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邬焜 | 哲学的最高范式与信息哲学基础理论

 jc_ipec 2023-07-03 发布于湖北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编者按:2022年1月22日,智酷沙龙NO.126期暨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22年度沙龙第1期,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邬焜以“哲学的最高范式与信息哲学基础理论”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也许能够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提供第一次具有根本性变革意义的理论转换,信息世界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使得哲学在最高范式层面发生了变革,由此又导致哲学的所有领域都实现了全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以下根据速记内容整理成稿。

Image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哲学的最高范式与信息哲学基础理论》,这是一个引言,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它的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怎样的时代精神呢?既然大多数人都把信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那么理所当然的信息哲学就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本次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和信息哲学的性质,二是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

Image
Image

一、哲学的最高范式和信息哲学的性质

1、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领域的划分

什么是哲学的最高范式?我们大家可能最熟悉的是恩格斯所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真的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吗?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东西存在?如果你连什么东西存在都没有搞清楚,也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几种最基本的存在,你怎么来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一个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更高的问题,这就是存在领域的划分。

Image

面对这样的思考我提出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也是它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通常一般的学说中总是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和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同一尺度的问题,这种说法源于什么呢?源于对存在领域的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分割的划分方式,如果我们的划分方式不再是存在等于物质加精神这样的模式,那么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另外的一种样子。

哲学本身是追求普遍理性的一种活动,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所阐发的普遍理性,它的普遍性程度是有差异的,由此会区分出哲学的不同层次和领域。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层次和领域会发生不同的变革,但是对于一个哲学的根本性变革来说,只有在最高范式的层面发生的变革才是根本性的,而在其次的或者更次一些的层次上发生的变革不应该成为哲学自身的真正革命。

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存在其实是被划为三个领域的:一个是上帝、客观理念或绝对精神,另一个是物质世界,再一个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科学昌明的发展,上帝逐步退出了一般科学和哲学的领域,这样传统哲学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仅仅是两大领域,这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以存在等于物质加精神就可以看作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

信息哲学的兴起提出了对存在领域的一个新的划分方式,这就是存在等于物质加信息,那么在这里精神哪里去了呢?精神只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而不是信息活动的全部,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划分方式引起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我通常所说的全新的哲学革命。

2、什么是信息哲学

在大量文献中,很多人都称他们所提出的学说是信息哲学,但其实信息哲学的确立并不在于这个概念的有无,而恰恰在于它所阐释的哲学理论本身到底立足于怎样的层次。不能把信息哲学看作是如同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生命哲学等等这样一些哲学的领域,这些哲学只是部门性的或领域性的哲学,信息哲学不能归结为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因为信息范式本身有它在哲学存在论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不能把信息哲学归结或简单的依附于某种传统哲学的范式。

我们现在知道的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种种信息哲学的进路,比如说计算主义的进路、信息伦理的进路、通讯信息的进路、信息认知的进路、语义信息学进路、逻辑概念信息学的进路、符号信息学的进路、信息因果动力学的进路、信息现象学的进路等等,这样一些进路由于它依附于已有的科学的领域或者是传统的哲学领域,所以它并不能呈现出信息自身所具有的革命性的价值和意义。

Image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邬焜

真正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哲学或者是基于信息本身本性基础上的哲学必须超越科学和哲学的双重视野,它需要采取一种双重批判和双重超越的态度:一种批判是对具体科学的批判,因为具体科学所应用和提出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基础是它那个狭隘的科学视野和范围的框架;另一个是要批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体系和构架,因为传统哲学没有信息世界的地位,把信息世界作为一种基本存在的领域进行解读的时候,传统哲学自身的旧有理论框架、概念、范畴体系不能容纳这样一种全新的概念和规律的视野,所以传统哲学的框架必须在整体上实现改变。

信息哲学首先是区别于所有其他哲学的元哲学和最高哲学,它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进行探讨,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等,由于在最基础的哲学层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所以哲学的所有其他层次的学说都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改造和变化。

