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汤证 - 伤寒研读 - 岐黄中医网

 金生175 2011-02-14

六、附子汤证

【原文】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附子湯主之。(305

【提要】  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分析】  本条属少阴阳虚,阴寒气盛,寒湿不化,浸渍于肌肉骨节之间,故身体、骨节疼痛。阳气虚衰,不能充达于四肢,故手足寒。阳虚升举无力,加之寒湿凝滞,故脉沉。

本证与四逆汤证同属少阴阳虚证,其鉴别在于:本证肾阳虚较轻,而兼寒湿凝滞经脉,故其证以身体、骨节痛为主要表现,伴手足寒、脉沉等症;四逆汤证为肾阳虚衰较重,而无湿邪阻滞,故以吐、利、腹痛、手足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症为主。

本证与真武汤证同属肾阳虚水湿为患,二者鉴别见下表。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鉴别表

证  型

病    机

证  候

治  法

方  药

真武汤证

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

以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为特点。

温阳化气行水

熟附子、白术、芍药、生姜、茯苓

附子汤证

肾阳虚衰,寒湿凝滞于肌肉骨节之间。

以身体痛;骨节痛或背恶寒为特点。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熟附子、白术、芍药、人参、茯苓

【选注】  钱天来:身体骨节痛,乃太阳寒伤荣之表证也。然在太阳,则脉紧而无手足寒之证,故有麻黄汤发汗之治;此以脉沉而手足寒,则知寒邪过甚,阳气不流,营阴滞涩,故身体骨节皆痛耳。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脉之见证也,故谓之少阴病,而以附子汤主之,以温补其虚寒也。  (《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高学山:身体骨节紧痛,手足寒冷,皆寒邪凝结,而无阳气以禦之之应,脉又沉而在里,则纯是一片阴寒,故用附子汤以温之。大凡寒极则湿聚,阳光不布,而妖水为灾,上奔则呕,下迫则利,势所必至,故温阳补虚渗湿之附子汤,当直任而无可挪移也。  (《伤寒尚论辨似·少阴经》)

【治法】  温阳散寒除湿。

【方药】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术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本方重用炮附子二枚,以温经散寒镇痛,并与人参相伍,以壮元阳。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得附之辛热,则散寒除湿之功更著。芍药益阴和阳,与附、术为伍,则刚柔相济,虽温而不燥,同时,芍药又能和营血、通血痹而止疼痛。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胃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结肠炎等多种病证。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对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能力,并有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红细胞膜的脂区微粘度,提高心肌细胞内环核甙酸的水平,其提高cAMP的作用大于对cGMP的作用;该方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机理是通过降低血浆血栓素B2的水平,而使6-酮-前列腺素F10与血栓素B2的比值升高达到的。

【案例】 1.徐某,女,四十岁。患痛痹,手足缓弱,沉重难举,小便频急而清白,口和不渴,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阳衰微之证也,乃用附子汤加桂枝、芍药、当归三剂,痛减大半,五剂手足轻捷,但腰腿仍沉痛,更加破故纸、怀牛膝,又三剂,诸症均愈。  (《伤寒类方古今临床》)

2.患者男性,四十一岁。初诊一九六一年七月三日。胃痛已两年,近半年来加剧,发作转频,每餐食少,恶性贫血,羸瘦,弱于行步。经治稍愈,常便秘,须三四日一行。近日来每夜感左半身麻痹,骨节疼痛,彻夜难眠,头晕心悸,面晄唇淡,手足寒冷,舌苔淡薄,脉沉细弱。方用:炮附子15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服药一剂,痹除痛减,头晕心悸亦减,大便乃畅行。续服三剂而痛止。(《伤寒论方运用法》)

【原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词解】

[1]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阳虚寒湿证的证治。

【分析】  本条与上条,当互相补充。上条介绍了附子汤证的主要脉证,本条介绍了附子汤证的其它见证。本条得之一二日,表明病属初起。口中和,是少阴阳虚寒湿内阻的本质反映,因内无邪热,且阳虚寒湿内阻,故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此为少阴阳虚寒湿证的审证要点。督脉循行于背部,统督诸阳,今少阴阳衰,寒湿不化,故恶寒以背部为甚,且必不发热,此与太阳表证恶寒不同。

在治疗上,除用附子汤汤温经散寒除湿外,并兼用灸法,以增强疗效。所灸穴位,一般认为可取肾俞、关元、气海等穴。

背恶寒鉴别表

证  型

病 机

证  候

白虎加人参汤证

热盛汗多,

津气两伤

背微恶寒(程度轻),并见壮热、口燥渴、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等燥热内炽证。

附子汤证

(阳虚寒湿证)

少阴阳虚,

寒湿凝滞

背恶寒(程度重),不发热,口中不燥不渴,心不烦,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少阴阳虚阴盛证。

【选注】张路玉:背为督脉统诸阳上行之地。他处不寒,独觉其背恶寒者,则阳微阴盛之机已露一斑,故灸之以火,助阳而消阴,主之以附子汤,温经而散寒也。不知者,谓伤寒才一二日,外证且轻,何反张皇如此。讵识仲景正以一二日即显阳虚阴盛之证,早从暴病施治。若待三四日,势必极盛难返,不可救药矣。  (《伤寒缵论·少阴篇》)

尤在泾: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