。如果再考虑到中国龙文化的信仰,发生在7000年前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卵石摆龙时期,龙文化作为信仰的因素早在七、八千年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信仰的精神基因,那么,40000年前的“资阳人”的初起的精神信仰(是智慧人、真人肯定就会发生信仰)和原始人的思维和知识,就是十分有趣的值得探索的问题。

文章图片2

这里不得不说文明形成的标准与资阳人文明源态的萌孵。文明形成是一个“人文”化成的长过程,有物质的要素,有精神的要素。对于悠长的文明化历程而言,精神信仰是更为长远起作用的要素。精神信仰的特征是能使特定族群凝心聚力,将物质性的基因进化和精神性的文化进化两个过程融汇为一,是能起根本作用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信仰是灵魂,是根本,是文化进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标志,是文明化历程的主导力量。

(三)文物、古籍、史实、“关系图”“根脉图”佐证:中华上古真正的文明中心是资阳人早、中期拓创的资阳、蜀地

这个真实历史被颠倒两千多年,应恢复、还原她本来真相。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一统天下政权的稳固,更加需要以一元历史证明其统治政权的正当性,故在一元史观念驱使,一统天下政权的策略下,推行一元政治文化策略。偏执、误导了真实历史,将文明真正发源地资阳、蜀国和长江上游沱江文化中心,割据到中原,形成'正统’文化,并形成传统观念。因此,《吕氏春秋》《史记》的一元史便蕴含着天下帝国的意识形态。传世文献虽然不是凭空而来,但它们有自己的内在意义,与史实颇有落差。……文献的历史不是表达客观的历史,而是表达编故事者的客观认同,以及国家政权等目的。”

前面已述: 史实是“三皇五帝”都是“资阳人”或资阳籍,他们在长江上游沱江流域开创了华夏文化中心,却把他们英形象和灿烂业绩“资冠黄戴”到黄河。

资阳和蜀国是不是中华远古文化中心,要史实证实,要有彰显标志:

1.华夏文明中心的经典标志

一是文化源头经典标志。“资阳人”40000年前就始创文化和文明源泉,她有骨针、穿孔石珠、热食盘、鹿角等一百多件40000年的珍贵文物佐证。资阳昆仑山就是中华远古文明中心的标志。当代人类学权威之一的李学勤在《略论巴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地位一三星堆考古研究序》中深刻指出:“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二是文化中心经典标志。顾颉刚指出:“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文化中心”,昆仑神话是由西疆(四川、云南)流传到中原、楚地区。众所周知,中国神话尤其是远古神话传说,大都以天神即蜀国昆仑岷山山系为核心。

远古传说中的昆仑山(实指岷山)神奇、雄伟、威风、迷幻。传说:昆仑山方圆800多里,高万仞,大开九个天门,黄帝等众仙居住其中,由开明兽守护着。这里的树木长青不枯,树叶当肉吃,吃一片长一片,永无穷尽。这仙地景象万千,灿烂悠然。

显然,这座神山是指岷山昆仑,要不蜀帝开明在这里威风凛凛当守门大将。可多代史学家硬说是汉武帝御指的昆仑山。

蒙文通在分析《山海经》中的关于发达中心的论述后指出:“从以上分析来看,可知《山海经》全书三部分所说的'天下之中’,都与中原文化所说的'天下之中’迥然不同。它所指的是巴、蜀、荆楚地区或者只是巴蜀地区。”蒙文通还强调:“富饶的巴蜀,未受到战争的影响,社会繁荣,依然如故。”当时资阳也是富饶繁荣,与成都不相上下。当时的蜀地称为“三蜀”,即广汉郡、犍为郡、蜀郡。资阳、简阳等地城为犍为郡。蒙先生还指出:《中山经》《五藏山经》不仅把巴蜀列在天下之中,把巴蜀荆楚列为天下中心,更祥细记载岷江、沱江中上游,这些都应注目。“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昆仑既为蜀山,亦与蜀王有关。《大传》《淮南》皆以昆仑为中央,与《禹本纪》《山海经》说昆仑都广为中央之义合。”“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却矗立在成都平原侧也”。蒙先生断定,《山海经》就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传统文化的典籍。蒙文通先生的成名之作《古史甄微》,提出了中华上古民族可分为“江汉”“海岱”“河洛”三系,其氏族、姓氏、居住地域皆各不同,其经济文化也各具特征的学说。蒙先生晚年又致力于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提出“昆仑宜为上古文化中心”说。

