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26文事)

 雾灵达人 2023-07-04 发布于江西

2023-07-04 09:30·霜下漫步者

卷四

26 文事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的士人,称为“才储八斗”;学识渊博的儒生,称为“学富五车”。

①才储八斗: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夸耀说:“如果说天下才华”总共有一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古今其他人则共用一斗。

②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广博。富,富有。五车,五车书。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流传下来的书籍;“八索九丘”,是记载古代中国八个水泽和九州的书。

①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②八索九丘:相传为古代书名。

③八泽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并有八大水泽。

④志:记载的文字。

《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书经》里记载的是上古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所以叫做《尚书》;《易经》相传是由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所作,所以叫做《周易》。

①尚:同“上”。

②姬周:周朝君主姓姬。

③系:指《周易·系辞》。

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戴德和戴圣曾经删订《礼记》,所以《礼记》又叫《戴礼》;毛亨和毛苌曾注解过《诗经》,所以《诗经》又称《毛诗》。

①二戴: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两人。戴德删《礼记》为85篇,称《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其删为49篇,称《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礼记》是《小戴礼记》。

②二毛:指西汉的毛亨和毛苌。毛苌是毛亨的弟子。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孔子写作《春秋》,因为得到鲁哀公捕获麒麟的消息而至此停笔,所以《春秋》又叫《麟经》。

①《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②麟:麒麟。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

“荣于华衮”,指的是《春秋》一个字的褒奖带给人的荣耀;“严于斧钺”,指的是《春秋》一个字的贬责带给人的羞辱。

①华衮(ɡǔn):古代王公贵族的漂亮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

②斧钺(yuè):古代军法中用来杀人的斧子,泛指兵器。

③一字之贬:《春秋》文字简短,却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缣缃”和“黄卷”,都是经书的总称;“雁帛”和“鸾笺”,都是书信的别称。

①缣缃(yuè):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供书写用。

②黄卷:书籍。古代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虫咬,所以纸色发黄。

③雁帛:书信或是传递书信的人的代称。雁,大雁;帛,丝织品,这里指帛书。

④鸾笺:即彩笺,代指书信。据说蜀人曾造十色笺,上面隐寿花木麟鸾图纹。

⑤简札: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还没有编成册时称“简礼”,后来指书信。

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锦心绣口”,这是形容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构思精巧、用词华美;“铁画银钩”,这是赞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健、苍劲而妩媚。

①锦心绣口:比喻文章构思巧妙,用词华美。李白有首诗的序中提到,他的堂弟喝醉了问他,兄长的心肝五脏难道都是锦绣吗?不然,为什么能开口成文,挥笔雾散?

②铁画银钩:比喻书法笔姿挺拔。画,笔画。钩,勾勒。

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雕虫小技”,这是谦逊地称自己文才卑下;“倚马可待”,这是羡慕别人写文章快速。

①雕虫小技:比喻写作辞赋为小技、末道。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西汉学校必学的一种字体。

②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

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

称赞别人近来学识大进,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慕别人学业精通,就说“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

①刮目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刮目,擦眼睛。

②面壁:佛教徒称坐禅为“面壁”,即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南朝梁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相传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整天一句话也不说,一共坐了九年。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五凤楼手”,这是称赞别人的文章精彩奇妙;“七步奇才”,这是羡慕别人有天才文思敏捷。

①五凤楼手:借喻文章写得好的人。唐和后梁在洛阳都建有五凤楼。宋朝的韩浦和韩洎兄弟俩都有文名,但是韩洎一直对哥哥韩浦不是很服气,有一次他说:“我哥哥写文章,就像造草棚茅屋,只能聊以避风雨。我写文章,就像造五凤楼的高手。”

②七步奇才:指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见卷二“兄弟”。

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赞美别人才学很高,就说“今之班马”;羡慕别人诗写得工整优美,就说“压倒元白”。

①班马: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的并称,两人也都是着名的散文大家。

②元白:指唐代着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两人都以诗工闻名,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据说,有一次元稹、白居易和杨汝士等人即席赋诗,杨汝士诗最后写完,但是写得最好,连元稹和白居易都叹服。杨汝士回家对子弟们说:“我今日压倒元白了。”

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汉代晁错机智多谋,汉景帝宣称他为“智囊”;王仁裕写了很多首诗,当时的人们称之为“诗窖”。

