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史著奇妙论证资阳是华夏文明源泉

 tjboyue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45

智慧人类文明源泉、中心跃然资阳老昆仑(10)

八、若干古书、史著论证,资阳是华夏文明一源泉

中学历史教材1957年版介绍“资阳人”距今大约10万年。

《中国古代史》中说:“资阳人”属于晚期智慧人,距今四五万年。

《中国古代史常识》说:人类发展到距今四五万年的时候,新人代表有“资阳人”

《辞海》2000年再版中再次专列词条介绍“资阳人”。

“资阳人”的文明发展不仅对四川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华夏文明也有重大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在《巴蜀古史论述》中引用《五藏三经》说:“洛水、江水、崃山、崌山,正是表示古代这一区域可能是蜀文化的发祥之地,和《禹贡》说蔡、蒙是一致的。”这里把洛水摆在发祥地的首位。蒙文通先生在这本书中还多次论述了中国的文明中心在巴蜀,而巴蜀地区的广元郡、犍为郡、蜀郡这“三蜀”是有变化的。“所以从形势方面来看,有许多区域在古代很重要,但后来却不为人所注意,也有许多地方在宋明以后渐次重要起来,但在古代就不那么重要。这种转变,前后是很大的”。远古“成都不是州中”,而犍为郡中的沱江中游的资阳地区在远古时期是很发达的,后来,虽然绵延发展,但因种种原因,资阳的发展地位渐渐被蜀郡代替。这就是说,资阳在远古时期就是蜀国的文明发祥地。

九、国家和政府史学机构、权威专家认定,资阳是华夏文明一摇篮

史学专家论点综述:

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通过国家和四川省等史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几代考古院士等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半个多世纪数次运用现代考古手段、方法,科学测试、分析、研究,一再认定,资阳是华夏文明一摇篮,这是因为:

第一,“资阳人”是中国智慧人的第一代表、最杰出代表。按常理说,人类只有智慧人出现,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大脑思维的产生和智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文化和文明。前面说到,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资阳人”在40000年前智慧用火、狩猎等生息实践中就开始拓展了人类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

第二,“资阳人”是40000年前后的智慧人代表,他们创发用火进行热身和热食,初始用智慧进行斗争、用骨锥缝制皮衣、用穿孔石珠进行妆饰等等。这就创造出了用火文明、智慧狩猎文明、服装文明、妆饰文明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摇篮的重要标志性内容;

第三,远古“资阳人”向川外播撒农耕文明。“资阳人”文化与川外各地文化的融合及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资阳人”开创人类文明源泉,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在久远的古代就将资阳打造成文明的圣地;

第五,华夏和人类文明应是多元的,资阳是华夏和人类文明摇篮的一个神圣之地;

第六,资阳的文明是连贯的、绵远的。

(一)资阳是《天问》的一个开头

悠悠苍天,一直是远古人类探索奥秘的主题。天象瞬息万变、扑朔迷离,天所体现出的无所不在的主宰力量和神威,尤其是天地的开辟、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人类从未间断过的追索,产生无数大胆和丰富的遐思,一直没有结论。2300年前,楚国大诗人屈原唱出一首代表人们的震烁千古的《天问》:

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讲授?

那时天地未分,凭什么来考究?

那时是混混沌沌,谁个能够弄清?

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得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为了什么目的?

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又来自何处?

穹窿的天盖共有九层,谁来动手经营?

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

(引自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现在无须天问,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源泉已经找到,请看下面吧:

“资阳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的第一块40000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地地道道第一次完全由中国工人、中国学者自主发现、自行研究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郭沫若拍电报给张圣奘:“这是吾川有史以来的重要发现。”

1954年5月,毛主席参观北京中国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逐字逐句念过资阳人解说词。

发现“资阳人”的价值何在呢?她不仅是智慧人的里程碑,巴人蜀人一祖先,还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泉。

说资阳是华夏文明一源泉,是因为四川人发展史上40000年时期的人头化石、石器、骨器证明了她是四川发现最早的文物,她彰显出中国西南和四川早期的文化、文明的光芒。

谭继和说: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资阳人的出现是巴蜀大地上人类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生长的起点,是直立人具有现代人类大脑雏形的起点,它有力地支撑了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地起源说。

说资阳人是华夏文明一源泉,是因为从一系列考古挖掘出的文物看,资阳人是西南特别是四川文明发展的中心。40000年前,资阳人的文化、文明向北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成都平原,尤其是成都、德阳、绵阳以及更远地区的文明发展;向南发展影响到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以及更远地区的文明发展;向西发展影响到眉山、乐山、雅安、康定以及更远地区的文明发展;向东发展影响到遂宁、南充、广安、大足、达州以及更远地区的文明发展。

(二)专家考证、分析认定,资阳是人类文明一源泉

“资阳人”40000年前用穿孔石珠进行妆饰、美化,这就大大彰显出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景象,闪烁精神文明的光辉。“资阳人”在40000年前就用鹿角组织指挥捕猎等战斗,突显出组织智慧文化艺术。这些史实说明,“资阳人”在40000年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具有这样的高度。难怪一些权威专家论定“资阳人”是人类文明的先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史二十首》中说:“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宫长为说:伴随“资阳人”出土的大批石器、骨器,特别是骨针、穿孔石珠、鹿角等文物告诉我们,“资阳人”在40000年前始创了热食文化、制衣文化、妆饰文化、改进工具文化、集体采集文化、狩猎文化、组织指挥文化、结绳记事文化、观天象文化等等,开创出人类最早的一块文明乐域。资阳就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发祥地和摇篮!

