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十四讲》第十二讲—— 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四)

 昼三夜二205 2018-10-13

七、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而使表里阳气受伤,阳气伤则阴气盛。阳主昼,阴主夜,也就是白天阳气旺盛,夜晚阴气旺盛。此证在白昼阳旺之时,因阳能与阴邪相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入夜阴盛,阳虚无力与阴邪交争,故夜而安静。阳虚阴盛,病入三阴,故不见少阳病的喜呕,阳明病的口渴,以及太阳病的头痛、脉浮等表证。脉见沉微,脉沉主里,微主阳虚。此证是脉沉微,身无大热而见微热,反映了阳虚阴盛,格阳于外。证情危重,当急救回阳,用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之剂,以复脾肾之阳。附子生用,取其力更猛。与四逆汤比较,本方不用甘草之恋缓,有利于使姜附迅速发挥消阴回阳的作用。此方要求煎汤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更快。

本方治疗阴寒盛的阴躁证有效。所谓阴躁证,每见手足厥冷,脉沉微,坐立不安,而四肢躁动为甚。此证如不急温,则有亡阳的危险。然烦为阳,躁为阴,如见但躁不烦,则为有阴无阳的反映,有阴无阳,人岂能生耶?此证为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烦、躁同时并在,阳尚能与阴争,故病虽重但不主死。


八、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治疗由于汗、下误施,而使阴阳俱虚,水火阴阳不能互相交济,以致阳不得阴则烦,阴不得阳则躁。本证的烦躁不分昼夜,故与阳虚阴盛的干姜附子汤证有别,也不同于阴虚阳亢的烦躁证。治疗用茯苓四逆汤,扶阳兼以救阴,凡阳虚而阴液不继者,多取此法。

茯苓四逆汤由茯苓、人参、生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方中用四逆汤以扶足少阴之阳,用人参、茯苓以扶手少阴之阴,阴阳双补,则水火既济,阴阳相交,而病可愈矣。

XX,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一年余,久治不愈。症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一两,高丽参一两,炮附子一两,炮干姜一两,甘草一两。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十余剂而愈。

    引自《中医杂志》1965年第1


九、附子汤


附子汤是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不发热而见背部恶寒等证的。背为阳之府,背部恶寒是阳气衰,阴气盛的征象。寒邪入里,病发于阴,阳虚而阴盛,故口不渴,而口中和。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达四肢,所以手足发凉。阳虚阴盛,寒邪凝滞,故见身疼,骨节疼痛。

太阳伤寒,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疼痛,脉必浮,属麻黄汤证;若见无热、手足寒、身疼、骨节疼痛,脉不浮而沉,则属少阴阳虚寒证。治疗可先用炙法通阳,然后以附子汤温阳益气,固本培元。

附子汤由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方中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茯苓、白术配附子可温化寒湿之凝滞;又可佐人参健脾益气。芍药敛阴和血,既可缓身痛,又可制温热不伤阴。本方脾肾双补,先天后天兼顾,为扶阳固本的代表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