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电报为何迟迟不来?苏区面临危局,坚持还是转移?必须决断!

 Loading69 2023-07-04 发布于四川

项英说:'我估计中央是不同意我们的意见。'

'不会吧,是不是有别的什么情况,中央来不及研究给耽误了。'

'但愿是这样。可我们和中央的联络还没有中断,在中央还没有变更交给我们的任务和部署时,我们就要按原来的执行。我要对中央负责。'

中央的电报什么时候能来?

陈毅要让妻子赖月明走,疏散回她的老家兴胜县。

赖月明是10月中旬回到陈毅身边的,她和陈毅分别快两年了。

在赖月明的精心照料下,陈毅的伤口恢复得很快,拄着拐棍能到处走动。夫妻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这么短的时间又要分离,赖月明有些想不通。

机关里女同志和领导干部的亲属很多,不疏散出去危险很大。

可大多数不愿离开,要死也和大家死在一起。更严峻的现实还在后面,到时要走也走不了了。陈毅觉得自己应该带个头让赖月明先走,也好带动影响其他人。

赖月明哭了。说:'你为什么要我走,我是怕死的人吗?要死我愿和你死在一起。'

陈毅何尝不想她和自己在一起,再说自己也很需要人照顾。可这是什么时候啊。

他给赖月明擦泪,说:'别哭了,我当然不愿意你走,可这还不仅仅是你和我的事情。”

赖月明毕竟也是革命多年的同志,她静静地听着。陈毅说:

'红军主力出发时,留下了一大批老人、儿童、妇女和一些体弱多病的干部,如毛泽东的岳父岳母、三岁儿子小毛,长期患肺病的陈正人、瞿秋白,还有许多党政军干部家属,这些人是不能和部队一起打游击的,必须赶快动员他们疏散到家乡,到白区去埋伏,做地下工作。可是他们跟随部队生活多年,有感情,都不愿意离开。不离开,只能是死路一条,离开晚了,也非常危险。所以,我想请你带个头,你带了头,我这个办事处主任说话腰板就硬了。'

这番话打动了赖月明,她觉得陈毅说的有道理,就同意疏散回老家。

陈毅让警卫员把万香找来,让她与赖月明一起走。

万香原是中央党校学员,本来要参加长征的,出发前突然发高烧,被送进了医院。烧退了红军主力也走了,她只好到中央政府办事处等待分配工作。

陈毅了解到她和赖月明是老乡,就提议她去兴胜县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顺便把赖月明带去,让县委分配工作。就这样,赖月明和万香一起去了兴胜。

不久,贺怡和父母带着孩子去了赣县。周以栗和陈正人及未婚妻经白区去了香港休养。

作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当务之急要做的事并不少。

苏区被占后,奸商地主又开始胡作非为,他们哄抬物价,拒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

投机革命的人投降国民党军,替他们指路带队,残杀革命干部群众。有的还替国民党军作欺骗宣传,诱胁群众入民团、办守望队。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梁柏台先后两次联名签发了中央政府办事处第三号布告和紧急命令。

布告规定: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票、银角、铜元等国币在苏区内应一律照常通用。如有奸商富农反革命分子拒用国币,或蛊惑群众拒用国币者,各级政府应具体捉拿严办。

紧急命令规定:对革命的叛徒、反动分子,概处死刑,本人及家中财产全部没收。对受敌人欺骗的工农群众,只要不积极帮助国民党军、团匪等进攻苏区,不参加反革命的工作,一概不加追究,仍然为自由的苏维埃公民。

这两条告示影响很大。瑞西县在发布第三个布告的半个月中不仅苏维埃国币在全县通用,群众还主动捐献三千多块银元支援红军反'清剿'。胜利县在十二月份没收奸商、富农六千八百多块银元。于都县十来天内就剿灭了反动地主和铲共团分子一百四十多人。

这些日子,能经常看到陈毅拄着拐棍在政府各部门走动。他将原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构的财政部、粮食部、国民经济部、军事工业局和红军供给部,合并为一个财政经济委员会。