Image
Image

二、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

1、信息存在论

信息存在论所确立的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存在的世界,这是信息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一个新的划分方式。下面这个图给予了简明的表达。

Image

存在领域的新划分:存在=物质+信息

传统的划分方式把存在分为客观、主观两个世界,我们在这个图中的左面也是标明了这样一种划分,但是在客观存在的世界里头传统哲学仅仅赋予它物质存在方式这样一种,而在信息哲学中除了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自身显现自身的信息世界,也就是客观信息的世界。

而主观精神的世界在这里也被看成是一种信息世界的存在方式,它是一个主观信息的世界,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它的存在方式和物质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物质看作是直接存在的,那么信息就是间接存在的,这样就区分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信息世界。物质是直接存在的实在的世界,而信息则是间接存在的不实在的,或者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就是虚在的世界,虚在也是在,不实在也是在,它是以虚的方式,或说是以不实的方式而存在,它们都是存在。

这样通过这种转换我们对存在领域的划分有了一个新的方式,这就是存在等于物质加信息。

关于信息的形态我们可以确立三个基本的形态,一个是自在信息的形态,就是客观信息,再一个是自为信息的形态,这是主观把握的信息,再就是再生信息的形态,是被主观所改造、创造出来的信息,这三个基本形态都分别有它的两个形式,这就构成了世界存在的信息世界的三个基本形态的领域。另外还有一个综合形态,这是在人类文化世界中所创造的社会信息的形态,而社会信息本身体现的是三态信息的有机统一,具体的内容由于时间问题我们不再展开了。

下面这个图简明标示了信息哲学关于信息形态的分类。

Image

信息形态分类图

对于信息的本质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给它加以规定,但是如果我们从存在论的角度对它规定的话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间接存在的世界,而间接存在的世界在它最深的根基上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但是这种显示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多重交织的再构造、再显示,另外在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存在着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同时也包括着我们创造的文化世界。

从这样几个层面出发我们便可以把信息的本质概括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再显示,以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其中也包括创造的文化世界。

Image

包括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的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

正如这个图中所标示的那样,信息哲学提出了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的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这四个世界之间必须通过自在信息的中介才会相互过渡和转化,如果没有自在信息的中介这几个世界之间是不可能通达的。

2、信息演化论

Image

既然世界是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那么它必然导致一个双重演化的世界的理论。我们都知道事物是在相互作用中演化的,而相互作用同时实现着双重的演化效应,一个是物质形态的演化效应,另一个是信息形态的演化效应。

物质形态演化效应包括:首先是物的一种直接存在样态向另一种直接存在样态的转化,就是某物转化为他物;另一个是相互作用中介物的产生和运动,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中介物的沟通,不派生中介的孤立事物是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再就是物物间的联系过渡和转化。

信息形态的演化效应包括:首先是物的直接存在向间接存在的过渡,就是某物自身的特征在他物中的呈现,他物中的我,他物中的某物就是关于某物的信息,某物并不在他物中,但是某物的信息却可以在他物中;第2种效应是相互作用物的间接存在的相互凝结,会引起相互信息构架的改变;第3种效应便是通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新的信息构架、信息模式的整体建构,并相应的展示出新的信息内容。

双重演化效应的呈现对于时空观也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传统的科学的时空观基本上都是时空割裂的理论,牛顿的时空观是绝对的割裂,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是外在衔接的统一,不是内在的统一,无论是它的狭义相对论还是它的广义相对论所阐释的都是一种时间、空间相互协变的理论,在质量向能量转化过程中随着运动速度的变化,时间、空间的结构在发生变化,在引力场中时间、空间带有了曲率,这样的一种关系是协变关系,是外在统一的关系。

而真正的信息时空观是要建立一个时间和空间内在融合的统一性的关联,这就是通常我们在自组织理论中所说的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什么是时间的空间化呢?在相互作用中的改变实际上是由改变了的空间构造凝聚了时间效应,这样时间并未完全的消失,它转化成了特定的空间构造保留下来了。空间的时间化是由于空间自身凝结着时间的信息,所以任何一个空间构造都有它的时间维度。

