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面”大师季克良

 繁星1 2023-07-02 发布于河南

这是酒度VOL的第209篇原创

匠心付茅台,风雨动江湖。

酒续新盏,书接上回。1963年,第二届国家评酒会结束后,受到严厉批评的不止是洋河,同样还有茅台。茅台酒在第二届国评排名第五,质量的波动引起了上层领导的重视,第二年,负责主持第二届国评的周恒刚带着“茅台质量搞不上去,后半生就当贵州人”的死命令,前往茅台试点。同行的100多名技术人员中,就有刚刚从无锡轻工学院毕业的季克良。

茅台试点规范了工艺流程标准、发现了茅台酒的风味物质,确定了茅台酒与微生物群的关系,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周恒刚先生终究没有当成贵州人,但季克良却留在了贵州,他为茅台工作超过50年,见证了茅台的发展壮大,并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

图片

#01

第一面:成绩

1964年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后,先后从事过茅台酒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管理、党务等工作。

1981 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1983年成为厂长;1985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1991 年他又担任厂长;1998年,集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2011 年卸任董事长,任职董事;2015年退休,担任名誉董事长;2018年卸任茅台名誉董事长。

季克良素有“茅台教父”之称,在他任期内,茅台获得飞速发展,产能释放、价格提升、业绩走高,茅台酒的稀缺性地位确立,为随后实现营收、利润、股价的全面超越奠定了基础,使茅台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一种现象。

产量破万吨。茅台酒“搞他个一万吨”曾是毛主席在1958年时提出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茅台酒的产量起起伏伏,一直未能如愿满足需求。2003年,茅台突破万吨生产大关,完成了领导人心心念念的任务,在庆祝活动上,季克良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业绩登顶。2005年,茅台首次在利润上超过“白酒大王”五粮液,2008年,茅台营收首次登顶,虽然在随后四年里被超越,但这一年,茅台开始掌握提价的主动权,直至2013年,茅台坐稳白酒行业头把交椅,再也没有动摇过。

总结“12987”工艺。上个世纪,季克良在茅台酒厂先后有《我们是如何勾酒的》、《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研究论文发表,他在1979年发表的《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一文中,总结了茅台酒有别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艺特点。

后来,季克良将这些特点归纳总结,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酱酒“12987”工艺:一年生产周期,经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取出的酒分级后要经长达3年以上的坛储陈化,然后进行勾调。这些工艺流程,成为今天酱酒企业广泛应用和遵循的技术标准。

传播茅台技艺。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弥补茅台产量的不足,“易地茅台实验”上马,季克良与其他白酒专家在遵义市郊十字铺展开了为期十年的技术攻关,最终酿出了接近茅台水平的产品,是为今天的珍酒;此外,1975年“八大名酒进北京”的政治任务中,季克良对北京华都酒厂试制麸曲酱香亦有贡献;“十七大”名酒中的武陵酒在转型酿酱香型白酒时,亦得到了季克良的倾力支持,所酿产品与茅台不分伯仲,对中国白酒酱香型品类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培养茅台技术人才。1964年到茅台一直到1984年当上厂长,期间因为种种原因,茅台酒厂整整20年没有进过一个工科大学生。中间1971年、1972年招了一部分知青之后,工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才慢慢提高起来。

1973年,季克良就开始利用办夜校扫盲的机会,给员工讲授酿酒的科学知识。后来又办了721工业大学,他也主动去讲微生物知识,培养技术人员。他在任期内重视员工的培养,关心员工,关心知识分子,提高了茅台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图片

#02

另一面:争议

茅台在白酒行业虽然权重一直很大,但销量在很长时间里并不算高。眼见汾酒、五粮液等企业纷纷登顶,茅台曾奔赴全国各地,利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个性营销、事件营销、感情营销等策略,推广茅台酒。在这些营销事件里,也不乏自我夸大甚至同行攻讦。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巴拿马获奖一事上背刺汾酒。