他到被服厂、卫生材料厂、印刷厂布置把各种暂时不用的缝纫机、印刷机等拆卸装箱,埋到会昌的大山中。

他还让人将盘古、铁山垅钨矿生产的几十吨钨砂埋在于都河花桥的沙滩下。

可是,中央还没有回电指示。项英只得执行原来的命令,集中主力打击与消灭敌分散部队。对于是否分散游击,他觉得绝对应该听中央的。

1935年1月,雪花飘飞,寒气逼人。

项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他颧骨突起,双目深陷,脸色非常难看。内心的焦灼使他坐立不安,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洋陂圩和牛岭的两次战斗,使红24师损失惨重,两千多人的伤亡和被俘,对本来就缺编的红军主力是雪上加霜。

危局难支。项英来到办事处,找到陈毅。两人长久的默不作声,只顾闷头抽烟,使气氛显得是那么的沉闷。

陈毅的腿又隐隐作痛。从一开始他对就地和敌人硬拼有保留意见。

项英说:'老陈,给各省和特委发电,让他们全面转入游击战争。'

陈毅同意,这也是他早就希望的。

项英让陈毅起草电文,说:'以中央分局的名义,越快越好。'

情报科发报员不停地呼叫赣东北,不通。闽北、闽西、闽赣、湘赣、湘鄂赣的电台都被截断了,怎么叫都叫不通。指示发不下去了。

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还有赣南省的机关和部队,被围困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战士和群众在山腰上挖战壕筑工事,在深谷里埋藏物资,坚壁清野。

分局的会议开了好几次,最终达成一致共识:必须突围,突围已是最后时机了。

而向哪里突围?分几路突围?议而未决。

有的主张集中基干部队向西突围,转到赣江以西井冈山一带另图发展;有的则主张背靠于都向南发展。

项英对这两条意见都不满意。

向西,一来与中央给予的任务不符;二来粤敌正集结两广之众在信丰河沿岸堵截,要到达井冈山地区,必须通过信丰河与大余河这两道河流。现在正是春季涨水之时,不能徒涉。这样如盲目西突,很可能有在途中被全部歼灭的危险。

向南,南边的粤敌很强,加上北面、东面均有国民党的严密封锁线,穿插成为很大的问题。

具体的方案一时形成不了。项英决定还是请示中央。

1月30日,项英致电博古、朱德、周恩来,报告了国民党军在苏区的'清剿'情况,认为必须彻底改变斗争方式。

没有回音。

第二天,项英以个人的名义再次致电朱德、周恩来、博古。

......

(甲)屡电谅达,无一指示,令人不解。中区环境日益紧急,迟延不决是最有害的。

(乙)目前问题是整个行动方针关系全国与中区前途,因此,必须中央决定与指示。

(丙)集中行动必难有立足之处,不能长久游击,目前出击无此条件,否则一战不利,即被敌冲散。

(丁)分散目标,便于游击,但各自为战,领导困难,易被敌各个击破。

在焦急等待中央指示中,这一年春节到了。但井塘村没有了往年喜庆的气氛。

正月初一,房东做了些米果,请项英和张亮一起吃。项英心思重重,想到苏区自中央红军离开后,每况愈下,越来越艰难,不禁长吁短叹起来。

2月4日,项英再次给中央、军委发电报:

目前行动方针必须确定,是坚持现地,还是转移方向,分散游击及整个部署如何,均应早定,以便准备……请中央及军委立即讨论,并盼立即答复。

没有得到立即答复。

2月5日,项英执拗的走进情报科,他对科长严重说:'发报。'

严重在里屋紧张地收发报,项英在外屋地不停地抽烟。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猛听严重喊:'来啦,中央的电报来啦!'