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例子,就是说你看看老太太头上的皱纹是时间还是空间?这就是一种时空融合的构造,这种构造恰恰是在进化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双重演化带来了事物的存在方式的二重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既是物质体又是信息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同时就编码着关于自身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多重关系的信息。

由于这种双重演化的效应所构造的双重存在,同时就引出了一个全息存在的问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机制、过程和结果就应当从这种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以及它们的多重效应的综合中呈现出来,这就是事物存在的全息境界。全息的含义指的是事物在自身结构中映射凝结着自身现存性之外的多重而复杂的信息关系和内容,事物除了它当下的存在之外,还凝结着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多重关系,这些多重关系超越了它存在的当下性,使它成为一种全息性的存在。

Image

对于全息性的考察我们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历史关系全息,一类是未来关系全息,把历史关系全息和未来关系全息统一起来就可以形成系列关系全息,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它的总系发展的一个中介环节,承接着历史,呈现着现在,又预示着未来。第4种便是演化内在关系全息,系统的部分中影射着整体的信息。由于事物的相互作用的普遍性所引出的相互改变的普遍性,部分和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改变,不同层次的映现,导致了系统部分中凝结着系统整体的信息,也导致了部分中凝结着其他部分中的信息。

这种内在全息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便是演化结构全息,即是在不同等级的事物间存在着某种结构模式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一种特殊表现,不能够绝对的把它看作是刚性的一种存在方式。

我们这里讲的系列关系全息和内在关系全息是两类基本的全息现象,当然在对全息问题考察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绝对的,因为在相互作用中很多相关信息的内容都可能被耗散掉。因为信息是由相应的物质结构的编码而呈现的,而这种编码在后续的过程中可能会部分的,甚至是全部的被毁掉,这样又存在一种全息不全的基本定律和认知方式。

3、信息认识论

信息认识论涉及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而也涉及到了信息、知识、智能和实践等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

Image

在现有的文献中这些关系是相当混乱的,我们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以下我们的基本观点:知识仅仅是主观把握和创造的系统化的信息,所以就这一意义上它不是信息的全部,而只是信息的一部分。

数字仅仅是我们目前对信息进行机械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其实信息化处理的方式很多,只不过目前我们借助于机器而进行的信息化处理必须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所以数字化并不是超越信息化的形式,它是信息化的编码的一种方式,其实信息化还有其他的编码方式。

有一种理论,比如说西方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弗洛里迪先生,他就认为数据不是信息,只有数据加了意义才是信息,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只有我们人赋予的意义才是信息。那么我们去收集数据干什么?我们通过收集数据,然后赋予它意义所得出来的这些知识信息还有价值吗?还有信度吗?其实数据本身就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方式,在我们观察和实验中所获得的所有的数据都是自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

实践是什么?传统的实践理论把实践看作是物质性的活动,其实实践是一个多级信息反馈环链运行的过程,当实践还没展开的时候,主体创作的再生信息以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主体行为启动的指令信息、运动器官的行动、操作工具作用于客体,然后生产出实践的产品。这样,实践是人所创造的目的性信息,通过人所创造的计划性信息的实施,在客体中实现的过程,它本身最重要的是主观的信息流,通过实践的具体的活动而转化为客体的信息结构。

Image

智能不是外在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东西,也不能从外部强加于认识和实践中的因素,只是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智能表现为把握、处理、创造、开发、利用和实践信息的能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内在于认识实践过程的能动的方面,在人的所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层次上智能都起着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的作用,这样它既在认识活动实践之中,同时又驾驭引导和支配着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同时它又必须以信息的方式而存在。

