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28)——司马师废曹芳·淮南二叛

 新用户6303bXRU 2023-07-03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五节 废立魏帝

上期聊到李丰谋反案的主谋是少帝曹芳。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丰是中书令,有职务上的便利可以经常呆在曹芳身边,呆一起二人就悄悄密谈。司马师在皇帝身边安插有亲信,密报给司马师。司马师不方便去问皇帝,就去问李丰,你们二人谈些什么,李丰从来不说。

事后钟毓结案文中有“李丰等阴谋迫胁皇帝”的断语,其实也是暗示这件事和皇帝有关,李丰一个中书令,无权无势,拿什么去胁迫皇帝啊?

李丰死后,曹芳一反常态地坚持追问李丰的死因,也是想知道李丰有没有供出他来。

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就算李丰傻到没兵也要发动政变,夏侯玄、张辑也会那么傻吗?

司马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意识到皇帝大了不好掌控,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决定废曹芳,另立新帝。二月平定政变,三月,司马师逼迫曹芳废掉张皇后。四月,立奉车都尉王夔的女儿王氏为皇后。

仅仅废掉张皇后,并不能消除曹芳与司马师之间的矛盾冲突。曹芳已经是成年皇帝,此次失败,并不等于今后就不会再次铤而走险。曹芳在位,是对司马师最大的最直接的威胁。司马师必须搬走曹芳才有安全感。

九月,司马师准备妥当后正式出手,纠集群臣上书郭太后,以不理朝政,荒淫无道,贪恋女色,孝道有失等罪名要求废曹芳为齐王。事实上这些罪名都是诬陷,曹芳虽然没有多少政绩,但从其所做的事情来看,还是一个比较勤政爱民的皇帝。

废帝的过程小有波折,问题出在立谁为新帝上。

司马师让郭太后的从父散骑常侍、长水校尉郭芝进宫去告诉郭太后要废曹芳立曹操与环夫人所生的儿子彭城王曹据,让郭太后把皇帝玺绶交出来。郭太后一听就炸了,因为按辈分曹据是郭太后的叔叔,叔叔当皇帝,她怎么当太后呢?

于是他告诉司马师说:“彭城王我的小叔,他来当皇帝,我到哪里去啊!”拒不交出玺绶。没有皇帝玺绶,新皇帝就没有皇帝凭信,做不成皇帝。古时为官凭证就是官印,印把子很重要啊。

双方谈判交涉,郭太后坚持要立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曹髦是郭太后的侄子,因此她就可以继续做太后。这和慈禧在同治死后不惜违背祖制立同为载字辈的光绪是一个道理。

对司马师来说,立谁不重要,反正军政大权都在自己手上,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立一个皇帝来稳定政局。如果不同意郭太后的意见,郭太后不交出玺绶,拖下去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于是同意郭太后的意见,让郭太后先交玺绶,郭太后坚决不交,表示要由自己亲手交给曹髦。这实际上是不放心司马师,留了一手。

协商好之后,双方再配合演了一出戏,完成废帝程序,司马师带群臣上书,郭太后下诏,将曹髦过继给曹睿为嗣,登基为帝。

曹芳八岁继位,二十三岁被废为齐王。先是迁出皇宫,安置在金镛城(今河南省孟津县内),然后在河内重门(今河南辉县市北)修筑齐王宮,礼仪制度与诸侯王一样。曹芳被软禁于此长达二十年。

曹芳从太极殿南行离开皇城,群臣相送者几十人,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其余大臣也悲伤落泪。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的一句: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曹髦,字彦士,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曹丕的孙子。少年好学有成,当时十四岁。从其入宮的过程来看,是个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

十月四日,曹髦到达洛阳北郊邙山玄武馆,群臣奏请他住宿前殿,曹髦认为这是先帝寝殿,不能越礼,坚持住西厢房。群臣又奏请以天子之礼入京,曹髦也不同意。第二天进入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下车答拜百官。

司礼官说:“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说:“我也是人臣。”。到宫廷止车门,曹髦按大臣规矩下车步行,左右劝阻说:“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曹髦说:“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来后干什么我还不知道。”下车和群臣一起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皇太后。然后在太极前殿继位。

人比人,比死人。一千三百多年后,同为十四岁接替皇位的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入宫时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魄力,曹髦完全不能比。

