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到敌人手里,把手榴弹拉响,和敌人同归于尽......”

 与春天同行 2023-07-04 发布于青海

军队离退休干部口述历史专题片《红色记忆(第三集)——功勋不朽》,今日全网正式上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雄壮的旋律,凝结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他,曾冒着枪林弹雨,运输物资、弹药;

他,曾怀揣“光荣弹”,独自穿越火线传递命令;

他,曾果断发出命令,最终将红旗插在阵地上。

今天,他们将带我们回到当年的朝鲜战场,见证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铭记他们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

图片
“这段历史
我永远不会忘记
图片

“这段历史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该从哪儿说起呢?”

年过九十的王仁山,和许多老人一样,总会回忆起自己漫长的一生,而其中镌刻最深、难以磨灭的,是在朝鲜战场上那段血与火的经历。

图片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那一年,王仁山22岁,是志愿军后勤第二分部汽车一团二连的汽车兵。接到命令后,他们在吉林临江集结,装载物资,随即驾车跨过鸭绿江。等待他们的,是强大的敌人和陌生的战场。

图片

朝鲜战争中,敌人曾经发动大规模“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企图彻底摧毁朝鲜北方的交通系统,掐断志愿军的补给线,王仁山和他的战友们面临巨大挑战。

“天快要亮了,山下面有很多车停下来了,转到树林里面伪装了,就不过这个山了,但是我有点冒险,我就想过了山再休息,结果我一下山,快下到底还没下到底的时候,敌人飞机就来了......”

图片

那是王仁山最危险的一次。但他深知,补给线就是部队的生命线,生命线需要用生命去捍卫。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前方的战友迫切地等待弹药、物资,晚到一分钟,少运一公斤,都可能令战友付出生命的代价。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王仁山的壮志豪情。

图片

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王仁山很少主动向家人提及。当年为了保障部队的生命线,志愿军的汽车兵们与敌机展开了殊死较量。从1950年10月25日到11月8日,短短半个月,志愿军七百辆汽车损失了三百三十九辆。

图片

志愿军后勤部队在装备远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打造了一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片

“落到敌人手里,把手榴弹拉响
和敌人同归于尽!”

图片


“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我们来就是保卫祖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家住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原济渡乡)小深沟村的邓彰德正值17岁。听到这短短八个字的号召,少年邓彰德不禁热血沸腾要报名。

“我把年龄改大了一岁才当成兵呢。”邓彰德笑着告诉小花。招兵年龄明确要求是18岁至30岁,他便悄悄把年龄改大了一岁。就这样,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加入到了战场。

图片

邓彰德当时所在部队,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3连。而他驻扎的地方,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景仰的精神高地——上甘岭。

虽然年华老去,但邓彰德依然记得那些久远的战斗场景。

图片

10月14日凌晨3点30分,敌军发起突袭。连天炮火照亮了夜空。战斗的激烈程度前所未见。

“当时阵地上敌人飞机大炮每天白天晚上都要轰炸......轰炸了上甘岭三天三夜,把阵地工事基本都炸塌了,我们全部找不到坑道......好多负伤的同志坚持不了都牺牲了。”

图片

在一次战斗中,志愿军坑道受损严重,多个阵地被敌军占领,电话通讯更是早已中断,此时,邓彰德接到一个重大任务。

“我当时是通信员,连长告诉我说:'你千方百计想办法,把这封信送到坑道里面,交给副教导员!’我枪都没带,只带了个手榴弹。”

图片

“那颗手榴弹,其实我们管它叫'光荣弹’,大家都说好了,不管出了什么事情,落到敌人手里,就把手榴弹拉响,和敌人同归于尽!”视死如归的邓彰德独穿越火线将部队即将组织反击的消息,最终顺利传达给了坑道里的战友。

邓彰德传递的消息十分重要,反击开始后,战士们里应外合,牢牢控制住了597.9高地。

图片

从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战役结束,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遭受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航空炸弹的狂轰乱炸,平均每平方米被反复轰炸过70次,每分钟发射炮弹30余枚。

阵地的一面红旗上,留下了381个弹孔,一截不到1米的树干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

图片

43天激战,数百万发炮弹,7个营的敌军却没有拿下志愿军2个连守卫的阵地。

上甘岭,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图片

“我命令你!马上发!
同志们冲啊!”

图片


“武器是重要的,人更重要,我们在朝鲜能把敌人战胜,就是人的精神作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叫任志明,已经93岁高龄了。

图片

七十年前,他所在的志愿军第67军参加了攻打十字架山的战斗,这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一部分,十分关键,只有打赢,才能迫使敌人老老实实地坐回谈判桌前。

“到了冲锋出发地,那炮火打得太激烈了,一公尺多到两公尺的战壕,是石头的,一昼夜给打平了。”任志明回想起那场战斗,情绪依然激动。

当任志明他们到达冲锋位置,恰好冲锋时间也到了,炮火已经集中轰击突破口,但连指挥所方向还不见发出冲锋信号。

图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志明明白,再不发起冲锋,就要失去战机,部队就会遭受无谓的伤亡。

“我命令通信员,我说'你给我发冲锋信号!’他说:'排长,连里面规定,排里面没有权利发冲锋信号!’我说'我命令你!你马上发!’这时候他就'哗哗’打了冲锋信号,一打冲锋信号那个火力很配合它,'哗’一转移,我说:'同志们冲啊!’”

图片

仅用了十分钟,突击排便成功攻占了敌军阵地主峰,最终任志明将鲜艳的红旗插在了十字架山上。

这次战役,总共消灭了5781名敌人,俘虏了467人,还缴获了8辆坦克,将战线向前推进了4公里。

图片

一个多月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图片

去时,尚是少年之身,血肉之躯;

归时,已是报国之躯,英雄之魂。

2013年,中国政府与韩国达成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协议。2014年至2022年,中国政府连续九年将913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护送回国。

图片

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保卫了年轻的共和国,用鲜血浇灌出和平之花;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大国地位。

他们的英名,将永远留存在共和国史册上。

图片

“祖国是什么?在我跨过鸭绿江,看到对面炮火的时候,我的身后就是祖国。”

对于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

七十多年前,老兵们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岁月无声,山河为证。

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背后,都有不应被遗忘的英勇故事;

每一个埋骨他乡的忠魂之中,都有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没有比魂归故土更好的告慰,没有比铭记传承更好的延续。

历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却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每个名字都是一段红色记忆。

向所有保卫祖国的英雄们,致敬。

图片


文章来源:中国退役军人(ID:zgtyjr)。转载需注明来自“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