Image
人的信息活动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信息活动的层次和层次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最为一般的层面上人是以自在的方式与环境打交道的,这样,自在信息的活动就成了人的信息活动的最基础的层次和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部分自在信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记忆上升为自为信息的层次,再通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加工创造出再生信息的层次,再生信息中的某些内容转化为我们对对象世界进行改造的目的、计划、方式的信息,从而通达于实践,对世界加以改造。在所有的信息活动的层次中都存在着智能化制控和递进构建的相应作用方式。

首先是层次递进的建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体现出智能化的逐步升华超越的性质,另外当我们的认识实践活动产生之后它又反过来会制控和参与到相应的低层信息的活动之中,在其中起到规范、制约、引导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把我们创造的和实践的相应的信息成果转化为我们感知记忆的对象,这就是相互转化的智能化的过程。综合起来表述便是全息制控、综合参与、相互转化的智能化过程。这里边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个是由下而上的递进建构路径,一个是由上至下的制控参与转化的路径。

信息哲学提出了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这个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这个学说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主体的产生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是主体进化的发生学的过程;再一个是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需要有两个中介,一个是受之父母的先天中介,另一个是发自天地的后天中介;认识本身也只是以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过程。

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的第二个部分是认识过程和机制的信息建构和虚拟说。这里边有这样几个关键的命题:

一个是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被识辨,我们所认识的外界的信息是一种差异关系的把握,这个差异关系有两个,一个是认识的对象和它环境信息强度的差异,第二个是这个差异和我们认识能力阈值之间的差异,只有这两个差异都恰到好处的时候我们才能把自在信息升华为主观把握的信息。

第2个命题是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我们所有的感知过程都是通过客体所生发的信息场为中介的,没有信息场的作用我们无法认识对象,所以我们和对象之间是以中介信息的传递为认识发生的起点的。我们要认识什么东西不能让这个东西和我们的感官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我们感官的东西并不是我们当下认识的对象,它只传达另外一个事物的特征内容,这就是主体间没有直接的接触。

第3个命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被多级中介的。。有哪几种中介呢?最起码可以区分出四个方面:一个是上面所讲过的客体信息场;另一个是我们的生理结构,不同的生理结构对同样的信息场进行接受和作用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再就是主体认知结构,已形成的主体认知结构会对之后发生的认知过程起到一个匹配、参照、规范的作用;再就是工具,物化手段,尤其在对微观、宇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没有庞大复杂的物化工具是不可想象的。

Image

第4个命题就是在中介中建构的认识。这些中介是干什么的,中介并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它只是起着某种信息变换、选择、匹配和重建的作用。对象信息通过中介的转化和再造通达于我们的感官。

第5个命题是在建构中虚拟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被中介建构了的,那么将会发生什么结果呢?这就是在中介建构中被虚拟的这样一种形态,这种虚拟既有形式的也有内容的,更详细的内容我们不再展开。

这样关于认识的过程和机制我们便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凭差异而识辨,依中介而建构,借建构而虚拟。

既然我们的认识是被多极中介所左右的,那么这就涉及到我们认识中的相对性问题,一个是主体的相对性,一个是真理的相对性。

我们的认识主体和中介的环节构成了当下认识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认识的意向、范围以及我们所能够达到的认知结果的样态,这就是主体的相对性,任何一种中介系统的差异都会带来对认识对象和认识结果、认识程度的一种差异。

主体的相对性规定了认识过程是一个客体和主体双向整合的互逆综合原则,而不是像西方意识哲学所强调的那样只是一种主观意向的活动和构造。在这里我们强调了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由此关系中涌现出我们的认识结果。由于中介参考系统的多样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可能达到的认知状态以及具体真理呈现方式也是相对的,不同的认知系统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知结果,而这样的一些结果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判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只能判定通过什么样的中介,我们认识的是什么样的模式,通过另一个中介我们可能认识的是另外一个模式。这样的一种效果在对微观世界的考察中体现的很清楚,所谓互补原理、不确定性原理也包括薛定谔的猫等等,都是因为人的认识的主体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提出来的。其实微观世界并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它是一种并非粒子也非波的第三种存在,而在我们的观测中通过不同的中介系统所看到的或者是波,或者是粒子。