项英一听,将烟头一扔,冲进了里屋。

中央的指示总算来了,项英既激动又心酸,不禁双眼潮湿。

(万万火急)项转中央分局:

政治局及军委讨论了中区的问题,认为:

(甲)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目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斗争的前途是有利的。对这一基本原则不许可任何动摇。

(乙)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而目前许多庞大的后方机关部队组织及许多老的斗争方式是不适合的。

(丙)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织之,项为主席。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过军委讨论,分局则讨论战略战术的基本方针。先此电达。决议详情续告。

中央书记处

二月五日

项英将电报一连看了两遍,然后对警卫员说:'去,赶快去告诉陈毅主任,说中央电报来了。'

陈毅来到项英的办公室,看完电报,他的心情很舒畅。

一来中央的决定跟他的想法近似;二来成立军委中区分会,他名列第二位。他终于有了军事决策权。

中央为何迟迟不给分局回电,原因到底何在?项英和陈毅及其他分局成员是后来才知道的。

原来,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天险,急进遵义,并快速占领,把几十万敌人抛在乌江东南地区。这是个休整的好机会。

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以来军事上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大家对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和取消军委集体领导等恶劣作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特别是主力红军强渡湘江后,博古、李德不顾部队的疲劳和空前减员,面对六倍于己的敌军,执意要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对毛泽东主张放弃湘西,改为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腹地前进的建议置之不理,使主力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直到中央红军到达贵州边境黎平后,才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并将中央军委的第一、第二纵队(即红星、红章纵队)合编为一个纵队。撤销红八军团。红三、红五军团和红一、红九军团分为左右两个纵队,这才日夜兼程深入贵州境内。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工作。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新的军委在率领主力红军一渡赤水后,才得以讨论了中央苏区的问题。

中央电报的到来,使大家好一阵兴奋,因为还有'续告',项英、陈毅、贺昌研究商定大的举动等'续告'来再定,先将急需转移的人转移出去。

于是,决定翟秋白、何叔衡、邓子恢、张亮、周月林(梁柏台之妻)等人一起,由一排武装护送,向福建转移,然后准备经广东、香港转赴上海治病。

11日,井塘村口,分局成员给转移的人送行。

张亮抱住项英,痛哭不止。项英的心情非常的沉重。妻子挺着个大肚子,跋山涉水谈何容易,可留下来环境险恶,在这儿生了孩子怎么办?

项英安慰了妻子,又对一行人作了交代,这才说:'启程吧。'

送走瞿秋白一行人,陈毅、贺昌随项英一起到他的住处。项英问:'井塘村还能维持多久?'

贺昌答:'这很难说,恐怕不会太久。'

陈毅指着墙上作战地图说了起来:'北路罗卓英和东路的李延年,正沿贡水的于都、会昌段向井塘村进侵,负责阻击的独立第16团、第7团、第3团及赣南军区第14团和西江、于都、会昌独立营等,都抵敌不住。敌人很显然要来井塘村对分局、办事处、军区来个一网打尽。'

项英说:'我们是等中央的'续告',还是先行动?'

'我看机关部队可以先撤出井塘村。'陈毅说。

'我也同意,等敌人到了村口就晚了。'贺昌赞同。

项英说:'好,到贡水之南的禾丰去,与赣南省机关部队会合。'

当项英、陈毅、贺昌率领部队到达禾丰与赣南省机关部队会合时,敌人占领了井塘村。真险。

2月13日,中央的'续告'来了!

(万万火急)中央分局各位同志:

(甲)……应该承认中区目前环境的严重性,但应该认识中区的斗争对于全国仍然有极大意义……

(乙)立即改变你们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

(一)一连人左右的游击队,应是基干队的普通方式,这种基干队在中区及其附近,应有数十百支,较大地区设置精干的独立营,仅在几个更好的地区设置更精干的独立团。依此部署之后,把那些多余的独立团营,都以小游击队的形式有计划的分散行动,环境有利则集中起来,不利又分散下去,短小精干是目前的原则。同时普遍发展群众的游击组,把多余弹药分给群众,最好的干部到游击队去。

