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三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5条辨/附子汤

 火帝养生_WSH 2023-07-02 发布于云南

《伤寒论》第305条辨:“少阴病,身体痛,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主治宜用附子汤。

如果是身体寒,骨节痛,怕冷恶寒,脉弦浮紧者,就是标准的麻黄汤证。手足寒,脉沉者,病在里,寒湿在里面。所以,如果寒在表的时候,就是用麻黄汤,寒湿在里的时候造成我们身体痛,骨节痛,手脚冷,这个时候就是用附子汤。

代表这寒是在表,产生全身的骨节疼痛,所以有时候得到感冒,很怕冷,摸到皮肤都会痛,就是免疫系统很好,把滤通性病毒抗在外面;附子汤的症状很像麻黄汤,但是摸到的脉是沉的,附子汤的全身痛,就是因为少阴证本来就是里寒很盛,寒就是血冷掉了,血为什么冷掉?因为水太多了。血里面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约百分之三十是血。如果水太多了,血太少了,水的温度是冰的,所以摸水肿的病人皮肤是冰的,就是水太盛了。水太盛造成手脚没有温度,真正供应营养到细胞的是靠血,结果里寒很盛的时候,血液循环就会受到障碍,四肢关节没有得到正常新鲜的血,造成了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所以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里面有炮附,炮附本身能壮里阳,里寒很盛的时候用炮附,因为水太多了,造成少阴证,所以加茯苓。茯苓是利尿剂,实际上,全身的水能运行就是靠脾脏。因为脾是土,土能治水,所以加白术。茯苓和白术常常一起用,为什么用人参?人参专门健脾胃,因为水多的病人,到后来脾肾的功能就差掉了,在这虚弱的状况下得病,人参下去把脾胃的功能健起来。

在经方里面,所有的胃不和,心下痞的时候,一定会用到人参。因此肠胃功能不好的时候,人参是来健肠胃的,所以有泻心汤里面一定会用到人参。最后一味药是白芍,因为静脉血液循环太慢了不动了,白芍加强它让它流回心脏。因为里面有壮心阳附子,所以再用壮心阴的白芍。方义就是如此设计的,如果加甘草,甘草一下去,结果病人肠胃的功能很好,四肢还是冷的,所以不加甘草,让药一下去马上跑到皮肤表面了。人体中动脉即阳,静脉即阴。

附子汤方:附子二枚,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二服。

为什么叫附子汤?就是要重用附子,附子用得轻的话就冰是附子汤了。

这附子汤里面如果把人参换成生姜,就是真武汤,真武汤的时候,白术和茯苓的剂量不一样,附子汤里面,白术如果是四,茯苓就是三,白术比茯苓重,所以重在健脾上面。真武汤里面茯苓重用,白术比较少,因为真武汤是小便不利。所以真武汤是水结下焦,这水在走的时候要靠生姜,附子把胃里面的水排掉,因为生姜能散水,然后茯苓把水利出去。所以把人参拿掉。 虚寒疼痛,全身骨节疼痛的时候用附子汤。

这个附子汤是去寒去湿,是要靠炮附子大剂量的下去,然后去湿,茯苓加一点,不要加得太多,让他慢慢出来,同时又怕伤到津液,因为少阴证是可以利尿,不可以发表,也不可以攻下。因为是寒湿,只能利尿。

当血有问题的时候,就是要用芍药,气有问题的时候用人参,有贫血就加一点白芍。附子同时管心脏和肾脏,白术和茯苓把中间的湿去掉,病本来是从太阴进到少阴的,当病邪进来以后,脾和肺就两虚,用人参来补肺,白芍来滋阴补脾。张仲景开药最多就到这里为止,不会开滋阴的药开很多。如果滋阴的药开的很多的话,病人不但不受还会造成病人的负担。所以,张仲景开的方子就是药简力专。这五味药同时把心肾,脾肺一起都兼顾到了。这种身体的痛就是属于虚痛,里面寒湿很盛的时候造成的痛,所以,用附子汤。如果附子汤里附子用少量的,一点用都没有,真正身体痛,脉沉的最主要就是寒证,寒证的时候,祛寒的药加得不够,寒水没有办法化掉,病不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