Image

薛定谔的猫并不是以或死或活的方式存在的,它是另外一种既非死也非活的存在方式,只不过在我们对它的考察中这样的考察路径看到的是活的猫,另外一种考察路径看到的就是死的猫。另外活和死的概念、波和粒子的概念都是我们对微观认识进行宏观认识的一种方式,其实微观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我们用宏观方式所描述的这种存在。

4、多维存在的人

传统的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自然和社会的割裂,是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割裂。我们提出了一种人是在多维综合中生成和创造着的存在。有哪些维度呢?一个是自然和社会的维度,一个是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维度。人的本质并不简单直接来源和存在于某一独立的维度之中,而是来源存在于多维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建构。在最为抽象的意义上人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统一,自然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说狼孩、熊孩、豹孩,他们实际上并不具有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他们和他们的养父母具有同样的行为。

另外社会关系只有根植于人的自然遗传结构之上才是人的社会关系,没有自然遗传结构的这样的个体,你既然在人的社会中生存也不能成为人,狼孩、豹孩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不能成为人,猫和狗和我们一起生活,由于没有自然遗传机制,它也不能成为人,这样在割裂的状态下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都不再是人的。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我们把它绝对化,那么人真的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吗?

在具体活动的层面上人是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统一。这三个方面不能简单的区分出谁先谁后的发展,它是在从动物的生理心理行为活动过渡到准动物的,然后再过渡到人、成熟的人、发展的人这样一些层面。这三个方面是协同进化的,并没有谁决定谁,谁先谁后的这样一种关系。

Image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讲到“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命题是行为主义的,它分出了先后,由于劳动反过来改造了人的脑的结构,产生了人的意识心理。其实没有初级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没有最初的劳动,而目的和计划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特征。我们说劳动是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以就这个意义上生理、心理、行为不能割裂。

在人的机体中同时编码着两种不同的信息发育程序,决定论的和非决定论的,决定论的程序它能够保证个体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方式和模式的发育生成,我们把它称为第一维的结构,当然在不适宜的环境下第一维的结构也不可能完全以决定论的方式完整的发育出来,因为他还可能被夭折。

还有一个层次的结构是按非决定论程序表达出来的。我们称之为第二维的结构。在第一维的结构之上可以建构的非决定论的第二维的结构是分叉的,可以为兽,也可以为人。这在我们对动物养大的孩童的解剖学的意义上已经发现了,无论是在生理结构上,还是在心理结构上、或是在行为活动的方式上,动物养大的小孩是都不具有属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特征。

5、信息价值论

中国信息哲学建立了一种能够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新的价值论学说。信息哲学把价值规定为事物通过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这里所强调的事物是一种广义的存在。物质的、信息的,也包括信息的高级形式精神的,它们之间、它们内部各个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相互改变的效应都是价值,同时信息哲学提出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物质价值、自在信息价值、精神价值,是三个最基本的价值形态。这样一种能够兼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学说可以成为建构人类信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般哲学基础。

6、社会信息论

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

信息哲学从信息活动的层次规定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尺度:能动的把握、利用、开发和创造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而这种把握、利用、开发、创造信息的间接化程度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尺度。因为信息是间接存在的方式,所以间接化也可以理解为中介环节的强化。

另外,信息哲学提出人类的不同文明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基础性前提,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组织的和生活的,都和它当时信息处理创制的方式直接相关联,而在信息时代全新的信息网络、智能科技、虚拟现实、纳米科技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创制传播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随着这样一些领域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念将会日益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的结果必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弱化和消解传统社会的世界霸权和国家集权的各类体制,从而建立一种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新型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秩序。

目前所遵循的西方体制和东方体制都不能成为这种全新体制的现成模式,而目前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世界不同层次上的,国家不同层级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现象都概源于传统的模式已经过时了,而新兴的模式尚未被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上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来重建我们的社会体制和秩序原则。