(二)游击队应紧密的联系群众,为群众切身利益斗争。给养依靠群众及部队自己解决。

(三)在边境及敌后有计划地部署游击战争。上犹、崇义、南山、北山、兴、龙、饶、和、埔等处要加派精干部队及好的领导去……

(四)彻底改变斗争方式,一般都应由苏区方式转变为游击区的方式。

要加强秘密工作,使与游击战争联系起来。占领山地,灵活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蛮打硬干,过分损伤自己是错误的。分兵抵御是没有结果的。突击运动及勉强使用纸币目前都不适宜了。

(五)极大的给以地方党及游击部队以独立领导权,并培养他们这种能力,即使长期隔断,也要能独立存在。庞大的机关立即缩小或取消,负责人随游击队行动,得力干部分配到地方去。分局手里应有一独立团,利用蒋粤接邻,在赣南、闽西一带转动,最忌胶着一地,地方领导机关亦然。

......

赣南军区司令部蔡会文在分局开完紧急会议后,即刻派通讯员去找陈丕显,通讯员还没回来,他在半路上碰上了陈丕显。他拉着陈丕显的手说:

'我正找你,走,到屋里去。'

'什么事这么急,是不是要突围了?'陈丕显问。

蔡会文说:'算你猜对了。我刚从分局开紧急会议回来,会议反复讨论了中央的电报指示,决定将部队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

陈丕显问:'分哪九路?'

'分局的具体部署是这样的。'蔡会文看着手中的本子说:

'一是独立红7团随李才莲同志由会昌穿过封锁线转至闽赣根据地。如果有可能转到博生县(宁都)以北,开展游击战争;

'二是红24师四个连,随陈潭秋、谭震林同志到闽西与张鼎丞同志的队伍会合,坚持闽粤边的游击战争;

'三是由汪金祥同志率红24师的四个连,到寻乌南部和焦岭、平远、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四是由李天柱、孙发力等同志率红24师的四个连,依靠寻南原有的游击区,向东江发展,与古大存同志取得联系;

五是派红24师的两个连向三南挺进,建立游击区,并与信(丰)南游击区打成一片;

六是由龚楚、石友生率红24师的71团由安南经油山转至湘南,收容红34师失散队伍,并在该地发展游击区;

七是由徐洪、张凯同志率红军独立第3团,到湘赣边传达指示,在该地开展游击战争;

八是留红军独立第6团在赣南,由蔡会文、阮啸仙、刘伯坚同志领导的赣南军区指挥,进行游击战争;

九是中央军区直接统率红70团(周建屏为团长,杨英为政委),在中央苏区穿插游击,并与各苏区取得联系,指导工作。

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委员陈毅、贺昌同志,随红70团行动,其余机关工作人员,派到各地和各部队去工作。'

蔡会文一口气说完了分局的部署,陈丕显不住地点头。

蔡会文看了看陈丕显,说:'你跟我一路走,高兴吗?'

陈丕显说:'高兴,我高兴极了。'

各路突围部队按照中央分局的部署已经开始行动了。

2月19日,项英致电博古、朱德、周恩来,报告了部队的突围情况。

几天后,中央回电,要求游击部队必须绝对轻装,一切供给应取之于活动的地区。各级干部万一被敌人冲散或隔断时,应决心独立进行工作,顽强奋斗。必须特别反对关门主义,反对机械地使用老苏区的一切办法的倾向。

电后、项英、陈毅、贺昌对分散突围入员作了个别调整,然后率领红70团,从赣南禾丰转移到上坪,他们将在最后突围。

两千多名伤员的安置是他们突围前必须做好的事。项英商请陈毅负责这一工作,陈毅答应了下来。

这天,陈毅拄着拐棍来到红军医院。伤病员们见了他都泪眼汪汪的,纷纷要求和部队一起突围。

陈毅对他们说:'中央苏区暂时失败了,红军主力非转移不可,但中国革命肯定会胜利的,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现在形势险恶,不能把你们带走,只能把你们安置到群众中去,等形势好转了再回来接你们。'

陈毅的话实实在在,使伤病员们波动的情绪安定了下来。

接着,他和地方干部一起,召集了几千名群众开动员会。陈毅沉重地对大家讲话:

