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青春期关键对话》的第13章《谈论金钱》。这一章重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自控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尊重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差异,不要去评判别人的消费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实际上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却很少跟孩子谈论金钱。 关于如何教小孩子用钱,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给孩子买几个存钱罐分别贴上“要存的钱”“可以花的钱”和“要捐的钱”。 关于青少年喜欢买名牌服饰,作者是这样看待的:其实孩子想买名牌衣服并不是贪婪的表现,而是需要归属感的体现。与父母疏离所带来的孤独、不安全、怀疑已经让孩子感觉到了压力,他需要在同龄人中找到接纳的群体。 但是,父母要在家庭预算范围内满足孩子对名牌的渴望,不要成为家庭的一种负担。此外,要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于放纵孩子的需求。明白最值得买的几样最耐用、耐穿的是:鞋、背包和运动衫。 如何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呢?除了学会记录开销之外,还要学会感恩,设置购买期待,明白产品的市场运作规则。 作者说:“引导孩子用感恩的心看待生活能够有效遏制过多的欲望。研究表明,父母懂得感恩,孩子才懂得感恩,因此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可以在厨房摆一个感恩瓶,边上放上便签和笔,但凡家人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时,就拿起纸笔,写下原因,然后放到瓶子里。无论是以此愉快的旅行,一次小测验的好成绩,一顿美味的晚餐,还是一次有趣的谈话,都值得记录。新年夜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读这些小纸条,回忆过去一年里美好的时光。”这种方法很好。其实,感恩也是一种满足。 设置购买期待。为什么要设置购买期待呢?是为了防止购买冲动。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合理的等待期,等待期的长短取决于消费金额的大小。 解释产品市场的运作规则。网络上的广告,直播卖货是为了刺激人的购买欲望。 每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不同,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享受,也许别人不如自己,但并不代表他不会享受生活。此外,因为收入不同,消费需求不同,选择也不同,我们也不要盲从别人的选择。告诫孩子不要攀比,要理智消费,学着去理解他人不同的处境,不要评判别人的消费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