7、信息生产论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了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一种新认识。从科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物质是守恒的,信息可以不守恒,所以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创造物质,只可能创造信息,人的生产和实践都具有物质和信息双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信息活动的维度看人类的生产和实践活动是主体目的性信息转化为客体结构信息在客体中实现的过程。

我们一般的见解是传统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现代的生产更多的加入了信息生产,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毛病的,因为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我们在所有的生产活动中都没有创造物质,人类的生产只能是信息生产,只能是创造信息的生产。

Image

信息哲学不仅关注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我们的用语,我们不用物质生产这个概念,因为它可能会引发歧义,好像我们创造了物质,我们只是提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有精神生产,人本身生产,人的交往关系的生产,同时信息哲学还注重于分析和考察虚拟化的生产等等。同时,信息哲学还把这种种不同的生产形式看作是相互交织、内在融合、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统一性过程。

8、信息思维论

信息思维论是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根据不同的范式理论,我们提出了人类近代以来所产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其具体的划分方式和现有的其他类型的划分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是以科学范式、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变革的这样一种标准来区分不同的科学技术革命的。相应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凸现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凸现的是实体实在论的世界图景和实体思维,第二次凸现的是场能实在论的世界图景和能量思维,第三次凸现的是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和信息思维。

最初的时候,科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有质量的微粒构造的,这个有质量的微粒在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原子论那里被命名为实体,所以这是一种实体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实体实在论的世界图景。

后来科学又揭示了能量比质量更为基本的性质,这就是第二个范式的兴起,场能实在论,能量思维的兴起。

Image

现在科学家们意识到,要对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除了从质量和能量维度进行考察外,还有必要从信息维度进行考察。这就是我们说的三次科学范式和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我们曾经有一段话来解读信息思维:信息观念乃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物质(质量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组织和关系互动模式、演化程序和生成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程序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或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

实际上在我们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实体思维、能量思维也都有相应的具体的规定。

信息思维凸现的是什么,上面那段话很长,如果我们分几个层次把握也许会更清晰一些。

第一个层次是从结构、关系、程序、过程去把握对象,而不是简单的从质量和能量去把握对象。

第二个层次是把结构、关系、程序、过程看作是一个双重存在的信息编码载体,可以从其中破译出相关信息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对相应的结构、关系、程序和过程进行泛符号化的处理,从而建构出我们的文化世界,以及智能化、机械化处理信息的方式。

这样的一种多维度的考察,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知识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这就是科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科学化。我们主张科学与哲学是统一的,它们的范式也是统一的,它们的发展方式是互为促进、作用和转化的。

我们提出了一种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统一发展的方式,并且反对在科学和哲学之间划出截然分立的鸿沟。这和西方意识哲学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同时我们也对西方意识哲学的发展道路给出了一种解释,按照传统的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在最初的时候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绝对精神这样的一类存在,以及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构造的,但是由于物质世界是粗俗的、低级的,所以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从物质世界中发展出来,它只能从上帝、客观精神的那个世界中发展出来的,这从柏拉图那里就开始了。

这样的一种理论是要在客观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找寻一条衔接的道路,而把物质世界仅仅作为人的精神寄宿在的粗俗的器物。当科学发展消解了上帝之后,西方哲学找不到人的精神发生的源泉,产生的根基,所以就只好把自己圈起来,在认识本身中寻找解释认识发生的原理,这实际是科学昌明发展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在意识哲学中逐渐走到了越来越狭隘的死胡同。

认识后来又转向为扬弃本体,也就是扬弃了上帝,同时也扬弃了物质世界,这样就形成了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之后又在认识自身的结构中去寻找认识发生的某些更为基本的原因,这就是后来的语言学转向,把所有认识的发生,以及对世界的开显都看成是语言性的。再到后来又转化为了意向的活动和意向的构造,这样一步一步的把哲学研究的范围缩小,归结为一个单一的个别的主观因素,西方哲学走进了死胡同。后来要再发展的话只能从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才有了生活世界,才有了身体哲学,但是这个路径直到今天并没有完全走出来,我们必须借助科学自身的发展来重建人类的哲学。

