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1+1”的奥秘——对话滑秀林校长

 三驾马车1966 2023-07-03 发布于河南

破解“1+1”的奥秘

——对话滑秀林校长

刘向军

“6+1”高效课堂模式风靡全国,在此基础上又有各种变形,但本质上均是“1+1”。

“1+1”看起来极简单,它却是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课堂教学中无比深奥的难题。

所谓的“1+1”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考试科目实施当天'1+1’课时安排,即一节正课配一节学科练”。这是新乡市诚城卓人学校校长滑秀林对“1+1”课程的定义。

说白了,天下所有高效课堂的核心并不只在第一个“1”上,而更在第二个“1”上——考试科目的学科限时训练!所谓的“训练至上”“训练为王”“训练为主线”,说的主要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一点上,所有学校的核心管理人员都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学校的课表设置是否科学:考试科目尤其是学习难度大的考试科目,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在每一天的单位时间内是不是有一节正课就一定配了相应的一节自习训练课呢?“1+1”是设计课程表的基本规范,违之不祥!

那么第一个“1”是否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按照“1+1”的理论,两个“1”各占半壁江山,当然同等重要。第一个“1”指的是每一天上的正课,它其实也包含了一个“1+1”:教+学。

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谁来学?于此,变化多端:对此,众说纷纭。

概括来说无非三种:课堂是讲的阵地,课堂是练的阵地,课堂是学的阵地。

那么,哪一种说法对呢?

滑秀林校长说:“我认为,三种说法,都有些道理,都有所侧重,都有些偏颇。'讲’是必要的,但不能'满堂灌’;练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刷题当教学;学更是核心与根本,但教与学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滑秀林校长的结论是:“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并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不动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为此,滑秀林校长推行的是“导学自主四环八步”高效课堂教学范式。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科学辩证地定义、定位课堂上的“教”;第二,科学辩证地定义、定位课堂上的“学”与“练”。我们既不能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上的“教”变成“满堂灌”,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课堂上的“学”,变成满堂刷题。过犹不及,相辅相成,保持科学的分寸,保持科学的中庸,这是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也是高效教学的诉求。更何况教学相长,教与学的角色在课堂上也是辩证地互换统一。

不只如此,对有些考试科目而言,比如数学、物理,这些学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艰深,“1+1”就显得不够,需要“1+2”,甚至“1+3”或“1+5”,也就是说一节正课要相应地配两节、三节甚至5节学科限时训练。“1+1”是个理念,是个形象的比喻,最根本的是要看学情,看学生具体掌握的情况。当全体学生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当下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的话,教学就不能向前推进,否则,所高的高效教学只能是自欺欺人,毁掉学生。

为此,滑秀林校长提出了“导学自主四环八步”课堂教学范式或者叫做高效课堂模式。“四环八步”模式概括起来也是三个字:教、学、练——教师精讲+学生训练+学生评讲+学生再练。这个模式看似极简单,但是蕴含了三个核心的理念:第一,允许老师讲,鼓励老师抓住共性难点精彩地讲;第二,鼓励学生练,保证学生训练的时间和数量;第三,保证学生参与评讲,让学生成为老师。其中第三条是课堂教学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也是全世界所有高效课堂的必备之义。“能把别人教会,自己才算真会。”当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互为师生的时候,几十个大脑同时运转,几十双手同时训练,几十张嘴同时发声,几十颗心同时跳跃,那就绝不是老师一张嘴巴“灌”到底所能相比的了。

“1+1”这个课堂教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很深奥,但我们可以用“3+1”(教/学/练+清)或“1+3”(正课+教材练/拓展练/拔高练)来轻松地破解它。

2023.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