《巴拿马获奖,谁在辩对错?谁在享输赢?》一文里,我们曾经说过,100多年前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可以说是中国酒历史上的第一次集体“出海”,在酒业历史上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博览会上,中国共获奖1211枚,其中大奖章57枚,名誉奖章74枚,金牌奖258枚,奖词227枚,列各国之最。事实上,综合各方资料,当时参加的31个国家,平均每个国家获奖都在800枚以上,可以说是“阳光普照”奖了。

一开始,酒行业业没有把这个奖当回事。首先提这个奖项的其实是张裕葡萄酒,但把这个故事讲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是后来的行业龙头,茅台。

从1954年起,茅台酒瓶背标文字的介绍就称“解放前曾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这也是茅台酒有据可查的最早关于巴拿马奖项的介绍,一直持续到了1966年;之后是一段空白期,直到1981年,也就是季克良被任命为副厂长那一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开坛香溢十里家——访贵州茅台酒厂”的文章,称茅台获得金质奖章,并通过整顿企业、调整班子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亏损。到1982年茅台酒背标上巴拿马获奖信息再次出现:曾于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1983年开始,茅台酒背标里巴拿马获奖信息变更为“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1986年,茅台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纪念茅台酒获巴拿马金奖七十周年活动”,这个活动后来还持续举办了八十周年、九十周年和一百周年;到了2003年,茅台酒的背标里的巴拿马奖项时隔20年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茅台第一次把“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写进背标里,并流传出一个“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故事。至此,茅台把“巴拿马获奖”这个故事讲闭环了。

季克良在2013年曾表示,“'巴拿马金奖’成就了茅台的世界级地位,'巴拿马金奖’从来就是茅台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事情。”

此后,茅台还搞了个公关“骚操作”:2005年,茅台在《山西日报》刊发整版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90周年”软文,文中茅台称“一些酒厂凭空杜撰获奖之事”,影射汾酒。这一记背刺被视为是在汾酒家门口的挑衅,这也招致汾酒有动力去查清原本并不在意的历史真相,汾酒后来找到当年带领中国参展的陈琪所著《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的微缩胶片,拿到了历史的铁证。

后来,季克良在2015年的采访中就改口了,“到底得的是什么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这番话,亦表明茅台对自己100多年前的事实是心知肚明。

季克良另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是“茅台保肝”论。

季克良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茅台酒能够保肝,不伤肝。1993年,茅台发表了《国酒茅台新发现,天天饮用不伤肝》一文,称统计数字表明,与喝其他酒的人比较,喝茅台酒的人几乎没有肝病,而喝其他酒相同量的人有肝病。为证明这个观念,茅台还进行了《贵州茅台酒对肝脏的作用及其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结论是包括全国11个肝脏专家都签字认可,茅台酒确确实实能够保肝。

这一言论挑战了人们的广泛认知,一度受到很大争议,引发同行“炮轰”茅台:“说喝茅台是保健身体,不得肝癌,是没有证据的。茅台宣传它的酒能保肝、护肝,这是很不道德的。”

还有一个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就是季克良曾公开表示茅台酒蕴含“微量元素1000多种”,是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国名牌蒸馏白酒都无法相比的。

这个话题的争议在于,微量元素是元素,是元素周期表118种元素中的约70种,有人提出质疑“已知的元素才118种,不知道茅台酒里面的1000多种元素,剩下的900多种是什么?”

又有人说,作为茅台的总工程师,季老这点常识是有的,或为口误,实际表述的是“微量成分”。但群众的眼睛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如果仅仅是知道酒里有1000种东西,但根本不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哪些有害,单单有个数字又有何用,只是拿来炒作而已!”

而在坊间广为流传的“茅台酒可防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段子,则是季克良与已故泰斗秦含章的一个小视频。视频中,季克良向秦老说:“茅台酒现在我发现,可以杀死幽门螺旋杆菌。”秦老反问了一句:“你看见啦?”

言归正传,在季克良任职期间,对茅台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厥功甚伟。对全国白酒而言,在季克良带领下的茅台,保持了恒久的战略定力,做强做大了民族品牌,共享了酱酒发展红利,拉高了白酒行业天花板,为白酒行业百花齐放、各表其美留下了发展空间,是值得行业尊敬的企业,也是令人尊敬的一代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