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天”养生调养记住这八点

 快乐英平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近期,多地已进入梅雨季节,持续的降雨以及闷热的天气,不仅让人浑身“黏糊糊”,还总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给健康带来很多隐患,所以一定要多加注意,提早预防。
黄梅天时,湿邪容易在人体作祟,常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中甜腻、手脚发胀、头晕发昏、大便溏薄等症状。【整理摘编:时英平】

“黄梅天”人体容易发生这些困扰
1、心血管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蒋利发文表示,空气中湿度增高、气压降低,导致空气中含氧量降低。此时人体为了摄入更多的氧气,不得不加速体内血液的流动,以携带更多的氧气供人体利用,此时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对于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此时心脏加速跳动会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
此外,黄梅季节时天气闷热,人体极易出汗,导致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机体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对于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来说,极易诱发血栓形成。所以,江南地区,梅雨季节也是一年中心肌梗死发病的小高峰。①
2、胃肠道疾病
梅雨季节也是胃肠道疾病的好发季。高温高湿天,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加上霉菌活跃,花生、玉米、谷物等容易发霉变质,一不小心就容易患上胃肠道疾病。
所以,梅雨季节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不要吃出现霉斑和霉变的食物;日常饮食一定要烧熟煮透,尽量不要吃过夜菜,真的要吃也需要回锅加热煮透;冰箱里的食物不宜存放太久;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需及时就医。②
3、风湿类疾病
梅雨时节,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肌劳损和椎间盘突出都有可能复发。湿度大,日温差大,易诱发风湿类疾病。这是由于梅雨期气温、气压变化快,湿度大,会影响局部组织的供血和局部细胞内外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导致关节出现肿胀、疼痛。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博士宋旦哥表示,这类人群要注意防潮,日常生活起居要做到勤通风;在空调房里面要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凉;平时要适当增加运动,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和一些优质蛋白质;另外,有风湿类疾病的患者要少食用海鲜性凉的食物和啤酒。②

“黄梅天”养生调养记8点

1、吃酸味食物
多食酸味可固表敛汗,如乌梅汤等,适当加盐可以补充盐分。
2、吃祛湿食物
还可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
3、别吃得太凉
此外,西瓜、绿豆汤等虽为解暑佳品,也不能过量食用或冰镇食用。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如果吃太多冷饮或寒凉之物,体内寒湿潴留,导致“外湿”和“内湿”合邪,极易出现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
4、适当晚睡早起
夏至后可适当地晚睡早起,保障7小时左右的睡眠。但晚睡≠熬夜,夏季阳气骤升,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容易诱发牙痛、目赤眼疾等,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上火”,熬夜会加剧“上火”的情况。
5、每天午休会儿
同时要合理安排午休时间,睡眠时应盖“肚子”,防止腹部寒凉,不宜过多用风扇直吹,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6、使用温水洗澡
可以清洁肌肤以消暑防病,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7、选用除湿模式
如果室内湿度过高,阴雨时应避免大开门窗,天晴时则及时通风,也可开启空调的除湿模式、除湿机等设备。
8、保持情绪平稳
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烦则生热,会影响人身体情绪等,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心静自然凉”,要善于调节心情,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讲求精神调养。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