司马师没有参加继位仪式,他私下问参加了的钟会说:“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钟会回答说:“他的才气等同于陈思王(指曹植),武略类似于太祖(指曹操)。”可见朝臣对他的评价还是挺不错的。

古代除了伊尹、霍光等人臣废立皇帝的行为得到后人称赞外,其余的基本被视为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很容易引发动乱,汉末董卓擅自废立引发天下大乱,司马师擅自废立,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司马家估计也就他敢做。

这种事不可能不引发社会动乱,很快就有人造反了。

第六节 淮南二叛:毌丘俭、文钦

司马师擅自废立引发拥曹派的恐慌和愤怒,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于正元二年(255年),也就是废帝侯的第二年,在寿春起兵造反。

毌丘俭是曹睿的东宮旧吏,深得曹睿信赖。曹睿继位后以毌丘俭为心腹,司马懿东征公孙渊时,毌丘俭也东征,但并不是遵司马懿之命,而是直接听命于曹睿,有监视司马懿之意。

曹芳是曹睿指定的继承人,毌丘俭自当顺服,再加上毌丘俭与曹爽、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都很好,所以也尽力辅佐曹芳,在与吴国的合肥新城之战中出生入死。

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杀。李丰宫廷政变中,夏侯玄、李丰被杀。毌丘俭心中有不安,也有不忿。司马师擅自废立,对毌丘俭刺激太大。一方面担心司马师下一个对付的很有可能是自己,一方面愤怒故主的儿子被废,于是决意造反。

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在朝为治书侍御史,在司马师擅自废立后,也极力鼓动父亲造反,他对毌丘俭说:“大人为方面大员,国家现在将要灭亡却安然自守,这将会受到天下人的责怪。”毌丘俭认可儿子的说法。

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是沛国谯人,和曹氏是同乡。文钦的父亲文稷是曹操的骑将,估计很早就跟随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案中,文钦曾受到牵连,按律当死。曹操念他是文稷之子赦免了他。

文钦少年时就以勇敢果断闻名,在曹睿时期从五营校督做起,先任牙门将。因为性格刚暴无礼,经常欺陵上司,不奉官法,被免官。后来又出任淮南牙门将,转为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归属王淩。

但其不知悔改,贪婪残暴依旧,王淩上奏朝廷,认为他不宜担任抚边将领,请求朝廷将其免官治罪,朝廷因此召回他。

因为与曹爽同乡,文钦很巴结曹爽,王淩在上奏中曾提到文钦私载两船石灰到洛阳,曹爽问文钦是怎么回事,文钦说:“我听说您要修房子,所以给您烧了两船石灰罢了。”

曹爽又把他遣回庐江,加冠军将军,更加宠信他。文钦也因此更加骄傲,并自认为壮勇高于常人,在军中颇有虚名。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为安抚文钦,升他为前将军,后来代诸葛诞为扬州刺史。

文钦是个功利心很重的人,以至养成一个恶习,每次打完仗都要虚报斩杀、俘虏人数,希冀获得封赏。古时封侯主要是看战功,文钦想得到封侯,但朝廷就是不给。时间一长,次数一多,文钦心里就从希冀变为怨恨,日积月累,怨恨越深。

毌丘俭都督扬州军事,是文钦的顶头上司,知道文钦怨恨朝廷,就想法拉拢他,文钦感恩戴德忠诚无二心。毌丘俭除了厚待文钦外,估计应该有封侯的承诺,不然文钦不会死心塌地跟毌丘俭。

人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容易扭曲变异,越得不到越想得到,以至做出许多有违常理的事情,活得很累,也活得很怪。这类事情太多了,求官、求财、求名、求职称中比比皆是。佛说“戒执”,很有道理的,可惜许多人悟不透。

巧合的是当年正月,就在毌丘俭、文钦密谋造反期间,有天夜晚,一颗彗星拖着数十丈长的光焰从魏吴交界的地方划过,这个天象在古人看来是天下将有异变,并且就从魏吴交界处发生。

毌丘俭、文钦认为是天现吉兆,喜出望外,立即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历数司马师的罪恶,发往魏国各州郡,起兵造反。

毌丘俭、文钦将淮南各地守将和官吏百姓全部聚集在寿春,在城西筑坛,举行起兵仪式,歃血为盟。

起兵前按惯例给朝廷上表,历数司马师的罪恶,共十一条罪状:

一、司马师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没有臣礼,朝臣非议他,义士讥笑他,天下所闻。

二、司马懿定下攻取吴、(蜀)汉大计,并为之准备了许多军粮,规划夺取日期。司马师作为大臣,应当根除国难;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应当完成父亲未竟事业,但司马懿丧期还没完其事业就被停止了,这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

三、东关之战,三征同进(指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征南将军毌丘俭),丧众败绩,历年积累的军粮物资,一旦而尽,导致天下骚动,百姓死伤流离。

四、合肥新城之战中,淮南将士,冲锋陷阵,昼夜相守,苦战百日,死者涂地,自从魏国有军队以来,艰辛困苦没有超过此战的,司马师竟然不给予封赏。

五、故中书令李丰等人,因为司马师无人臣礼节,想要罢退他。司马师知道后逼迫李丰来见,当晚将其杀害,载尸埋棺。李丰等人是皇帝心腹大臣,司马师擅自杀害,死无罪名,司马师有无君之心。

六、司马师矫太后诏废君主,不顾大义。

七、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逼迫皇帝废除皇后。

八、新帝登基,要崇尚俭约,天下人听说后,没有不欢庆的。司马师却不知悔改,修复臣礼,还征兵募士,毁坏宫内,列侯自卫。最初又不朝觐皇帝。皇帝想到司马师家探望他的病情,他拒不接受,不奉法度。

九、最近中领军许允升为镇北将军,被司马师流放乐浪,死在路上。天下人听说后,没有不哀伤的。

十、边防守卫多有缺废,司马师选择精兵来保卫自己,宫内的五营领兵,缺而不补。兵器器械也多被司马师拿到自己的兵营中,天下所闻,人怀愤怨,流言四起,引发动荡。

十一、募取屯田,坏乱旧法。把诸藩王公软禁在邺城,想全部诛杀,总有一天会举事废主。只因为老天不滋长恶人,让司马师眼睛里长出肿瘤才没有做成。

这些罪名有虚有实,有些成立,有些并不成立。有意思的是表中对司马懿充满了赞美之辞,肯定司马懿是魏的忠臣。这或许是一种策略吧?

列举完司马师的罪名后,又列举了参与造反的人员,除了毌丘俭、文钦外,还有安丰护军郑翼、庐江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人,特别声明这些人都是累世受恩的忠良之后,起兵举事是为了完社稷、安人主。

怎样来完社稷、安人主呢?毌丘俭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一、司马师本来应该杀头,但因为司马懿对魏国的功劳,按古制免除司马师的死罪,只废除军政大权,保留侯爵爵位,回家养老。

二、以司马昭代替司马师辅政,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以司马孚之子护军散骑常侍司马望为中领军。

这个解决办法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毌丘俭是怎样想的,这就是个换汤不换药,朝政大权还是在司马家族手里,并没有回归到曹氏家族。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反。

毌丘俭、文钦等人又假设如果司马师不遵从这个解决方法怎么办?那就是兵戎相见了。

司马师自然不会接受这个方案,毌丘俭、文钦制定并实施起兵战略。起兵前,毌丘俭将四个儿子送到吴国为人质,以此确保吴国不要趁机偷袭自己的后方。然后由其他将领守卫寿春,毌丘俭、文钦率领五六万人马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城。然后驻军项城,毌丘俭守城,文钦带兵在外为游兵。

这个战术有些让人费解,为什么要停滞不前?有五六万兵马的实力,前进路上并没有遇到大军阻截,还有个利好的消息,司马师病重。

司马师眼睛长有一肿瘤,此时刚动完手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手术,应该只是割掉外面部分,挤出里面积水的简单手术),听说淮南兵变,立即召太常王肃(王朗之子,司马昭的岳父,著名经学家,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来商量。

王肃认为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淮北,要紧急前往阻截,不让叛军与家属会合。司马师手术创口非常疼痛,有人建议由太尉司马孚带兵前去,王肃、尚书仆射傅嘏、中书侍郎钟会极力劝司马师亲征。