9、顶天立地的统一信息科学

我们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统一信息科学的论断,也就是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方式的理论。信息哲学不仅具有元哲学的性质,信息科学也具有元科学的性质。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科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和仅仅是某种交叉性、横断性学科,而是具有诸多层次,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学科体系。信息科学的最一般的普通的理论方法乃是一种新的科学与哲学范式,这种新的范式能够对传统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在我相关的文献中我曾经提出只有尚未被改造的学科,没有不可被改造的学科,因为传统的学科都主要是基于物质范式兴建的,现在我们提出的双重存在的世界增加了一个信息维度,必须对信息做出重新的考量,给它以定位,这样所有的学科都可能被改造。

这是在1995年的时候我提出的一个现代信息科学体系的等级结构

Image

现代信息科学体系的等级结构

最高层次是信息哲学,最低层次是工程技术信息学,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科学实际上贯穿了人类知识的全部层次,为什么是顶天立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强调。

我曾用这样一个图来形象的表达信息科学与传统科学间的全方位的范式转换关系,这个图是1995年绘制的。

Image

图中有三个平面,第一个平面是传统学科的平面,图中标明的点是传统学科的聚焦点,是学科门类聚焦点。第二个平面是一般信息理论的平面,第三个平面是以信息认识范式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平面。传统科学通过一般信息理论的改造,我有一个说法叫理论折光的再造,从而转换出全新的以信息范式为主导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和一般信息理论综合起来构成了现代信息科学体系。这个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信息时代科学正如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一样,正面临一个全面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叫“科学的信息科学化”。这是我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信息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研讨会上的一篇论文的标题,后来在1996年发表了。由于贯穿了人类知识的所有层次,统一信息科学将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具有全新意义的现代科学体系。

在这一全新的科学体系之中,信息哲学呈现出了科学的品格,而那些具体性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又同时呈现出了哲学的韵味。目前人类所有的科学和哲学都面临用信息范式对自身进行改造的任务,都需要增加信息认识维度,这就导致信息范式对现有的科学和哲学必然会具有全方位改造的作用,由于当代科学和哲学都面临着由同一个统一的信息范式全面改造的过程,所以人类的科学和哲学再次出现某种互动融合统一发展的态势便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合理的。

10、关于哲学转向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哲学转向的问题,实际刚才我已经提到了,西方所说的这个哲学转向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样的转向它是什么性质的转向,其实这样一些转向都不是哲学的根本转向。为什么?按照我们提出的标准,哲学的根本转向只有在最高范式层面发生的变革才可能发生,这就是存在领域的划分方式。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和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关系,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和具体化解读。因为只有在哲学最高范式层面发生的变革才是根本性变革,所以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信息哲学的相关研究也许能够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提供第一次具有根本性变革意义的理论转换。正是信息世界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从而在哲学最高范式层面发生了变革,由此又导致哲学的所有领域都实现了全新意义的根本性变革。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本我的比较关键的著作:

Image 《哲学信息论导论》实际是我1982年提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初步创立信息哲学体系之作。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Image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是被我们的同行看作是我的理论体系完善成熟的一个文献。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Image 《古代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希腊·中国·印度》是对古代哲学,包括希腊、中国、印度哲学的相关内容的一本新维度的解读的书。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Image 《哲学与哲学的转向——兼论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统一性》是关于哲学与科学发展关系的著作。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Image 《辩证唯物主义新形态——基于现代科学和信息哲学的新成果》,本书是对人类古代和近代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批判性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一种全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构想。也就是我所说的建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201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Image 《信息哲学概论》是最新出的教材,是专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信息哲学通识课所写的教材。2021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Image 《信息哲学基础理论及其意义阐释》是一本综合了40多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价值的集成性阐释。2021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