①晁错:西汉政论家,善于分析辩论。

②诗窖:比喻满腹诗才、作诗很多的诗人。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宇德辇,平生作诗逾万首,当时人称“诗窖子”。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骚客”就是指诗人,“誉髦”是称赞英俊之士。 自古以来论诗者最推崇李白和杜甫,直到今天书法界最敬慕的依然是钟繇和王羲之。

①骚客:指诗人。屈原作《离骚》以后,后人多仿效,所以称诗人为“骚人”。

②誉髦:有名望的英杰之士。髦,毛中的长毫,比喻英俊杰出之士。

③李杜:唐代着名诗人李白、杜甫的合称。

④钟王:三国魏人钟繇和晋人王羲之的并称,两人都是着名的书法大家。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

“白雪阳春”,是形容难以唱和、难以接续的高雅之曲;“青钱万选”,是形容屡试屡中的奇妙之文。

①白雪阳春: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属于非常高雅的音乐。据说有位歌者在楚国郢都唱歌,开始唱《下里》、《巴人》,国中跟着一起唱和的有数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跟着唱和的不过数十人。

②难和难赓:难以唱和,难以继作。赓,继续、连续。

③青钱万选:青钱,即青铜钱,为古代铜钱中的上品。唐代张鹜在参加吏部铨试时,四次都获得了吏部的第一名,有人称他的文辞就像青铜钱,万选万中。

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惊神”和“泣鬼”,都是说诗文辞赋的气势雄健豪放;“遏云”和“绕梁”,都是形容歌声优美嘹亮,令人难忘。

①惊神、泣鬼:杜甫曾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遏云、绕梁: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遏,停止。据说战国时的歌唱家秦青,其歌声能使路边的林木震动起来,使得天上的云彩停住。

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占毕,皆读书之声。

涉猎广泛学习不求精深,这是读书求学者贪多求全的弊病;“咿唔”和“占毕”,都是读书吟诵的声音。

①涉猎:读书学习时只作肤浅的阅览或探索,不求深入研究掌握。

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连篇累牍”,总体形容冗长累赘的文章;“寸楮”和“尺素”,都是书信的通称。

①累牍: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用的竹、木简。

②寸楮、尺素:都代指书信。寸楮,一寸长的短笺。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故称写文章或书信所用的短笺为“尺素”。

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用财物请求别人写文章,称之为“润笔”的酬劳;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便说是“稽古”的作用。

①润笔: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隋文帝命令太史令作诏书恢复大臣郑译的爵位,大臣高颎开玩笑说:“笔干了,写不了了。”郑译说:“我出外做地方官,听到有新的任命,立刻骑马回朝,一文钱也没有带,拿什么给你们润笔呢?”

②稽古:指苦读古典经书。东汉桓荣被封为少傅后,召集儒生们集会,然后陈列自己的车马、官印和绶带,对大家说:“这些都是稽古得来的,可以勉励你们!”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文思敏捷一气呵成,完美到无须修改,称做“文不加点”;文章新奇颖异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称做是“机杼一家”。

①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点,涂改。

②机杼一家:文章自成一派。机杼,原指古代织布机械,后比喻诗文构思和布局新巧。

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绣梓,谓之杀青

考试时交白卷,称之为“曳白”;书写成后刊刻印刷,称之为“杀青”。

①曳白:唐朝天宝年间选进士,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被判为高等。落第者不服,唐玄宗在勤政殿亲自复试,结果张奭在答卷的白纸上一个字也没写,人称“曳白”。

②绣梓:将写成的书雕制在木板上。古代书版以梓木最好,所以称雕版为“绣梓”。绣,刺,引申为刻。

③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袜线之才”,是谦称自己才疏学浅的说法;“记问之学”,是感慨自己学识肤浅的惭愧之词。

①袜线:形容才艺多但是没有一种很精通的。五代前蜀大臣韩昭兴趣非常广范,文章及琴、棋、书、算、射、法等都有所涉猎,因此受到恩宠。有人讽刺说:韩昭的各项技能,就像拆下来的袜子线一样,没有一条是长的。

②记问:指无真知灼见,记诵书本的目的只是为了应答别人的问难或资助谈兴。

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裁剪诗文叫做“推敲”;荒废学业叫做“作辍”。

①推敲:斟酌字句。

②作辍:时作时歇,不能持久。辍,停止。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文章空洞浅薄,跟转眼即逝的月下露珠、风中浮云没有区别;珍贵典册、书籍的储藏,都在兰台、石室一类的地方。