傅嘏说:“淮楚兵力强劲,大势一失,你的大业就失败了。”司马师决定以司马昭为中领军留守洛阳,自己带病亲征。十多万大军在陈国、许昌一带集结。

司马师令镇南将军诸葛诞率领驻扎在豫州的军队从安风津(淮河古渡口,今安徽省霍邱县内)向寿春进攻;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驻扎在青、徐二州的军队从谯、宋(谯、宋即魏豫州谯郡谯、宋二县。宋即今安徽省太和县,在项城南面)之间出军,截断叛军退回寿春的归路。

司马师率主力驻扎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令监军王基率领先头部队驻扎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北五十里)。布置完毕后,采用光禄勋、领宗正郑袤的建议,下令各路人马坚壁清野,不准出战。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汉大司农郑众玄孙、扬州刺史郑泰之子,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之侄。名门之后,历任县、郡长官和朝廷大臣,所在都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和朝廷赏识,与王肃一起迎曹髦登基,封广昌亭侯。徙任光禄勋,又领宗正。

司马师出征时,郑袤因病不能前来送行。司马师对王肃说:“很遗憾没有见到郑光禄。”王肃赶紧派人告诉郑袤,郑袤亲自驾车追上司马师。

司马师笑着说:“本来就知道你必定会赶来。”叫郑袤同车,向他问计。郑袤说:“以前我和毌丘俭是同事,一起为尚书郎,我很了解他。他喜爱谋略却不明事理,自幽州立功以来,志向和欲望无限。

文钦则勇而无谋。如今我军出其不意,江、淮士兵虽然有锐气但不能长期坚守,我军只需要挖深沟筑高垒挫败其锐气就行了。”司马师此时采用的就是郑袤的计策。

司马师所率诸将想建功立业,纷纷请求进攻项城,司马师不准,说:“淮南将士本来没有反心,我军速战反而促使他们齐心造反,不和他们开战,他们内部就会发生有利于我军的变化。”

司马师明面上不让各军主动出战,暗地里却让先期占领乐嘉(南顿县北四十里)的兖州刺史邓艾率领泰山诸军一万多人示弱引诱毌丘俭、文钦。

兖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邓艾咋跑豫州的乐嘉来了呢?

原来毌丘俭像王凌一样,希望得到兖州的支持,起兵前曾派人去联络邓艾一起举事,邓艾立即杀了信使,也来不及不等朝廷命令,在司马师大军到来之前,率军占据了乐嘉,搭建好浮桥。司马师悄悄带兵从汝阳赶到乐嘉与邓艾会合。

文钦不知道司马师也在乐嘉,见邓艾兵少,果然在夜晚率军来偷袭。文钦的二儿子文俶(小名鸯,故称文鸯。没有大儿子的记载)当年十八岁,武艺高超,勇冠三军。他与父亲文钦分为两队,夹击邓艾军。

文鸯率前队先到,冲入敌营,大呼司马师的名字,引发敌军恐慌,军中震扰。司马师受到惊吓,创口破裂,眼珠溢出,疼痛难忍,又不敢叫出声,担心引起部下的恐慌,就用被子蒙头,痛得受不了,把被子都咬破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文钦的后队迟迟不来。天亮后,文鸯见孤军作战不利,率军撤退,撤退途中遇到文钦,二人一同撤走。

司马师看见文鸯撤退,立即下令以精锐部队追击。诸将都认为文钦是魏国旧将,文鸯年少勇猛,引军来偷袭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一定不会撤退,是不是有诈。

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鸯接二连三地进攻,文钦都不来接应,他们的气势已经下滑,不撤退还能干啥?”于是派左长史司马班(一作琏)率领八千精锐骑兵迅速追赶,将军乐林等率领步兵紧随其后。

文钦真是个外强中干的人,见追兵来了,不是想办法迎敌,而是想加速逃跑,文鸯说:“不先打压下他们的气势,不能走。”率领十多名骁骑士兵回身杀敌,进出六七次,所向披靡。逼退追兵后才撤离。

殿中校尉尹大目,各位读者还记得这人吧?就是高平陵事变时受司马懿之命去引诱曹爽的那个人。

尹大目从小是曹氏家奴,此时跟随在司马师身边,知道司马师的病情严重,对司马师说:“文钦本来是您的心腹,只是被人误导。他和天子是同乡,以前文钦很相信我,请您让我去劝导他,让他回来与您恢复旧好。”

