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meihb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共识专家组
本文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6): 724-73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6.004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PiCCO)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严重烧伤、器官移植、心脏手术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指导临床决策。其测量的准确性受到测量通路、定标时间间隔、临床治疗等因素影响,且医护人员对PiCCO监测技术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匮乏,故目前临床实践间差异较大,然而,目前尚无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相关指南及规范标准。

本共识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级系统(2014版)对纳入的证据进行等级划分;综合考虑FAME原则(证据的有效性、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JBI推荐强度分级原则(考虑利弊平衡、证据质量、患者价值观和意愿,以及成本等综合因素)及专家组意见来确定推荐等级。围绕12个核心临床问题共形成26条共识意见。

1. PiCCO监测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有哪些?

推荐意见1:适应证:适用于需要进行容量状态、心功能、血管张力、血管外肺水评估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2:禁忌证:穿刺部位存在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或解剖结构改变、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2. PiCCO动脉置管操作管理

2.1 置管部位选择

推荐意见3:首选股动脉作为热稀释导管的留置血管,还可选用腋动脉、肱动脉,不推荐常规使用桡动脉置管。(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2.2 置管操作

操作流程:解释说明、知情同意→物品准备→超声评估(可选择)→体位摆放→备皮→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导管置入→连接换能器冲洗管路→确认波形→导管固定。

推荐意见4:推荐在置管时采用超声引导。(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5:置管操作均应使用无菌技术。可剪掉置管部位的毛发进行备皮,而不要用剃毛刀。推荐使用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3. PiCCO监测技术具体操作流程

推荐意见6:PiCCO监测需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步骤一:评估动静脉通路通畅情况。检查信号稳定性及中心静脉压力、动脉压力波形,进行方波试验。

步骤二:将动、静脉通路上的换能器均置于右心房水平(腋中线第四肋间)进行压力调零。

步骤三:测量中心静脉压,如果不使用连续测量,手动输入中心静脉压。并输入患者实际身高、体重。

步骤四:暂停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的大量液体(输注速度>300 ml/h)至少30 s。待患者血液温度的基线稳定后经中心静脉导管主腔快速(5 s内)稳定注射温度指示剂。10 min内至少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步骤五:记录相关参数。

PiCCO监测技术操作见图1

图片

图1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示意图
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②注意各导联线及电缆线连接正确。选择中心静脉导管主腔连接温度感受器,为减少温度指示剂在体外的温度改变,最多只使用一个三通,并尽量不使用延长管。③进行经肺热稀释测量时,温度指示剂通常选用生理盐水,温度应当低于患者的血温12℃以上,可选择冰生理盐水(<8℃)或室温生理盐水(<24℃),患者体温过低或环境温度过高时不宜用室温液体注射。注射量建议成人为15 ml、温度低于8℃的冰生理盐水,婴儿、儿童、超重患者依据不同PiCCO厂家操作说明。综合考虑患者体重、指示剂温度及血管外肺水情况,应保证温度指示剂在测量点引起的最大温度下降值(ΔT)>0.15℃。④在注射温度指示剂的过程中,操作者应避免将整个注射器握在手中,以免手温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⑤热稀释测量的结果与最近10 min内间断测量的平均值相差15%以上时,应重新测量。

4. PiCCO监测校准时间间隔

推荐意见7:建议至少每8 h进行一次经肺热稀释法校准。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适当增加校准频率。对于大量失血失液、液体复苏或循环突然变化等情况,需重新进行校准。(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5.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置管部位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8:首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的注射通道。当股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注射通道时,需在仪器中(若可选)选择相应的中心静脉置管选项。(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9:不推荐将PiCCO动脉导管和CVC置于同一侧腹股沟。(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0:当导管发生移位时,会对PiCCO测量值产生影响,因此应先通过X线平片或超声确认静脉导管头端位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1:由于存在高估测量值的风险,单腔4 Fr或双腔5 Fr的经外周放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不适宜用于PiCCO监测,但单腔5 Fr或三腔6 Fr的PICC可使用。(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6. 机械通气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2:每博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ety, SVV)和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 PPV)仅在无自主呼吸、潮气量≥8 ml/kg且无心律失常患者中才可准确预测其液体反应性。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对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的影响尚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7. 俯卧位时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3: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GEDVI)和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增加,而EVLW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8. 肾脏替代疗法(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4:RRT透析导管位置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不建议将PiCCO动脉导管和RRT透析导管置于同一侧腹股沟。(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5:RRT运行时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是不宜在RRT启动、中断或停止即刻进行热稀释测量,应等待血温稳定后再进行。(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6:RRT运行时血泵速度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9. 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mbrane oygenation,ECMO)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7:低流量(<1.5 L/min)VV-ECMO治疗不影响经肺热稀释技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随着体外血流量的增加,经肺热稀释技术测得的EVLW有增加趋势,而反映容量指标的胸腔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TBV)或全心舒张末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GEDV)的变化趋势仍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8: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无法使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进行监测,但仍可使用经肺热稀释技术。(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弱推荐)

11. 特定疾病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9:应注意特定疾病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 PiCCO监测期间需要进行哪些维护?

12.1 评估

推荐意见20: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敷料/固定装置的完整性及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2 消毒液的选择

推荐意见21:选用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对其不耐受,可选择聚维酮碘、70%酒精或氯己定溶液。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先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再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12.3 敷料选择及更换时间

推荐意见22:应使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如患者出汗较多、穿刺点渗血渗液时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对于高风险非隧道式置管患者,可使用氯己定敷料。(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23: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无菌纱布敷料至少1次/2 d进行更换。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或敷料出现卷边、松动、污染及完整性受损时,应及时更换。(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4 动脉导管与附加装置更换时间

推荐意见24:若无感染征象或导管功能障碍,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压力传感器及系统内其他组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每96 h更换一次。(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5 并发症监测与预防

推荐意见25:监测期间,及时识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颜色及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时识别栓塞风险。(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6 导管内采血

推荐意见26:建议使用闭环系统从导管内采血,采血前后严格无菌操作。在疑似血流感染的危重患者中,动脉导管抽取血培养可替代静脉穿刺采血。(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PiCCO监测技术因具有微创性、可动态连续测量、灵敏精确度高、数据全面、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等诸多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监测技术得出的一系列重要临床参数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而规范操作是保证监测数值准确的基础,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PiCCO操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本共识考虑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最佳证据和临床经验,专家组从PiCCO监测的适应证/禁忌证、置管操作、测量流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监测期间的维护等具体核心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专业、科学的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