①浮薄:轻薄,不朴实。

②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亦泛指古今图书。

③兰台石室:泛指古代收藏图书档案的处所。兰台,汉代宫内藏图书的地方。

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

秦始皇暴虐无道,烧毁诗书,活埋儒生;唐太宗喜欢儒学,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①开科取士:开设科目以选拔人才。唐代选士除了进士科外,还有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一共五十余种。唐太宗还设弘文馆,广收天下儒生。

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潦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花样不同”,就是说文章的风格不同;“潦草塞责”,是说不讲究文章语句的精妙。

①潦草塞责:形容做事马虎,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潦草,草率,不认真。塞,搪塞。

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不合正统的学说叫做“异端”,又叫做“左道”;读书专心刻苦研习学业称做“肄业”,又称做“藏修”。

①异端:古代儒家称其他持不同见解的学派。

②左道:邪门歪道。

③肄(yì)业:古代指修习课业。现在称在校学习而未毕业。肄,研习,学习。

④藏修:指专心学习。

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写作文章称做“染翰操觚”,跟着老师求学称做“执经问难”。

①染翰、操觚(ɡū):以笔蘸墨、抓取木简,都指写作文章。翰,笔。操,持,拿。觚,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②执经、问难:指跟着老师学习。执经,指手执经书。问难,诘问辩驳,析疑解惑。

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请别人写文章,就说“乞挥如椽笔”;羡慕别人文章高妙,就说“才是大方家”。

①如椽笔:晋武帝时,大臣王殉梦见有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笔杆像屋椽那么粗。他说:“这预示着我将干大手笔的事!”不久,晋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都由王殉负责起草。后来人们便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椽,房梁。

②大方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懂得大道理。

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文章得到大家的大力推崇,称做“洛阳纸贵”;有学问的人不会嫌别人多请教,称做“明镜不疲”。

①尚:仰慕,夸耀。

②洛阳纸贵:晋朝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才完成。皇甫谧为文章作序,张载、刘逵为之作注,马上引起了人们注目。富豪之家争相传阅抄写,洛阳的纸因此贵了起来。

③明镜不疲:明镜无论照多少次也不会疲倦。晋朝孝武帝让谢安兄弟和其他人学习《孝经》,并派车武子去考察谢安兄弟。车武子对袁羊说:“问题问得不周全,怕他们对《孝经》的理解有遗漏;问得太多太仔细,又怕辛苦他们。”袁羊说:“你什么时候见过明镜多照会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风吹?”

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称赞别人家书架上藏书多而丰富,就说“邺架”;赞美别人爱好学习成癖,就说“书淫”。

①邺架:唐人李泌封邺侯,家里藏书有三万册之多。后来就用“邺架”比喻藏书之多,也指书架。

②书淫:古代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

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白居易出生才七个月,就认识“之”和“无”这两个汉字;唐代李贺七岁,就作了《高轩过》这首诗。

①《高轩过》:传说唐代诗人李贺幼年所作的诗篇。高轩,即高级车马,也代指显贵者。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开卷有益”,这是宋太宗的名言;“不学无术”,这是班固评价汉代霍光的为人。

①开卷有益:宋太宗每天阅读《御览》三卷,如果有事情耽误了阅读,就一定要抽时间补上,他说:“开卷有益,我不觉得很辛苦。”

②不学无术:班固在《汉书》中评价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即说他不读书,没有学识,不明白关乎大局的道理。霍光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重臣。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汉代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有自称“太乙之精”的老者叩阁而进,吹燃藜杖的一端为他照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想要取代后周柴氏做皇帝,后周翰林陶谷心知肚明,便从袖中拿出早已暗中写好的禅让诏书来宣读。

①太乙燃藜:传说西汉经学家刘向一天晚上在天禄阁独自校书时,出现了一位穿着黄衣服,拄着根青藜杖的老人,自称是“太乙之精”。他对着青藜杖吹了一下,顶端就冒出烟来,火光可以照明。