司马师派尹大目乘大马披铠甲单独追赶,追上文钦后,尹大目远远地对文钦喊话说:“军侯您何苦不再忍耐几天呢?”尹大目心向曹氏,他是想暗示文钦司马师病重,忍耐几天,等司马师死了,时局还会发生变化。

文钦正如郑袤所说,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听不懂尹大目的话,反而大骂尹大目说:“你是先帝家人,不思报恩,反而和司马师作逆。不顾上天,上天也不保佑你!”说完张弓搭箭要射尹大目。尹大目声泪俱下地说:“世事败了,你们好自努力吧。”

司马师坚守不战的策略让毌丘俭、文钦无计可施,战不能战,退又怕寿春被袭击,回不去,真是进退两难。淮南将士,家眷都在淮北,时间一长,将士担心家眷安危,军心开始涣散,投降的人越来越多。

将军史招、李绩也率部投降。只有淮南刚依附过来的农民可用。文钦被司马师打败逃跑的当天夜里,毌丘俭得到消息后,竟然弃城而逃,其余士兵全体溃逃。

毌丘俭与最小的弟弟毌丘秀和孙子毌丘重率领左右亲兵逃跑至慎县时(今安徽省颍上县),左右亲兵也有人离毌丘俭而去。最后毌丘俭与儿孙躲藏在水边草丛里,安风津都尉的部民张属射杀毌丘俭,将首级送到京师,获得封侯的奖励。

毌丘秀、毌丘重逃到吴国,其余造反将士全部投降。

此次兵变至此结束。毌丘俭被灭三族,儿子毌丘甸早在毌丘俭起兵前偷偷带着家属逃到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灵山上,被抓回斩杀,其他几个儿子在吴国做人质,侥幸得生。

得到赦免的有二人,一个是毌丘甸的妻荀氏,因族兄荀顗、族父荀虞都和司马师联姻,这二人一起上表请求宽恕。朝廷下诏准其与毌丘甸离婚,逃脱处罚。一个是毌丘甸与荀氏所生的女儿(毌丘)芝,是颍川太守刘子元的妻,因为怀孕被免罪。

文钦兵败退回项城,项城已经失守,转逃寿春,寿春也失守,只好逃亡吴国。吴国此时是孙峻专权,任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事后追查出来的党羽有七百多人,司马师交给侍御史杜友处理。杜友只处理了十个主要参与谋事的人,其他的都宽大处理。司马师执政不久,根基不稳,又擅自废立,引发此次动荡,如果大开杀戒的话,恐怕会激怒更多人的反对。只惩办首恶,可以拉拢人心,稳定社会。

此次造反雷声大雨点小,大的战斗就那么一次,居然就彻底失败了。过程中有许多不解的地方,战前为什么会弄出那么个换汤不换药的解决办法?这叫将士们怎么理解,怎么卖命?

战中为什么会停滞项城?毌丘俭征高丽时的豪气哪里去了?那时可以以几千人进攻几万人,势如破竹,现在坐拥五六万大军却驻足不前。

毌丘俭有两个选择,一是速战速决,直接进攻洛阳;二是持久战,进军淮北,解救将士家属,稳定军心,占据青、徐等地固守。

古代州郡兵都不强大,数量少,战斗力弱,因为皇帝不会让州郡拥有强兵,容易形成割据,危及社稷,汉末、中唐时期就是如此。这也是历代民变最初都能迅速地攻城略地的原因。

淮南将士长期处在边防重地,与吴国经常发生战争,战斗力很强,州郡兵不是对手。除了州郡兵,还有就是一些屯田士兵,像邓艾所带的就是。这些屯田兵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两条路毌丘俭都不走,偏偏选了一个等着挨打的方式,停在项城,给了司马师集结部队,分兵阻击的时间。最让人想不通的时,为什么一听到文钦战败的消息就弃城而逃呢?怎么也得等文钦父子回城后一起商议下一步行动啊,你这么一逃,让文钦父子成了丧家之犬,无处落脚了。

当年束马悬车踏平高句丽的毌丘俭居然如此轻易地一败涂地,更悲催的是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躲藏在草丛里被一个无名小卒给射死了。

淮南大乱,刚杀了诸葛恪把持吴国的孙峻会袖手旁观吗?当然不会,怎么也得趁乱捞点好处,立点军功,进一步树立威望,他是怎么做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