谭继和指出:人类创造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区别于动物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化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文明。“资阳人”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和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标准问题,建立起中国文明自己的话语权,不再受西方文明话语权的束缚。用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理论来探讨文明起源;用“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两个进化的理论来探讨人的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关系,都是这次研讨会上出现的理论亮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还有母系社会同父系社会一样可以产生文明的新观点,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华文明起源可以上溯三万年以上。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巴蜀地方文化的根脉及活态文明基因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处于关键的地位。

吴新智说:“资阳人”化石顶骨后下角外表面的角圆枕。这是资阳化石头骨在维护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上有其贡献的一个形态特征。

宫长为说:“资阳人”的发现,不仅是中国发现的唯一的早期真人类型,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真人类化石,更是南方人类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古人类发现中的唯一的女性。《资阳人》书稿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努力地、创造地展示了以资阳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智慧人的生产和生活,这是《资阳人》书稿的第二大亮点,我们称之为复原文明。

胡昌钰在他的多篇考古报告中指出:“资阳人”是人类进化史中智慧人的里程碑,是对“资阳人”头骨化石价值的肯定,是对“资阳人”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华大地上最终完整地构建了“从猿到人”演化序列所处的重要位置的肯定。

20世纪50年代初出土的“资阳人”则使中华大地上人类进化序列图从模糊轮廓发展到清晰完整,基本上明确了中华大地上人类进化的序列。说它是继“北京猿人”之后,“从猿到人”进化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说它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当之无愧。

“资阳人”的发现,轰动了神州大地,震动了世界。它不仅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人类进化史的研究高潮推波助澜,“资阳人”的发现,还为古老中华文明的形成找到了又一新的根源。

“资阳人”距今约40000年,处于人类演化五个阶段中旧石器晚期早段,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早段中,时间距今最远、保存状况最完整的人类化石,是我国智慧人的重要代表,它代表了中国境内人类进化五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资阳人”不愧为人类文化的先驱。就人类文明起源而言,“资阳人”亦不愧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人民日报》理论部原主编、著名生物进化论专家卢继传在研究“资阳人”的专论中一再认定资阳是中华文明源泉,他论述道:史实是最好的佐证。资阳人萌生人类思维,率先用智慧与大自然斗争和生息,用骨针缝制皮衣,用穿孔石珠等妆饰,拓创发展人皇、燧人、鲤鱼桥、女娲、资国、昆吾、苌弘等40000年来一系列的灿烂文明史实,充分证明资阳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摇篮。从中国古人类时空判断,“资阳人”将中华文明史上推3500年,资阳岂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吗?

李保均在研究“资阳人”的专论中认定,资阳是中华文明一源泉。他指出:本书“记述的中心是“资阳人”。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资阳是中华文明一摇篮。作者自始至终,以它的宏构巨制、科学论证和生动描述所含纳、所展示出的资阳人的勤淳仁勇、毅睿攻坚、贵中尚和、厚德载物、求是创先、团结奉献的精神品格,是对资阳文化的精粹概括。“资阳人”所铸就碧血丹心、忠勇仁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资阳和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它是中华文化身份认同之象征,它是可以拷贝和复制的,它将流传久远,发扬光大。”

中国探源工程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中国探源工程”总结中写到:对东亚地区的早期人类文化演进有了深刻的认识。四川资阳九曲河“资阳人”文化和“鲤鱼桥文化”、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新郑李家沟、赵庄、江西万年仙人洞、北京东胡林等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距今50000年至距今10000年以来,东亚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较清楚地揭示了东亚大陆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展示了本地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缺环与空白。

国家和四川省权威史学机构主持召开的“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总结暨新闻发布关键词认定:“资阳人”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一起始祖,资阳是中华文明多源中一个很重要的源泉。

(三)国家政府部门、考古权威机构一再组织专家研究认定:资阳是中华文明一源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出强大的专家组前往资阳进行了3个多月的考察,认定“资阳人”是旧石器晚期智慧人,并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消息。接着,组织专家组对“资阳人”进一步进行深入的考察,与世界其他挖掘出来的旧石器人类进行对比研究。经过历时七年的艰苦、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检测,再次认定“资阳人”是旧石器晚期智慧人,并于1957年12月出版《甲种专刊第一号·“资阳人”》,再次向全世界宣布“资阳人”是旧石器晚期智慧人。

1951年9月,裴文中教授亲自在资阳万寿宫县文化馆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800个座位座无虚席。

1953年郭沫若指令中国科学院举办“资阳人”学术研讨会,郭沫若亲自邀请张圣奘教授做了精彩发言。

1981年1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吕遵谔教授在资阳举办“资阳人”学术报告会,150多人参会。

2001年12月,省文史馆、省政协文史委、省社科联、省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纪念“资阳人”化石发现50周年座谈会,何郝炬,徐尚志,隗瀛涛等40多位老领导及专家们参加了会议。

2011年4月16日,四川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巴蜀艺术中心承办纪念“资阳人”头骨化石发现60周年座谈会,在巴蜀艺术中心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刘兴诗先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彭邦本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王炎先生,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教授吴启权先生,中国作协会员、资阳县地方志办王阔渊先生,“资阳人”资料民间研究员黄振富先生等专家、学者。

2014年1月18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省历史学会、“资阳人”编辑部在资阳组织召开“'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国家和省市的考古职能部门、权威专家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