②陶谷出诏: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柴荣死后,赵匡胤看继位的皇帝年幼,便发动了陈桥兵变。当时的翰林学士陶谷,看出赵匡胤的篡位野心,早暗中写好禅位诏书,此时从衣衫中拿出当庭宣读,赵匡胤便正式即位称帝。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南朝人江淹少孤贫好学,曾梦见仙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才大有长进;西汉人扬雄梦见自己口吐白凤,此后诗词歌赋更加壮丽奇妙。

①梦笔生花:南朝时梁朝文学家江淹,梦见有人给他一支五色笔,于是才思大有长进,很快便以文章着名。晚年又梦见一位自称郭璞的人,向他索要五色笔,从此作诗再无佳句,人称“江郎才尽”。另外,唐朝诗人李白也曾梦见自己所用的毛笔,笔头上开出花来。

②吐白凤:据说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模仿《周易》撰写《太玄》时,曾梦见自己吐出凤凰,停在他的着作上。

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李守素精通姓氏这门学问,许敬宗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人物志”;唐朝大臣虞世南知识渊博,明晰古今之理,唐太宗宣称他是“行秘书”。

①人物志:唐初时李守素精通姓氏之学,时人号为“行谱”。大臣许敬宗对虞世南说:“行谱这个外号不是很雅,应该改一个。”虞世南说:“从前的任彦升善谈经书典籍,人称'五经笥’,李守素可以称为'人物志’吧。”

②行秘书:唐初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博学多才,明晰古今之理。有一次唐太宗出行,有关部门请运载书册相随。太宗说:“不用了,有虞世南在,就是一个移动的秘书阁。”后来用“行秘书”比喻博闻强记的人。

茹古含今,皆言学博;咀英嚼华,总曰文新。

“茹古”和“含今”,都是说人学识渊博;“咀英”和“嚼华”,是说人的文章新颖。

①茹古含今:通古博今。茹,容纳、覆盖。含,也做“涵”,包含,涵盖。

②咀英嚼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

文望尊隆,韩退之若泰山北斗;涵养纯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

韩愈文章声望崇高,学者把他当“泰山北斗”来景仰;程明道道德修养高尚醇正,世人把他当“良玉精金”来敬仰。

①文望:善于为文的声望。

②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在群星中最亮,常用“泰山北斗”指众人所敬仰的人。韩退之即韩愈,唐代着名散文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纯粹:纯正不杂,精纯完美。

④良玉精金: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弟弟程颐曾形容他“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

李白才高,咳唾随风生珠玉;孙绰词丽,诗赋掷地作金声

李白诗才极高,他写诗文脱口而出,仿佛咳唾的涎沫随风会变成珍珠宝玉;孙绰的辞章华丽,他所写的诗赋,摔在地上,仿佛会发出金石的声音。

①咳唾:咳嗽吐唾液。比喻谈吐,议论。

②随风生珠玉:比喻文字优美,出口即成佳句。李白《妾薄命》诗中有“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③掷地作金声:东晋文学家孙绰,以文才着称,曾作《天台山赋》,刚写完的时候,拿给朋友范荣期看,说:“你可以试着扔到地上,一定会发出金石的声音。”

【解读】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九州现在地理位置分划基本是这样: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黏土;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一代文豪李白颇受后人崇拜,他豪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深受后人们的喜爱。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其中,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所以,读他的诗歌,总是被他的豪放所感染,并敬慕他蔑视权贵的个性。

遏云绕梁”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有“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常常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语其中颇有典故,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以一擅长歌唱的女子韩娥。因韩国水涝,家园都被冲毁了,百姓纷纷外出逃命。韩娥向东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美妙动人。经过雍门这个地方,唱歌来向店家乞讨,换取食物。她走了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焚毁书籍和公元前212年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于私藏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前212),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抓捕,挖了个大坑活埋。于是酿成了残酷无道的“焚书坑儒”。

赵匡胤,即宋太祖。原来是后周殿前都点检,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一举结束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留下了许多奇闻轶事。有“太祖长拳”——赵匡胤自创太祖长拳,以武功经略天下。这套拳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有“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年轻时,路见不平,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终坐怀不乱。这个故事广为传颂,体现了他的独特人格魅力。有“华山不纳皇粮”——华山东峰前有下棋亭,相传当年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在这里以“华山”为赌注,下了一盘棋。最后赵匡胤在这里输掉了华山,却赢了天下,可以说是捡了老大的一个便宜。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等轶事。因此,宋太祖赵匡胤,被称为奇闻轶事最多的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