'乡亲们,我们红军医院里还有两千多名重伤员急需分散安置,希望乡亲们能把他们带走。他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是为保卫中央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而流血的。你们中间有许多人的儿子、兄弟、丈夫,有的被国民党反动派杀了,有的随主力红军转到外线作战了,也有的要随我们突围出去。现在你们家里可能缺少劳动力,你们如果愿意,就把这些负伤的战士抬回家,做儿子也好,做女婿也好,伤好了,就是一个好劳动力,也多一个报仇的人。'

陈毅的话一讲完,台下就响起了群众的声音。'放心吧,交给我们好了。'

一些老人听说可以把伤员做儿子做女婿可高兴了。

半天工夫,大部分伤员都被群众接走了。

一位姓胡的大爷来了三次,陈毅问:'大爷,你接了几个儿子?'

胡大爷的儿子女儿都是赤卫队员,在第三次反'围剿'中都牺牲了,家里现在只剩他和老伴。

胡大爷呵呵一笑,对陈毅说:'前两次是为上不了山的老婆婆们接的,这次是为自己家接的。'

两天的时间,伤病员全部疏散安置好了。

1935年3月9日,天色阴暗,冷风阵阵。项英、陈毅、贺昌及司令部所在的红70团就要从于都的上坪突围。上坪地处仁风山的山腰,地势险要。

枪声大作,四面都是敌人。项英、陈毅很镇定,他们决定发个电报向中央报告苏区的情况和部队分路突围的部署后再突围。

突围部队在下午1点就集合起来了,本计划3点钟出发,天黑时下山抢渡濂江,冲出包围圈。可到了三点,电台呼号还没有叫通。

天色越来越阴,闷雷由远面近滚动。山下,敌人的枪声和吼叫声不时传来。队伍的情绪开始有些波动了。

贺昌很着急,他对项英和陈毅说:'要是夜里冲不出包围圈,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是不是我和周建屏带两个营先走?'

项英、陈毅同意贺昌和周建屏带两个营先走。陈毅说:'你们先过濂江掩护我们,一定要小心。'

项英、陈毅一直守在电台旁边。发报员不停地敲着电键,每个人的心都绷得很紧。

5点钟,电台突然发出了强劲的呼号,终于叫通了,发报员快速地把突围的部署发了出去。不一会儿,收到了中央的回电。

但是,中央的电台密码更换了,回电译不出来,项英、陈毅还是不知中央回电的内容。

突围部队在焦急等待。

'把密码烧毁,把电台埋起来。'项英神色坚毅地说。

从此,分局与中央失去了联系。

傍晚,项英和陈毅带着部队终于出发了。这时,一个炸雷带着闪电划过,瓢泼大雨下了起来。

天越来越黑,路上泥泞难行,走几步就要跌一跤。突围部队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走了五里路。夜里10点来钟,部队总算下了山,刚走近一庄子,便和敌人遭遇了。

再说贺昌和周建屏带着两个营下得山来,就遭到了敌人的伏击。贺昌一看敌分兵几路,就知道打不过他们。他对大家说:'如果打散了,到天门峰会合。'

部队很快就被打散了。

在天门峰,贺昌把打散的部队收拢起来,他对大家说:

'同志们,我们已被敌包围,形势险峻。现在是考验党员干部的忠心时候了,每个同志都要不避艰险,冲出重围去!'

'我们一定要冲出重围!'战士们高呼。

贺昌领着队伍,奋勇地渡过了濂江。可是,他们一上岸,就被埋伏在岸边的敌人又包围住了。

贺昌指挥机枪排向敌人猛射,敌人成片地倒下。可敌人太强,他们用迫击炮向机枪火力点轰击。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部队又被打散了。贺昌身上好几处中了枪弹,伤势很严重。

敌人逐渐逼近。'捉活的,捉活的!'

贺昌虚弱地靠在一棵树上,他听到了敌人的叫嚷声。他努力睁开了眼睛向四周看了看,隐隐约约地看见敌人上来了。

贺昌高呼一声:'红军万岁!'用枪膛里最后一颗子弹,举枪射向自己。

年仅29岁的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牺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