鞠徳源先生也指出:“昆仑为上古一文化中心”。

专家们进一步指出,在《山海经》时代,岷山昆仑—都广之野是为“天下之中”。但究其“天下”决不只涉及巴蜀楚地区,应已囊括了“九州”以及海外的区域,并共同组成了一个辉煌的中华史前文明,江汉、海岱、河洛三个上古文明区域,已经连为一体,显现出共同的资阳人、蜀国文明的特征。

三是“资阳人”远古文化海内外世袭传承根脉的经典标志是:九典河“资阳人”发掘地文化,40000年至2000年的资阳“鲤鱼桥文化”,30000年的龙垭遗址文化,铭刻伏羲功迹的“汉碑”资阳出土地、女娲补天柱石的资阳龙首山、伏羲女娲墓地文化,沱江中、上游黄帝初建功勋地域文化,资阳字库山文化,岷山和资阳昆仑山文化,颛顼始建功业的荥经文化,帝喾始建功业的资阳阳化河、花溪文化,广汉三星堆文化等。上述文化传播出下面文化: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文化,西安灞桥半坡文化,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文化,山西襄汾县陶寺文化,湖北天门市石河镇石家河文化,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文化,辽宁朝阳市凌源牛河梁文化,成都新津宝墩文化,浙江省余杭良渚文化,安微含山铜闸镇凌家滩文化,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成都金沙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文化,资阳苌弘山文化,山东孔庙文化,陕西秦皇陵文化等;古埃及苏美尓文化,远古两河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美洲扶桑文化等。

四是最早古籍记载的经典标志。中国最早最振撼世界的古籍就只有《山海经》。四川大学刘复生先生指出:《山海经》是一部集神话传说之大成的地理书。据蒙先生研考《中山经》等古籍,认为古代巴、蜀、荆楚之地作为“天下之中”,《山海经》所载属于古代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系统所说中心指中原地区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蒙文通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指出:《山海经》不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是另一个文化传统产物的代表。

2.文明兴起和传播形式及史实钢铁般证明:资阳与蜀国是华夏和智慧人类上古文明的源头、中心,为什么老昆仑山地域是华夏和智慧人类上古文明的源头,中心呢?前述资阳人创立人类远古文明源泉和下面文明的传播形式、史实,就钢铁般证明:资阳、蜀国是华夏和智慧人类上古文明的源头,中心。

(四)资、蜀、中华上古文明中心的灵魂内涵

“'资阳人’首创博深绵远、智勇忠仁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核心和精神特质核心:”

奋勇开拓的资阳人,在漫长而艰巨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坚持创新,打造出绵延灿烂40000年的辉煌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质。

资阳人首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核心是:博深绵远(博大精深,新颖隽永,互学相鉴,厚重绵远)。资阳人首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核心是:忠勇仁爱(忠勇仁爱,勤俭求是,睿智开拓,团结承传)。

资阳人文化和资阳人精神,有其自身的特质,独到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这是在研究资阳人40000年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萌发、拓创、发展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若干伟大的英杰人物创发的辉煌文化、闪耀出来的光辉精神上总结出来的特有文化和特有精神。特是“资阳人”及其后代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青阳、帝喾、颛顼、大禹等,创造了以人民为天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并以实践创造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影响着华夏大地,成为宏大光灿中华文化和伟大神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成分。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精神文明,逐渐发扬光大,至今仍在传承着、发扬着。

这就是资、蜀中华古文明中心的灵魂内涵。后来,苌弘“碧血丹心”深化、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核心和精神特质核心。苌弘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是忠君报国的典范。他坚持科学思想、忠诚周室、绝地图存、悲天悯人、最终求仁得仁,用生命诠释了人间正道,是以生命实践“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的儒文化的先驱。苌弘文化和精神是正在形成中的忠君报国、勇于担当、自强不息、仁义礼智、“碧血丹心”的原始出处,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核心的突出高峰。这就是资、蜀、中华古文明中心的灵魂内涵

“'资阳人’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内涵,具有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取代性”,她“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文明品牌,一种伟大文化和精神的代名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